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0個數據幫您看清中國外交

100個數據幫您看清中國外交

本文大概5000字,讀完共需6分鐘

編者按:過去幾年來,中國外交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人大重陽綜合了100個數據幫您來梳理一下中國外交工作的整體情況。這100個數據分成四大部分,分別是領事保護、「一帶一路」、主場外交和大國外交。每個部分我們都將配圖以幫助您一目了然地清楚全貌。@人大重陽 微信公眾號獨家推出,以饗讀者。

第一部分:領事保護

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豐碩成果。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理解和認同。外交部發揮對外工作優勢,主動對接國內發展需求,在服務國家改革發展方面不斷出台新思路,推出新舉措。切實貫徹「外交為民」宗旨,大力增強領保能力建設,積極打造海外民生工程。

1. 2017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境達到1.46億人次。

2. 一年來,外交部12308領保熱線接聽各類求助來電超過17萬通。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共妥善處置了7萬起領保案件,平均每天要處理約200起案件。

3. 2017年,外交部和駐外使館共發布了1000多條海外安全提醒,詳細介紹相關地區安全形勢,提出出行建議,為中國公民和機構規劃海外行程提供了重要參考,海外安全提醒已經成為外交部預防性領事保護工作的重要品牌。

4. 2017年,我駐外使領館共為中外公民辦理66萬領事認證,其中中國公民認證佔18%,認證費用近2000萬元

5. 2016年,中央出台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教學科研人員出國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區別於黨政幹部,不受批次、時間、人數等限制,為人才鬆綁。文件惠及2914所高校,3677家科研院所、202.6萬教學科研人員。實施一年,高等學校學術出訪增幅就超過30%。

第二部分:「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陽光倡議,共商、共建、共享是推進「一帶一路」的黃金法則,這六個字決定了「一帶一路」合作具有鮮明的平等性、開放性和普惠性。

1. 政策溝通:截至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明確支持和參與BR建設,58個國家和28個國際組織與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2. 設施聯通:截至2017年底,中歐班列運行路線達57條,開行近7000列,國內開行城市達35個,到達歐洲12個國家34個城市。中國民航已與43個沿線國家實現空中直航,國外航空公司新開18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線,加速織就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網。

3. 貿易暢通:2017年前11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6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9.3%。2017年全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9個國家新增投資合計143.6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12%,比去年同期增加3.5個百分點。

4. 資金融通:亞投行成員數增至84個,已在12個成員國開展了24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項目貸款總額42億美元,撬動了200多億美元的公共和私營部門資金。絲路基金已經簽約17個項目,承諾投資70億美元,支持的項目所涉及的總投資額達800多億美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沿線近20個國家合作項目提供多種類型保險服務,與白俄羅斯、喬治亞等國簽訂合作協議。6家中資銀行在沿線19個國家設立80多家分行子行、代表處;中國銀聯卡覆蓋沿線50多個國家、超過400萬商戶和40萬合自動櫃員機。

5. 民心相通:我國已與沿線國家簽署了62個科技合作文件、67個文化交流合作文件,共同舉辦了20多次國家層面的文化年活動。目前,中國與沿線55個國家締結涵蓋不同護照種類的互免簽證協定,與24個沿線國家實現公民免簽或落地簽,並逐步向西亞北非、中東歐等地區擴大。

第三部分:四大新亮點

2018年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外交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拿出新作為、展現新氣象。今年的中國外交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大主場活動上。

亞洲博鰲論壇

4月在海南舉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主旋律是改革開放。亞洲論壇成立於2001年,論壇成立17年來,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被外界譽為「亞洲達沃斯」。每年3月底4月初召開的論壇年會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博鰲時間」。我國家領導人和來自全球五大洲的百餘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數百位負責經濟事務的部長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世界500強中的三分之二和眾多知名企業代表出席年會。每年參會正式代表基本穩定在2000人左右,近200家中外新聞機構、超過1000名記者參與報道。

上海合作組織

6月在青島舉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主旋律是弘揚「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組織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 發展成就簡要歸納為「1、1、3」。

形成了「一種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

塑造了「一種典範」,即上合組織成員國樹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典範。

確立了「三個支柱」,即上合組織把安全、經濟、人文作為重點合作領域。

中非合作論壇

9月在北京舉行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主旋律是「一帶一路」。非洲各國的兄弟姐妹將會以這次峰會為契機,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中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注入新動力。

2017年,我領導人10餘次訪非,共接待12位非洲國家總統或政府首腦、2國副總統、10國外長來華訪問或參會,中國外長延續了每年出訪首訪非洲的傳統。非洲,52國和非盟委員會的黨政領導人共180多人次向十九大勝利召開和習近平主席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致電祝賀。中國已同南非、埃及、奈及利亞等,22個非洲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或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與非盟等非洲地區組織合作不斷加強。

中非經貿合作更加深入。據商務部統計,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對非直接投資31億美元,各類投資存量超過1000億美元,在非企業超過3100家。2017年中非貿易額達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1%,中國已成為衣索比亞、肯亞等16個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國,是肯亞、辛巴威、莫三比克等12國的最大投資來源國,中國企業工程承包額在坦尚尼亞、安哥拉、奈及利亞等15國市場排名第一。

中非投融資領域合作更加活躍。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方承諾提供的600億美元資金支持已落實或做出安排超過70%

中非社會發展和減貧惠民合作更加紮實。中國積極落實對非援助。據商務部統計,約堡峰會以來至2017年底,中方已為非洲培訓15萬名各類職業技術人員,為非洲國家提供3萬個來華培訓名額。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實施40個促進貿易援助項目,50多個清潔能源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146個「幸福生活工程」和以婦女兒童為主要受益對象的減貧項目。中國繼續向非洲43國派遣醫療隊員近千人,緊急派團赴一些非洲!

中非人文交流更加頻繁。中非雙方合作舉辦了60餘場人文交流活動,實施了110多個人文合作項目。中國埃及共辦文化年取得圓滿成功。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方已為非洲國家培訓2600餘名新聞領域從業人員、提供2萬多個政府獎學金名額、1100多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中非民間交往不斷增進。中非之間已建立133對友好城市關係。

中非和平安全合作更加高效。中國是安理會五常中向非洲派遣維和人員數量最多的國家,現有2000多名維和人員在6個非洲任務區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2017年,中國海軍醫院船「和平方舟」號先後訪問非洲7國,成功完成「和諧使命-2017」任務。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12月在上海首次舉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旋律是市場開放。

2017 年 5 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中國將從 2018 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我們願同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一道,努力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博覽會,為各國開展貿易、加強合作開闢新渠道,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共同繁榮。

第四部分:大國關係

去年10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當中強調,我們要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新時代中國大國外交的目標。

中美關係

高層對話:特朗普政府就職以來,習近平主席同特朗普總統分別在海湖莊園、德國漢堡、北京舉行三次會晤,並10次通話、多次通信,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了重要共識,為中美關係提供了戰略引領。兩國元首北京會晤期間,雙方簽署了創紀錄的2535億美元商業合同和雙向投資協議。

根據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雙方建立外交安全對話 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4個高級別對話機制並且成功舉行首輪對話。

經貿合作:根據中方統計, 2017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到5837億美元,同比上升12.3%,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000億美元。中美已成為彼此最大貿易夥伴國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雙贏的,雙方經貿合作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建交39年來,雙邊貿易額從203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5837億美元,增長了200多倍。中國是美國在北美地區以外最大的出口市場,對華出口額超過美對德國、日本出口額的總和。2016年美對華出口額高達1690億美元,為美創造91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已形成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4億人左右的中等收入群體,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在華髮展提供巨大機遇。據美中貿委會最新報告, 2017年75%的美國受訪公司在華銷售收入實現增長,68%的公司表示其在華增長前景好於全球其他市場, 48%的公司正擴大在華投資。

人文交往:目前,中美兩國已經建立了49對友好省州和218對友好城市。2016年中美兩國人員往來達530萬人。2017年美國來華230.93萬人次,同比增長2.7%,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美國大約每3個外國留學生中就有1個來自中國。

中俄關係

經貿合作:2017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840.7億美元,較上年大幅提升20.8%,我國連續第8年成為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雙方貿易結構改善明顯,我國對俄出口50%以上為機電產品,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方式也在快速發展。

中日關係

2017年中日雙邊貿易額達到3029.9億美元,增長10.1%,時隔數年重回3000億美元大關。

中印關係

2017年,中印雙邊貿易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逆勢上揚,達844.11億美元,同比增長20.5%,其中中國對印出口680.7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從印度進口163.44億美元,同比增長38.9%。

中國-東盟關係

2017年,中國-東盟貿易達5148.2億美元,比建立對話關係時的80億美元增加了400多倍。雙方人員往來餘額4000萬人次(含邊民),互派留學生20萬人,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大境外遊客來源地。

2017年中國同五國貿易額總超過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5%。中國累計對五國各類投資超過420億美元,2017年投資額增長20%以上,累計簽署承包工程合同總額超過1400億美元。自首次領導人會議以來中國與五國新增航線330多條,2017年人員往來約3000萬人次,同比增長80%以上。

近兩年,超過1.2萬名湄公河國家學生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3000多位在職人員來華參加短期研修培訓。

中歐關係

1.中英關係:2017年,中英雙邊貿易額790.3億美元,同比增長6.2%。目前已有超過500家種子企業落戶英國,中國目前對英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191.4億美元,英國對華投資約225.5億美元。

中國赴英各類留學人員近17萬人,英在華留學生約7000人。中國在英國建立了29所孔子學院和157個孔子課堂,數量居歐洲國家之首。

2017年,中國內地公民首站赴英73.1萬人次,英國公民來華59.2萬人次。雙方進一步擴大了航權安排,計劃將兩國客運航班運力額度由目前的每周100班增加到150班。

2.中德關係:2017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1681億美元(增長11.1%),佔中歐貿易27。2%。據德方統計,2017年中德貿易額1866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二年超過美國成為德國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國。

截至2017年底,我國累計批准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9781個,德方實際投入297.2億美元,占歐盟國家對華投資的18.5%。截至2017年底,經商務部核准的我國累計在德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01.2億美元,占我國對歐投資總額31.3%。2017年我國對德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新增22.8億美元。

我國自德國引進項目數和合同金額分別佔中歐技術合作的43.9%和44.6%。截至2017年底,我國從德國引進技術合同累計23714項,合同金額789.4億美元。2017年,我方新批准德國技術引進合同897項,合同金額41.1億美元。

雙方貿易逆勢增長,總額從2010年439億美元增加2017年679.8億美元,雙向投資穩步增長由不足20億美元增長至接近100億美元。

3.中國和歐盟關係:2017年中歐貿易額6169.2億美元,同比增長12.7%,占我國進出口總值15%。其中,我國自歐進口增長17.6%,遠高於97%的出口增幅。截至2017年底,歐盟對華投資存量12024億美元,2017年歐盟新增對華投資82.9億美元,同比下降5.9%,我對歐新增投資75.7億美元,增長3.8%.

目前,我國在歐盟國家設立133所孔子學院和287個孔子課堂,在歐盟國家的留學人員總數為30萬;歐盟國家共有超過4.5萬人來華留學。(2017年中歐往來人員總數約711萬人,中我方赴歐394萬人次,歐盟來華317萬人次。

中非關係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已3次訪問非洲5國,接待42位非洲領導人來華訪問或來華出席會議。

中拉關係

去年中拉貿易強勁反彈,貿易額達2578.5億美元,同比增長18.8%。

中國企業長期看好拉美長期發展前景,在拉美設立的境外企業超過2000家,去年流向拉美地區的直接投資位272.3億美元,同比增長115.9%,累計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071.5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量的15.3%,拉美已經成為僅次於亞洲的中國海外投資第二大目的地。

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方在國內以及24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舉辦了貫穿全年內容豐富的交流活動,直接參加人數630餘萬人次,受眾共計3200萬人次,推動地方和民間與拉美地區舉辦文化活動1000餘場次,受眾上億人次。2017墨西哥中國文化年,中方在墨22個州(市)舉辦演、展、講座、主賓國等系列活動19個大項293場活動,吸引當地受眾1100餘萬人。

2016年,習近平主席訪拉期間出席首屆中拉媒體領袖峰會,宣布了設立中拉新聞交流中心、未來5年為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培訓500名媒體從業人員等重大人文交流舉措,受到拉方熱烈歡迎。去年中拉新聞交流中心首批項目順利落地並取得「開門紅」,受邀來華的9國11名記者採訪學習5個月,共發基調客觀友好的選華報道420餘篇,為增進雙方民眾了解發揮了積極作用。

策劃:王文、楊婷婷、劉典、任巍

製圖:劉亞潔

本文由人大重陽獨家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大重陽 的精彩文章:

陳甬軍:為什麼這次三中全會沒有討論經濟議題?

TAG:人大重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