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為崛起?可以更加完善,同時可以克服重重的困難

何為崛起?可以更加完善,同時可以克服重重的困難

所謂崛起,首先是「起」,即興起、強盛之意,指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狀態;其次是崛,強調發展的快速性、突然性,將二者合起來,指的是一個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國力的發展與強盛。

雖然「崛起」一詞強調了發展的快速、突然性質,但這通常是表面現象。如同任何事態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一樣,國家的強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歷程,其間充斥著內亂、內戰、改革、創新,甚至失敗和倒退,等等。總之,一個大國的崛起絕對不像其結果看起來的那樣簡單和輕鬆,沒有多年的積累和歷練,是不可能一鳴驚人的。國家的所謂崛起,其實是其內部力量充分整合、積累後的外在表現,而不是簡單的一場戰爭就足以造就的。正如《大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所說: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造成了大國的崛起。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幾個大國崛起的歷程。

法國的崛起是在三十年戰爭之後實現的。17世紀中葉,在西班牙這個巨人衰落後,歐洲國家突然發現,一個規模雖然比不上西班牙、但國土更緊湊、民族成分更單一的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而在此之前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法國深陷宗教衝突和王權與貴族的內戰,在一個時期里甚至處於分裂狀態,首都巴黎被分裂的貴族勢力佔據著。法國的崛起,其實是在克服了這種分裂、對抗因素之後才實現的。

英國崛起的第一個重要標誌是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但在這之前,英國已經有了超過兩個世紀的積累。先是兩代亨利國王消滅了貴族割據勢力、實現了宗教獨立,接著伊麗莎白女王奠定了英國海權的基礎,將英國發展成一個殖民地、海軍和貿易大國。17世紀,英國又以內戰和不流血革命的方式,解決了政治體制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英國在18世紀初的崛起。

德國在崛起之前也是經歷了關稅同盟、修建鐵路網、軍事改革等不可或缺的國力積累。如果從拿破崙戰爭後期算起(參謀本部成立於1809年),至1871年第二帝國宣告成立,德國崛起的過程也超過一個甲子的時間。

美國就更為典型。長期以來,流傳著「戰爭造就了美國」這一觀點。事實並非如此。獨立之後,美國先是以制定1787年憲法為手段,解決了獨立之初政治體制鬆散、無力的弊端;之後開始對外擴張,到19世紀中葉,除了阿拉斯加尚未購買,美國的領土已經達到了今天的規模;1861~1865年的內戰解決了阻礙國家發展的南北分裂問題。此後,美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期,在一戰之前,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實力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1900年,美國的工業產值約佔世界工業產值的30%。當然,一戰和二戰不可避免地給美國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它不僅因為遠離歐洲主戰場而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更重要的是,它借戰爭之機,大力擴充自己的經濟實力。而且,戰爭加速了歐洲列強的衰落,使美國在戰後的地位更加突出。

為什麼一個大國在經歷了漫長的積累、整合、發展之後,反而會予人以崛起的感覺?即令外界感覺到其國力爆炸式地增長,世界或地區權勢格局突然間改變。箇中原因在於,外界對一個國家實力變化的感知總是滯後於現實,也即在一個國家實力已有較大提升的情況下,外界往往低估其實力;反之,若一個大國衰落了,外界也往往傾向於高估其實力。尤其是在交通、通訊、統計以及媒體技術尚不十分發達的時代,真實了解一個國家的情況並不容易。所以,往往是因為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才讓外界如夢方醒,意識到一個新的大國已然誕生。

以日本的崛起為例。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標誌著日本崛起為大國,成為非西方世界首個躋身於列強行列的國家,而且是在被迫開國、簽署了不平等條約的情況下。事實上,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開始了快速發展。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打敗了一直雄踞東亞權勢之首的中華帝國,獲得巨額賠償和領土割讓。此事雖令外界有所震動,但畢竟中國的實力已今非昔比,日本的勝利亦不完全出人意料。真正讓全世界震動的是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開戰前,沒有一個國家預測日本會獲勝,當時的沙皇俄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陸軍,日本只不過是一個亞洲的黃種人國家。而事實則是,沙皇俄國內部早就腐朽不堪,日本經過30多年的埋頭苦幹,也已不是當年的日本了。但要想在戰前對兩國實力做準確估量則很難做到,正因為如此,戰爭的結果才會令世界震驚。

此外,對於一個大國而言,在實力積累階段,雖然國力已有大幅增長,但仍處於硬實力發展時期,尚未擁有威信、威望、感召力、吸引力等軟實力,所以,該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影響等尚不能與其真實國力相匹配。只有這一實力的增長被外界承認之後,該國才能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世界秩序的安排,等等,其崛起也才能算最終完成。

在這方面,美國的經歷非常有代表性。早在一戰之前,美國就已經貴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其外在影響力尚未得到世界認可,在政治謀略和外交技巧方面也顯得極為稚嫩、青澀。當時的世界政治仍被英國、法國等歐洲大國把持著。一戰爆發後,隨著歐洲西線戰場陷入僵局,美國被推到了決定歐洲命運的位置。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政治理念如公開外交、民族自決等在《凡爾賽和約》中得到體現,這些是對歐洲幾百年來外交實踐和政治思維方式的顛覆。二戰結束後,美國更是一手主導了聯合國的創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成為20世紀世界政治經濟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回顧歷史,大國崛起的「東風」通常就是戰爭,不管其參加戰爭是主動還是被動,戰爭都是成就大國身份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步驟。那麼,大國的崛起為什麼要通過戰爭方式完成?

首先,戰爭是檢驗、驗證一國實力最具權威性的手段。如前所述,在交通、通信、媒體及統計學尚不發達的近代,一國國力的增加、積累在平時很難被感知,因此也難以得到他國承認。一國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不僅使其有了以強力貫徹自己意志的可能,而且也使其實力得到他國認可,從而轉化為構成大國地位不可或缺的威信、威望,即我們今天所說的軟實力。反之,一個國家的衰落也是通過戰爭被感知的。如日俄戰爭之於日、俄兩國,一興、一衰,當沙皇俄國的衰落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時,更加速了其最終的滅亡。所以,一個國家只有贏得了戰爭,才能贏得他國對自己大國身份的認同,其漫長的強大曆程才能划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其次,一個大國在成為大國之後,通常都會產生新的利益訴求,如建立有利於己的國際規則和利益分配格局,獲得更多的領土或貿易機會,控制戰略要道以擁有對他國的戰略優勢,等等。這些要求勢必會與其他大國,特別是主導性大國的利益發生衝突。如普魯士要統一德國,而法國極力阻撓;日本獨佔朝鮮的想法與俄國產生矛盾。在近現代,這些矛盾有的可以通過外交的方式解決,但更多的則是在戰場上決出勝負,況且在那個時代,戰爭是一國合法的政策工具。

再次,大國通過戰爭最終實現崛起也與時代背景有直接關係。在20世紀之前,國家發動戰爭不存在任何倫理的禁忌、法律的制約,國家領土的擴大、貿易權利的獲取都可以通過戰爭方式實現。因此,在近現代的歐洲乃至世界歷史上,戰爭是一個非常正常而且頻繁的現象,和平反倒更像是兩次戰爭之間的間歇。而且,在有限戰爭的時代里,因戰爭規模、目標受到嚴格限制,戰爭也的確能夠為相關國家帶來收益。如英國通過18世紀的幾次戰爭一步步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和中美洲的殖民地;沙皇俄國通過戰爭將其版圖擴大至洲際規模,並贏得了黑海、波羅的海出海口;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得到了台灣、朝鮮和在南滿的有關權利。

進入總體戰時代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除了美國、日本這兩個在戰爭後期加入、而且本土遠離主戰場的國家,其他歐洲國家,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成為這場戰爭的輸家,戰爭直接導致歐洲喪失了在世界政治、經濟、安全中的主導地位。正如丘吉爾所說,戰爭帶給他們的是「勝利與悲劇」。導致這一狀況出現的原因在於,總體戰的成本過於高昂,加之在聯盟戰爭的背景下,戰爭持續的時間又被延長,因而難以有真正的贏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戰亂不斷,但戰爭似乎已失去了與大國崛起的關聯性。一方面,大國之間鮮有戰爭發生,核威懾、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使大國間任何形式的戰爭都無法成為靈活有效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利用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和經濟的全球化實現了和平崛起,如聯邦德國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在60年代、中國在9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

由此可見,大國以戰爭方式崛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性,而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未來的大國崛起之路有望擺脫戰爭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月聚 的精彩文章:

TAG:星月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