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縣累經戰亂,明朝中期,人口只有3024人,現在40多萬

這個縣累經戰亂,明朝中期,人口只有3024人,現在40多萬

一位學者,通過歷史研究和資料查閱,發現湖北西部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在明朝中期,居住人口,只剩下575戶3024人,只相當一個行政村的人口。

這名學者叫王作棟,系湖北民協副主席,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會副主任委員,被稱為宜昌民間文藝泰斗。王作棟在一次學術報告中,披露了長陽這片地方的苦難歷程。

他通過查閱明代·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的《夷陵州志》卷之三「戶口」: 長陽人戶: 575戶,3024口人。(遠安,814戶,3356口人。宜都,1270戶,6679口人。)

這足以證明,長陽在明朝中期,人戶稀疏。當年的長陽,遠比現在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面積大得多。王作棟在論述中提示:

其一,以上人戶,是未經清初吳三桂之亂的人戶數,更是清廷平定三藩後、組織實施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江西填湖廣)、夷陵州和所轄三縣人戶急增之前的人戶數。

其二,長陽自漢唐以來,直至宋、元、明朝初期,陸續遷入的有外縣、外省人戶,包括來此任職的文職官吏、因戰亂匪亂在此落籍的將官兵丁、來此避亂的儒生等;明代·弘治九年的長陽人戶數,是原住民與歷代移居長陽之民在當時的存量之和。

其三,明朝中期、弘治年間的長陽縣域,遠比今天的長陽縣域廣大。明朝弘治九年的長陽縣域,包括今屬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水浕司、紅漁坪、謝家坪、百年關、漁洋關、蒿坪、星岩坪、傅家堰、大龍坪等地;面積約佔今日五峰縣域的1/3強。

如果說明代中期有歷名記載的人口很少,到了清朝初年,長陽的人戶數與明代中期的人戶數比較,有減無增,那就更少了。

據史料載,明末清初,在鄂西、川東地區抗清的農民武裝(史稱「夔東十三家」,首領為李自成部將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李來亨),造成鄂西、川東地區社會動蕩十餘年。

長陽境內的情況,據康熙初年的長陽首部縣誌記載,「西山寇起,勢成燎原,前後蹂躪幾數十載,風鶴震恐,鳥奔獸散,城邑空虛,處處榛蕪。

癸卯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賴王師蕩平,招徠復業,而還歸者寥寥。茅檐野處,僅止百家,不可復振。以視昔之星羅棋列,蓋不能無寄概雲」(〔清〕田恩遠《修〈長陽縣誌〉序》,載康熙版《長陽縣誌》)。

僅隔數年,吳三桂反清,鄂西、川東地區再遭兵亂蹂躪。

長陽《楊氏族譜》,記載有清朝初年飽受戰亂之苦的長陽縣情:「大清定鼎,順治十有八年(1662),有官無民,印貯荊州府庫,縣屬均為老菁。康熙元年(1662)始得樊大爺領印來任,行至枝江縣(今枝城鎮),住在金盆山廟內,通詳各縣,行文各府,不許隱匿長民(指長陽縣之民),坐招撫民四載,領民回縣」(《楊氏族譜(長陽)》。

長陽,是明末清初鄂西、川東戰亂頻仍、百姓慘遭荼毒、大片田地荒蕪的一個實例。這裡的原居民,因戰亂,有的遠走他鄉,有的戰死餓死。

湖北、四川的社情民情,引起朝廷的擔心,康熙下決心施行大規模的移民填補政策,雍正、乾隆一以貫之,「江西填湖廣,湖廣田四川」持續了近百年。長陽人口的復甦,即是在政府移民這個宏闊的背景下而興起的。

如今,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國土總面積為3430平方公里。轄8鎮(龍舟坪鎮、磨市鎮、都鎮灣鎮、資丘鎮、漁峽口鎮、榔坪鎮、賀家坪鎮、高家堰鎮)3鄉(大堰鄉、鴨子口鄉、火燒坪鄉),總人口42萬。

怪奇公社劉洪進配圖

2018年3月11日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一代梟雄陳友亮墓再現天日
明末清初的歷史錄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