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岐龜嶺藏著一條古道,有歷史也有故事……你走過嗎?

前岐龜嶺藏著一條古道,有歷史也有故事……你走過嗎?

前岐地處閩浙邊界,毗鄰浙江礬山、南宋等地,地理位置獨特。其連接前岐和礬山、南宋的龜嶺古道,自古以來就是從浙江出入福建的重要通道之一,無數跋涉於閩山浙水的客商經過此路走南闖北。雖然今天龜嶺古道已經湮沒在荒煙蔓草間,不再有行色匆匆的旅人,但悠悠歲月、漫漫古道見證了多少人間滄桑巨變。

關於龜嶺古道何時何人所建已無可稽考,但是福鼎和溫州等地明代以後出版的縣誌、州志、礦志、族譜等文獻中就開始出現龜嶺古道的零星記載,可見那時龜嶺古道已經成為閩浙邊界的一條交通要道。龜嶺古道繁華的時期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礬山明礬的開採,其鼎盛時期是康熙年間(1662-1722年)以來明礬大規模開採和對外輸出。清光緒版《福鼎縣鄉土志》載:「(前岐)商賈率以礬為大宗,礬礦出浙平礬山赤洋,銷場惟岐最旺。」前岐與礬山已然結成了礬業經濟協作體。明清時期,礬山明礬輸出路線有三條:浙江境內兩條,用人力挑運到浙江平陽藻溪或赤溪(今均屬蒼南)的礬館之後,由礬商用船隻運往上海、寧波等各地銷售。第三條是福建境內前岐線,由於礬漿經福建省福鼎前岐入海,污染海域,造成損失,礬廠以海運勞務利益作為一種補償。明礬由人力用肩挑運至前岐礬棧包裝後,轉運至沙埕港裝船,運往上海、香港、台灣等地。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龜嶺古道漸趨繁忙,每天有上千挑礬工奔波在挑礬路上。龜嶺古道也因此多了一個名字:礬前挑礬古道。

每天黎明前,成千居住在前岐和礬山附近的農民就出現在這挑礬古道上,他們大多是青壯年,一般都是成群結隊,五六個,甚至幾十個一起,用籮筐或土箕挑著上百斤甚至二百多斤晶瑩剔透的明礬晶體,翻山越嶺,艱難地行進,個個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他們穿著破爛襤褸的衣衫,或乾脆赤著膊,袒露著烏黑髮亮的胸脯和那長期被重擔壓彎的駝背,艱難地堅持著,不時地用隨身的破汗巾擦著大汗淋漓的身體。經過二三個小時的翻山越嶺,挑礬工們筋疲力盡,終於到達前岐街頭頂。在經過狹窄擁擠的老街時,他們又振作起精神,一路吆喝,讓避行人,成為那個時代一道獨特的景觀。

礬山至前岐是三條挑礬古道中坡度最小、路途最近的一條,只有13公里。前岐為沙埕港的內港,漲潮時海水可一直漲到前岐街杉柴寮的矴步。前岐在海尾建有碼頭,大潮時可停靠上千擔的船隻。因此,前岐一直是礬山明礬最繁忙的出口地。

經過300多年的不斷修建,龜嶺古道從最初狹窄的山間小道成為當時的一條通衢大道,時至今日還保留有一條完整的石砌大路。在各個山頂或半山腰均建有供挑礬工和來往客商休息的路邊亭,旁邊還住有人家,經營小客棧,為過路客商和路人提供茶水、煙酒和零食,供行人食宿。浙江入閩做生意的客商、流動手工業者也經常從這裡經過。龜嶺古道在經過山澗、溪流的地方都砌有矴步。解放後,埔坪、上港和南嶺腳的矴步都改為大石橋,更方便了挑礬工和行人的來往。

相關鏈接

現存龜嶺古道共有兩條:

一條的起點在浙江溫州礬山鎮深家坑石門,終點至福建省福鼎市前岐鎮岐陽街海尾路媽祖廟,東西走向,沿途經過:石門-隔頭-新嶺湖-新嶺頭周-新嶺頭亭-新嶺腳-柯嶺腳-大嶺頭-貢頭曾-龜嶺亭-前岐媽祖宮,全程約20公里。

另一條的起點是礬山鎮溪光村,沿途經過:溪光-垟心亭-埔坪,至柯嶺腳與深家坑石門與前岐的古道相接後,重疊合併,終點也是前岐媽祖宮,全程約13公里。這兩條古道都要翻過三座山,經過龜嶺頭亭,所以被統稱為「龜嶺古道」。

龜嶺古道

圖文:夏林

僅作分享之用,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版權所有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姥山管委會 的精彩文章:

TAG:太姥山管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