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蕭紅:為何她才華橫溢卻一生飄零?

蕭紅:為何她才華橫溢卻一生飄零?

30年代的文學洛神」,被魯迅稱之為「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香菱,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一位。

寂寞在唱歌

阿桑

00:00/01:00

蕭紅,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

她的一生都在貧病交迫中掙扎,文學給了她力量和希望,卻沒有改變她最終的結局,年僅三十一歲便在香港含恨而終,令人扼腕嘆息。

(一)

蕭紅的童年是整個人生悲劇的開始。

1911年6月,蕭紅出生在哈爾濱市呼蘭區的一戶殷實人家。然而好景不長,9歲時母親病故。母親病故當年,父親便新娶他人。

父親曾任當時的呼蘭小學校長、通俗出版社社長、省教育廳秘書等職。在蕭紅眼裡,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去人性」,對她和祖父「吝嗇而疏遠,甚至於無情」。

「父親打了我的時候,我就在祖父的房裡,一直面向著窗子,從黃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樣飄著;而暖爐上水壺的蓋子,則像伴奏似的樂器震動著。」

這些童年缺愛的經歷烙在她心靈上的烙印有多深,對成長的影響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好在祖父非常疼愛她。小時候,她常跟祖父在後花園裡做遊戲,栽花、拔草、種菜、捉蝴蝶等。這個後花園堪稱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成為了後來《呼蘭河傳》里的大花園。

祖父教她少小離家老大回,教她幾度呼童掃不開,教她桃花依舊笑春風,她覺得越念越好聽,越念越有趣味。

祖父留給了她許多童年美好的記憶,並完成了對她的文學啟蒙。但是童年寂寞又單調的經歷使她一輩子都在不斷地尋找一個依靠,而過度的依賴心理並沒有帶給她幸福。

(二)

長大後,命運並沒有垂青蕭紅。

父親將他許配給了當時的富二代汪恩甲。蕭紅不滿意父親包辦婚姻,與大表哥陸哲舜私奔到了北平,儘管此時大表哥已有妻室。

陸哲舜許諾蕭紅,自己將與妻子離婚。可是,失去了家裡經濟支持的大表哥,很快在現實面前丟掉了高高舉起的愛情大旗。

他逃回了老家,回到了妻子身邊。這是蕭紅第一次被拋棄。

女兒逃婚私奔令父親顏面盡失。蕭紅返家後即被父親軟禁,後設法出逃至哈爾濱。饑寒交迫之下,她投靠了在哈爾濱上學的汪恩甲。

難以想像,他居然去投靠了當年的逃婚對象。是不是讓人有一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感覺?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汪恩甲居然收留了蕭紅。

真真讓人覺得:這婚白逃了!倆人同居後不久,蕭紅懷孕了。

汪恩甲的大哥給弟弟斷了經濟來源,巨大的生活壓力促使汪恩甲不辭而別。蕭紅第二次被自己認為可以依靠的男人拋棄。

寄希望於男人,希望和他在一起就一勞永逸地安全、溫暖,希望他能數十年如一日地體貼入微,並一如既往地視自己為珍寶,這些幻想曲目的疊加演奏導致了蕭紅的幻想一步步破滅,繼而陷入困頓。

(三)

舉步維艱之際,蕭紅寫信向《國際協報》求助,蕭軍受人之託去看望已經快要臨盆的蕭紅。

「一張近乎圓形的蒼白色的臉幅,有一雙特大的閃亮的眼睛,是我認識過的女性中最美麗的人。」這是蕭軍對蕭紅的第一印象。

他們在一起了。物質上的極度匱乏常常使他們食不果腹。他們度過了一段只要相依活下去便心滿意足的日子。

蕭紅生下汪恩甲的孩子後就將之送了人。這種近乎絕情的討好與巴結並沒有贏得蕭軍持續的愛。

雖然他們對彼此的才能是欣賞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生活上會有矛盾,並且矛盾迭出。

蕭紅多愁善感,自尊心強,依賴心也強。而蕭軍是一個強勢霸道,甚至有點簡單粗暴的人。

蕭軍說:「我愛的是史湘雲或尤三姐那樣的人,不愛林黛玉、妙玉或薛寶釵。」

「我的靈魂比較粗大、寬宏一些。她雖然崇敬,但我以為她並不愛具有這樣靈魂的人,相反的,她會感到它——這樣的靈魂——傷害到她的靈魂的自尊,因此她可能還憎恨它,最終要逃開它。她曾罵我是具有強盜一般靈魂的人!這的確傷害了我,如果我沒有這樣的靈魂,恐怕她是不會得救的!」

當蕭軍以恩人自居時,蕭紅敏感的自尊再次受到嚴重挑戰。1938年,已經懷孕了的蕭紅,向蕭軍提出分手。

蕭紅曾說,和蕭軍分開,是一個問題的結束;和端木結合,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蕭紅的第四個男人叫端木蕻良,他娶了懷著蕭軍孩子的蕭紅。蕭紅的唯一一次婚姻,給了端木。但這份感情有多少誠意可在,是值得商榷的。

抗戰局勢緊張時,端木拿走了唯一的一張船票逃走了,留下了大著肚子的蕭紅。這種行徑讓端木一直以來飽受詬病,儘管在蕭紅去世多年後他依然惦念她。

等到蕭紅逃難到達香港時,身體已經積勞成疾。端木經常不見蹤影,陪在他身邊的,經常只有好朋友駱賓基。

蕭紅對駱賓基說:「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後或許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會永遠流傳。」

尋一個依靠,依靠卻永不可得。「我所有的不幸就是因為我是個女人。」

身為一名進步作家,卻對自己的性別有著深深的自卑。她一次次將自己和盤托出,又一次次被棄之如敝履。究竟是時代的原因還是個人的悲劇?

去世前,她在紙上寫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四)

精神的苦痛不斷開拓著蕭紅文學道路的廣度和寬度。

她不太講究「寫作技法」,但她對傳統的批判,詩樣的表達,更接近文學本質的特質使得魯迅非常欣賞她,多次在同行中推薦她的作品。

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的常客,並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闖入了上海文壇。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蕭紅髮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並寫下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蕭紅筆下的女性人物,大多沒有自我意識,在男權社會的重壓下,連呼吸都帶著沉重。《呼蘭河傳》里的小團圓媳婦,《生死場》里的王婆、月英,都成為了舊社會女性悲劇的典型人物。

有人說,如果沒有魯迅,文壇上很可能就不會有蕭紅這個名字。蕭紅的《生死場》即是由魯迅先生親自把關、寫序,還邀請胡風寫了跋。

在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里,蕭紅的回憶是公認的最打動人心的。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溫婉給我們還原了一個形象立體、帶有鮮明的生活化的魯迅,而不是以往印象中那樣嚴肅、鬥士般的魯迅。

只有內心的相互懂得才能將人物刻畫得那麼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吧?蕭紅刻畫出了一個你沒有見過的生活中的魯迅。

蕭紅特殊的經歷使她成為了一個不太通人情世故的人,但她與魯迅能夠成為忘年交,與他們相似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們都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家庭,從小的成長環境有些類似,都經歷過包辦婚姻的痛苦,對童年的記憶,對故鄉的風俗,都有著莫名的親近感。

曾有人說魯迅像蕭紅的慈父,蕭紅聽後馬上糾正說:「不對!應該說像祖父一樣。」

蕭紅在香港的兩年,完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呼蘭河傳》。

茅盾先生稱《呼蘭河傳》為「一篇敘事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呼蘭,這個不起眼的北方小鎮,從此多了鮮亮的一筆色彩。

香港《亞洲周刊》曾評選一百部中國百年長篇經典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名列第九。

身世悲慘,情路坎坷,一生悲涼。「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蕭紅的這句話,就如同她一生的寫照。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蕭紅有了更多的研究和認識。關於她的紀錄片、電影不斷問世,一代才女的作品不斷走進了更多讀者的心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書蟲的美好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一隻書蟲的美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