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馬承禎與浙東唐詩之路的高峰

司馬承禎與浙東唐詩之路的高峰

司馬承禎與浙東唐詩之路的高峰

文/徐永恩

天台山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或者說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高峰或者高地。這個目的地、高峰的形成,與唐代隱居天台桐柏山的高道司馬承禎分不開。司馬承禎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友,時人稱為「仙宗十友」,李白、孟浩然、賀知章等,游天台山深受司馬承禎影響;和合二聖之和聖寒山,遠道來天台山,直接或間接受司馬承禎影響。

陸軍/攝

乾封二年,二十一歲的司馬承禎,前往嵩山師事潘師正,學其符籙、辟穀、導引及服餌之術。潘師正引為嫡傳,非常讚賞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成為陶弘景之後道教上清派第四代傳主。

唐高宗調露元年,司馬承禎來天台桐柏山。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天台白雲子、赤城居士,人稱白雲先生,河內溫縣人,今屬河南溫縣。司馬承禎出身門第很高。承禎少年好學,精通詩書,但薄於仕途,致志學道。

司馬承禎學道成,即拜別師傅,遍游名山大川,後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親自構築廬舍於壇上,取名眾妙台,自號天台白雲子或白雲道士,傳「主靜去欲說」,弘揚正一道旨,揚名海內。

司馬承禎深得道教的奧秘,理論造詣很深,一生著作十分豐富,其中《坐忘論》《天隱子》《服氣精義論》《上清天地宮府圖經》等最為著名。司馬承禎對於道教全方位的貢獻影響深遠。

周聖歷二年,武則天聞司馬承禎之名,即詔至京都洛陽,問養生之道,降手敕以讚美。司馬承禎將回天台山,武則天派遣麟台監李嶠在洛橋之東設宴送行。

崇尚道教的睿宗李旦對司馬承禎十分尊重。景雲二年,唐睿宗特派司馬承禎之兄司馬承禕持其親筆信,赴天台山請司馬承禎到京城長安,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承禎用道經「無為」的主張回答唐睿宗。睿宗問:「對於修身養性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司馬承禎回答說:「治理國家與修身養性道理一樣,只要能夠做到順乎世間萬物發展的自然之理,內心之中沒有任何私心雜念,那麼國家就可以趨於大治。」唐睿宗聽了嘆息道:「廣成之言,即斯是也。」李旦屢次要安排他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但司馬承禎再三請求返回天台山。最後,李旦戀戀不捨地賦詩送別,特賜他「寶琴一張及霞紋帔」。文武大臣百餘人競相賦詩相送,常侍徐彥伯挑選了其中30篇上乘之作編輯為《白雲記》,並為之作序,流行於世。

這百餘大臣的送別詩是宣傳天台山最好的廣告,使天台山的名聲大振,為天台山奠定了浙東唐詩之路高峰的基礎。例如,宋之問《送司馬道士游天台》:「羽客笙歌此地違,離筵數處白雲飛。蓬萊闕下長相憶,桐柏山頭去不歸。」

曾任唐玄宗時期丞相的張說的《寄天台司馬道士》詩云:「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還。傳聞有仙要,夢寐在茲山。朱闕青霞斷,瑤堂紫月閑。何時枉飛鶴,笙吹接人間。」張說在詩歌中讚賞司馬承禎這位「世上求真客」對天台山的情有獨鍾,還有自己對天台山的神往。

此外,還有崔湜的《寄天台司馬先生》、李嶠的《送司馬先生》等。

唐人這些送司馬道士還天台詩,極大地提升了天台山的知名度,激發了更多的唐代詩人對天台山的嚮往仰慕之情,吸引了眾多詩人追尋司馬承禎的足跡而進入天台山。

同是「仙宗十友」之一的盧藏用見司馬承禎堅持要返回天台山,指著不遠處的終南山說道:「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司馬承禎說:「以愚觀之,此乃仕宦之捷徑耳!」盧藏用原是終南山道士,後來棄道從仕,聽了司馬承禎的話面有慚色。

同年,睿宗敕建桐柏觀於桐柏山,供司馬承禎居住。桐柏觀座落在卧龍、玉女、紫霄、翠微、玉泉、華琳、香琳、蓮花、玉霄九峰迴環中,道家稱「金庭洞天」。女梭溪從旁潺潺流過,劍山和印山分列左右,山勢十分壯觀。唐睿宗詔令「四十里以內不得樵採」,以示優待和崇敬。司馬承禎以「帝王師」名揚天下。天台山逐漸成為道教南宗的祖庭。

明釋傳燈的《天台山方外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女道士,名叫焦靜貞,「泛海詣蓬萊求師,至一山,見道者。指曰:『天台山司馬承禎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爾良師也。』靜貞既還,詣承禎求度,未幾升天。」由此事可見,當時司馬承禎名聞朝野。

開元九年,唐玄宗又派使者迎請司馬承禎入京都,留於內殿,問以延年度世之事,並親受法籙,成為道士皇帝。翌年,司馬承禎又堅請回天台山,唐玄宗賦詩《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台》送之,且賞賜甚厚。其詩曰:

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

地道逾稽嶺,天台接海濱。

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司馬承禎回天台山後,對桐柏觀大加整擴。其所建的天尊之堂,常常有雲五色,浮靄其上,又名黃雲堂、元晨壇。還有鍊形室、鳳軫台、朝真壇、龍章閣、眾妙台等建築。

開元十五年,司馬承禎已經80高齡。唐玄宗再次詔請司馬承禎至京,以天台山幽遠,加上司馬承禎年事已高,迎請不方便等理由,命令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修建道觀,並親自題額曰「陽台觀」,賜絹三百匹,以充藥餌之用。

司馬承禎深諳音律。唐玄宗推祟道教,詔令朝臣和高道製作道樂,司馬承禎為此創作了《玄真道曲》傳於世。

司馬承禎久居深山,精修善養,童顏鶴髮。開元二十三年,司馬承禎以89歲高齡仙逝,葬於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為其親制碑文。

司馬承禎受唐朝朝廷邀請,成為三朝國師,其影響非同小可。尤其是唐玄宗幾次邀請,臨別時賦詩送司馬承禎還天台。司馬承禎卒後,唐玄宗又親制碑文。唐玄宗為司馬承禎親制的詩文更加誘發了唐代詩人登臨天台山的慾望。作為仙宗十友之一的李白來天台山,不能不說就是因為司馬承禎的緣故。

開元十三年,司馬承禎與李白相遇於江陵,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初出茅廬的李白得到名聞天下的道教宗師的讚譽十分興奮,當即寫就《大鵬遇稀有鳥賦》以自勉。在賦中,他以大鵬自比,以稀有鳥比喻司馬承禎,抒發了學道求仙、成就大業的遠大志向。從此兩人成為了忘年交。而司馬承禎的隱居之地天台山,更是成為李白魂牽夢縈的聖山。

開元十五年,李白首登天台山,沒想到司馬承禎已經被唐玄宗請至京師問道,李白未能見到司馬承禎,寫了《天台曉望》一詩。天寶六年,李白重遊吳越,再次來到天台,寫下了《登高丘而望遠》。

李白這兩次登臨天台山,又吸引了許多唐詩人慕名而來,久而久之,到天台山來的文人墨客越來越多,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寒山子也是這眾多唐代詩人中的一位。

司馬承禎隱居天台山多年,受三朝帝王尊重,被視為國師,尤其受唐玄宗禮遇深厚,桐柏宮得到皇家敕命重建。每次司馬承禎自長安返回天台山,都有上百位詩人官員臨別贈詩。這些詩歌吸引了許多唐代詩人慕名前來天台山,他們長途跋涉、不辭艱辛,直奔天台山而來。久而久之,天台山就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高峰。

因此可見,司馬承禎與浙東唐詩之路的目的地、高峰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淵源。

陳翥/攝

來源:3月7日 《天台報》第四版 人文天台

?編輯:金雨彤

? 審核:張慧強 朱蕾

? 監製:王華華

薦讀NEW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台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天台「非遺」中的「和合」現象

TAG:天台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