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點歷史之五:忍辱負重司馬遷

學點歷史之五:忍辱負重司馬遷

作者 劉振山

公元前99年,漢武帝與匈奴打了一場敗仗,結果從此導致改變了作為太史公的司馬遷的命運。

司馬遷

其時,戰爭開始,漢武帝本來要派李陵去為軍隊做後援保障工作的,結果李陵非要親自帶兵上前線。漢武帝雖然不高興但答應了,只是就給了李陵5000步兵,沒有騎兵。到了戰場,李陵的5000步兵越戰越勇,殺死匈奴數千人馬,3萬的匈奴主力聞風喪膽,又招來左右兩翼部隊8萬人救援。可是,就在此時,李陵手下一個部將卻因上司責罰而投靠了匈奴,告知匈奴李陵軍隊只有5000人還沒有後援部隊,而且弓箭也快用完了的絕密情況。本已打算撤退逃跑的匈奴主力立即返回繼續戰鬥。

此時,剩下3000人的李陵部隊在山谷,匈奴部隊在兩個山坡,大滾石頭,李陵部隊且戰且退,努力突圍,不幸只突圍出400人,副將戰死,李陵被俘。

消息傳至漢武帝,漢武帝震怒,召開朝議商議。大臣們見漢武帝震怒,一邊倒聲討李陵。突然,漢武帝轉向旁邊的太史公司馬遷,問你有何意見?

司馬遷作為史官,實話實說,說李陵是國士,一向忠於朝廷,一心報效國家,即使投降也是假的、暫時的,就憑他5000人殺死了匈奴數千人也該是個英雄。漢武帝一聽,氣炸了肺,立即要處斬司馬遷。當時的法律規定,「誣上」一是處斬,二是罰款50萬,三是執行宮刑。

司馬遷正在編寫《史記》,自感有才,不甘心被處斬,他還有未了心愿要繼續編寫史書,卻又交不起巨額罰款,只好認了執行宮刑。其實,宮刑不僅是肉體的摧殘,更是心靈和尊嚴的踐踏,從此,司馬遷不再是男人,不再是文化人,更不再是士大夫了。在極度的悲憤和羞辱下,司馬遷喊出了「在家精神恍惚,出門不知何往」的吶喊!

司馬遷作為史官,他的正直和膽量是歷史上少有的。他敢於批評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稱其心胸狹隘,殺戮功臣,語言粗俗等等;敢於批評當朝皇帝漢武帝兇殘,窮兵黷武等等。《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填補了中華歷史名人英傑記事的空缺,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這原來就是司馬遷遭受宮刑以後寄情歷史,激揚文字的結果。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至理名言都來自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讓我們記住這個忍辱負重的太史公,讓我們記住這個含羞飲泣的正直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直通京津冀 的精彩文章:

散文:回憶母親
執筆靈與肉的人生 綿延木與火的傳承

TAG:直通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