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小平與調查研究

鄧小平與調查研究

作者:蔣永清

鄧小平非常重視調查研究,他的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都來源於調查研究。他曾說,要把調查研究作為永遠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領導者必須多干實事。那種只靠髮指示、說空話過日子的壞作風,一定要轉變過來。本文記述的幾則調查研究事例中體現的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關心群眾生活的人民情懷和緊抓主要矛盾的戰略思維,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啟示意義。

「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

1961年4月7日至22日,為響應毛澤東提出的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鄧小平帶著幾位工作人員來到北京郊區順義縣,針對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社員與社員之間的兩個平均主義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他的調查研究,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分別召開縣級、公社級和生產隊級幹部座談會,二是派工作人員住到農民家裡了解社員生活的真實情況,三是深入實地進行現場察看。他召開的座談會有:4月7日、8日、17日、20日4次縣委負責人座談彙報會;4月12日3個公社黨委書記座談會;4月15日生產隊幹部座談會;4月21日縣、社手工業座談會。為了了解社員生活的真實情況,他派卓琳到上輦村農民孫旺家住了一個星期,派其他工作人員分別到上輦村和北小營村實地調研。他還親自到白廟村公共食堂、城關公社拖拉機站、生產落後的蘆正卷生產隊、工業搞得比較好的牛欄山公社、順義縣城關和牛欄山公社的集市等地深入現場實地調研。

通過調查研究,鄧小平就公社規模、基本核算單位、超產購留比例、食堂等問題有了明確的意見,他認為當前農村最主要的問題,是趕快把基本核算單位定下來,小隊和小隊,社員和社員,都不要拉平,要克服平均主義,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多產多賣多留多吃。

在辦食堂問題上,通過調查研究,他的認識由開始時的努力把它辦好,轉變到後來的尊重社員群眾的意見。他在牛欄山公社桑園村召開的社、隊幹部會上明確說:「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以前不管是中央哪個文件上說的,也不管是哪個領導說的,都以我現在說的為準,根據群眾的意見,決定食堂的去留。」

這次調查研究的成果得到毛澤東的肯定,為中央進一步調整農村政策提供了有價值的情況和意見、建議,也為他隨後支持一些地方出現的包產到戶提供了實踐依據。

「要照顧原則,不要照顧面子」

在1961年調查研究年中,毛澤東的主要精力放在「農業六十條」上,他把「工業七十條」「商業四十條」等城市工作的具體政策交給鄧小平去負責。

鄧小平認為,只有結合調查研究,工業條例才能搞出來。1961年7月13日至24日,鄧小平赴東北調查研究鞍鋼生產問題,同時就制定工業企業工作條例進行調研。關於鞍鋼生產問題,他在14日至19日持續6天聽取東北局彙報後指出:保鞍鋼是個戰略問題,保鞍鋼三分之二生產能力是個界限。關於工業企業工作條例問題,他提出要搞試點,從定任務、定員、定原材料消耗定額、定協作關係等入手,規定責任制,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正常的協作關係。

在調研中,鄧小平反覆強調:「一切都要按社會主義原則辦事,不要再照顧原來說過的話、辦過的事,那是照顧不住的。」「凡是辦不到的,不管原來是哪個人說的,站不住就改,顧面子是顧不住的,今天顧住了,明天也顧不住。」在考察尚處於會戰階段的大慶油田時,他特別關心石油工人的生活,親自到工人們因陋就簡蓋的「干打壘」住房詳細了解情況。他提出辦供銷合作社送貨上門、開展多種經營、成立專業隊種地、辦牧場養豬、栽樹榨油等細緻入微的具體辦法。

通過調查研究,他主持制定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這對推動當時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具有重要意義。1980年4月1日,鄧小平還真切地回憶說:「1961年書記處主持搞『工業七十條』,還搞了一個工業問題的決定。當時毛澤東同志對『工業七十條』很滿意,很讚賞。他說,我們終究搞出一些章法來了。」

「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面臨向何方去的關鍵抉擇。鄧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北方四省一市通過調查研究形成的「北方談話」,呼應了當時正在全國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提出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的嶄新命題,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礎。

9月13日,鄧小平訪朝歸來,但他並沒有馬上回京,而是按事先安排開始了在東北地區的調查研究。在8天的時間裡,鄧小平從遼寧到黑龍江、吉林,再到遼寧、河北、天津,針對我國工業建設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先後在本溪、大慶、哈爾濱、長春、瀋陽、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調查研究,發表重要談話。這些談話強調要以國際上先進的技術作為我們搞現代化的出發點,號召全黨破除僵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極大地促進了全黨思想解放。?9月16日,鄧小平在長春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彙報工作,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新論斷,他認為全黨當前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這次講話給在場的人以很強烈的震撼。9月17日,他在瀋陽聽取中共遼寧省委負責人彙報工作時,一改往日的莊重嚴肅,動情地說:「我們太窮了,太落後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現在必須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

在這次調研中,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全黨工作中心轉移的戰略問題。9月17日下午,他在接見瀋陽軍區機關及師以上幹部時明確提出,要在適當時候結束全國性的揭批「四人幫」運動。他說:「運動不能搞得時間過長,過長就厭倦了。」「究竟搞多久,你們研究。」這實際上提出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從「抓綱治國」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的主題。

「看來,四個現代化希望很大」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保持著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在設計現代化建設藍圖過程中一如既往、始終堅持,並且帶有用數字來「算賬」的鮮明特色。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即「小康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提高到20世紀末的1000美元,翻兩番。這個目標是鄧小平根據國內外材料作出的科學判斷。但到底可行不可行,他要到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算算賬」,調查一下實際可能性。

1980年六七月間,鄧小平專門到幾個省做了一次調查研究。7月22日,他在赴鄭州的途中說:「這次出來到幾個省看看,最感興趣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1000美元,一個是選拔青年幹部。」「對如何實現小康,我作了一些調查,讓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東北三省等省份,一個省一個省算賬。我對這件事最感興趣。8億人口能夠達到小康水平,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們河南地處中原,你們算賬的數字是『中原標準』『中州標準』,有一定的代表性。」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根據鄧小平的設想描繪了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宏偉藍圖。

這個「小康水平」是個啥樣子?具體標準是什麼?能不能實現?帶著這個問題,1983年春節前夕,鄧小平到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滬地區再次進行調查研究。

1983年2月6日,鄧小平抵達蘇州。第二天下午就在下榻的賓館開門見山地向江蘇省負責同志了解:「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

江蘇的同志向鄧小平詳細彙報了近年來全省及蘇州工農業生產情況,表示像蘇州這樣的地方,準備提前五年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鬥目標,實現「翻兩番」。

鄧小平急切地想知道,達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會是一個什麼面貌?發展前景是什麼樣子?江蘇的同志向鄧小平具體彙報了6條: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住房問題解決了;就業問題解決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學教育普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

鄧小平為蘇州人民取得的成績興奮不已。之後,鄧小平又到杭州、上海等地調研。這次江、浙、滬三個星期的調查研究,堅定了鄧小平對「翻兩番」、實現小康目標的信心。回到北京後,他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介紹了調研時了解到的「小康水平」的社會狀況和6條標準,高興地說:「看來,四個現代化希望很大」。

之後,鄧小平為我們設計了70年的發展藍圖。1986年9月,他在會見一位外賓時幽默地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到本世紀末,擺脫貧困,實現一個小康的社會。所謂小康社會,就是不富裕,但是日子好過。至於下一個世紀,那不是我的事了,我採取不介入態度,總不可能活到100歲嘛。但是,我們現在有權制定一個戰略目標。到下個世紀,花30年到50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那個時候,才能說我們這個人口這麼多、地方這麼大的中國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這才真正是為實現我們的理想——實現共產主義做了準備,創造了條件。」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部署。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這可以說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調查研究,他諄諄教誨各級幹部:「如果從建國起,用100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作者系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副主任、編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黨建網 的精彩文章:

張太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怎樣提出的
南開大學隆重紀念傑出校友周恩來誕辰120周年

TAG:黨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