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學習:應當特別注意的一方漢印

篆刻學習:應當特別注意的一方漢印

初學篆刻,被告知:印宗秦漢!巴慰祖說:「印章之祖秦漢,如尋山之有崑崙,問水之有星宿海也。」後來又經無數次強調,把秦漢印的範圍再次縮小,把眼光濃縮到漢印里,畢竟,自明清以來,無數的篆刻名家都從漢印里走了出來,漢印已經成為學篆刻最應當深入研習的必學功課。但漢印萬萬千千,林林總總,似乎又無從下手,總不能都像吳讓之一樣:「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雖說鄧石如說:「有好都能累此生」(最早該是出自《楞嚴經》),但人生苦短,每個人又有幾個10年?吳昌碩說:摹擬漢印者,宜先從平實一路入手,庶無流弊矣。「(俊卿之印邊款)只講了入手處,平實一路的漢印仍然很多,於是總覺的學漢印應當還有更準確的入手點,就象我以前說過的,說不定因為某一方印,突然開竅了。於是心裡存了這個念頭,心心念念地想著這個開竅點。

(陳巨來先生的《安持人物瑣憶》)

某一天隨手翻看陳巨來先生的《安持人物瑣憶》,書中記載陳巨來先生自己師從趙叔孺師學印的經歷,有這樣一段話:

先生即諭曰: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漢印中有「太醫丞印」一方,「太」「醫」兩字筆畫懸 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適當,看上去要勻稱順眼,多者不覺其多,少者不覺其少,此即所謂章法也。余聞之後,得此啟發,竅門乃得進了……

在趙叔孺大師眼中,「太醫丞印」是極重要的一方漢印,在陳巨來先生眼中,這方印是他學習篆刻的「開竅點」。

前不久,網上流傳一份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的招生考題,其中有一道題,也跟這一方印有關:

(考題中的相關點)

用毛筆墨寫這方印在拷貝紙的指定方框內,這顯然是要檢驗考生對這一方印的熟知程度啊,漢印千千萬,何以這一方印就這樣重要呢?先看它的真面目:

(太醫丞印)

這方印在我們所選的前100方漢印作業里排在第27方,陡然遇到這樣一方印,初學者的難點在「醫」字處,這個字太複雜了,對於刀功尚不精細的新手來說,有點難,於是,我們有個建議,把醫字挑出來,把印面的這個角當成一方小印來完成,心理壓力減小,會覺得,原來並不那麼難啊,如圖:

(醫字的臨摹剖析)

完美還原這方印,臨摹出來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方印的章法領會,至少趙叔孺大師是這麼認為的。

「太」「醫」兩字筆畫懸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適當,看上去要勻稱順眼,多者不覺其多,少者不覺其少。

「太」(古文里「大」通「太」)字簡單,「醫」字繁複,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特點,但真正注視這方印,我們不會覺得這方印不平衡,這仍是一方體態端正,左右上下穩定平衡的漢印,原因是:雖然「太」字很簡單,「醫」字很複雜,但印面四字,還是各占相同地位,並沒有讓哪個字跳出來佔大量面積。加上界線與字的界點,四個字佔地基本還是等同的,「丞」字「醫」字對角極不明顯地稍稍多佔一線罷了。如圖:

(印面四字各字占的地位)

既然地位均等,字形差別又這麼大,如何達成平衡,讓人看著「順眼」呢?

1、加粗了「太」字。既然「太」筆畫太少,為了達到均衡, 最重要的就是讓它看上去不那麼輕,於是漢代匠人把它加粗了,略微粗於「丞」、「印」二字;

2、減細了「醫」字。「醫」字太過複雜,如果按照「丞」或者「印」的筆畫粗細來處理,醫字必然要擴大佔地,印面的均衡勢必打破,於是漢代匠人把它減細了。

這一加粗、一減細保證了印面四字的佔地均等,其實這跟漢印的一般章法原則「任疏任密」是相符的。「太」字不因為疏就減少佔地,醫字不因太密就增加佔地,因此印面仍是均衡的。

但這方印遠沒這麼簡單,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學習。至少(因為每個人還會有不同的認知)還應當意識到的還有:

1、三疏一密的布局:這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當文字天然有字形配置時,可以選擇這種章法:

(三疏一密的章法布局)

2、對角呼應的章法元素:「太」字與「印」字佔地略小一線(不明顯),「丞」字與「醫」字略大一線,使印面不是完全的死板式的對等,而是通過這個細微的調整讓印面產生章法變化。這一線的變化,使丞字跟醫字是「見面」的,而「太」字跟「印」字是分離的,印面是對角呼應的。如圖:

(對角呼應的章法布局)

3、疏處更疏。既然疏密字形是天然的,太字明顯很疏了,醫字明顯很密了,但如果僅保留繆篆字形原貌,那印面效果是什麼樣呢?對,它大致就是這樣的效果:

(太字不做處理的印面)

這樣的話,疏密當然還有,但是不明顯,對比不明顯,視覺衝擊力就不夠強大,審美效果就差,而漢代匠人沒這樣做,他們做了處理:把「大」字的左右兩個垂筆縮短了,在左右各形成了一個留紅處,如圖所示:

(太字做了處理的印面)

「太」字因此更顯得疏了,當然也因此,就「顯」得「醫」字更密了。由此視覺衝擊效果加強。(這跟後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相通的,就是「疏可走馬,密不容針」,其原理還是強調視覺對比。)其實,這個「太」字,還有方形的字形,很多現代印人也提到這一點,但如果改成方形的「太」,一方面必然影響留紅,一方面印面的動態感也會下降,印面就變得板滯了。漢人在白文印里,「太」字大多以圓筆出現,而在朱文印里,「太」字的方形字形出現的比較多,這是因為白文線條的視覺效果是外放的,而朱文線條的視覺效果是內收的。我們以前說過:方筆是靜態的,圓筆是動態的。古人們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並且自覺將之應用於創作了。因些這裡的太用圓筆,是大量正常處理的一個例子而已。

至此,這方印的重點說了一些,結合上面一段,有個知識點需要再強調一下:一方印之中,方圓結合是很重要的,純方就會顯得板滯,純圓就會顯得柔弱。方圓結合,剛柔並濟,陰陽調合是中國樸素審美的重要理論。(吳昌碩大師在為其弟子徐新周《耦花盦印存》序中說,「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這一段話,以前詳細分解過,這裡不再多說了)。

「太醫丞印」,一方印里有如此多的學習重點,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將它的樣子默默地記在心中嗎?還不足以由他打開篆刻學習的任督二脈嗎?

(【老李刻堂】之27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孤獨到極致的一首唐詩
印人傳:趙孟頫是中國篆刻分水嶺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