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東征,為什麼會遭遇夷陵慘敗?諸葛亮只用23個字就道破玄機

劉備東征,為什麼會遭遇夷陵慘敗?諸葛亮只用23個字就道破玄機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91期 文/無常奉天玉)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建安二十四年,即公無219年,是關羽最輝煌的一年,也是他最凄慘的一年。在這一年裡,他被拜為前將軍,假節鉞,得以全權負責荊州事務;在這一年裡,他圍曹仁、降于禁、斬龐德,嚇得曹操差點遷都,從而威震華夏。也是在這一年裡,他慘遭大敗且後方被襲,無路可退,無城可守,終被擒殺。在關羽戰死兩年後,與他恩若兄弟的劉備,出兵伐吳,誓要為關羽報仇。這一戰像襄樊之戰一樣,前期順利無比,後期卻出現了戰局扭轉——劉備大敗而歸。那麼劉備最終為什麼會失敗呢?

《三國志》記載,劉備想要伐吳的時候,孫權曾遣使求和,卻沒有得到劉備的同意。這一場戰場打響之後,吳軍也一直處於下風。可是到了次年,情況則發生了扭轉,「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xiāo)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意思是說,陸遜(陸遜原名陸議)在猇亭擊敗劉備之後,損兵折將的劉備選擇了退兵,而且直接回到了後來他病逝的永安。由此可見,劉備敗的有多慘。那麼,他兵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他的軍師諸葛亮,早早的就看透了一切,並用一句話,道破了玄機,即「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如果只理解表面意思,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只是無力勸阻,但是如果我們結合前後事件分析,便會意識到,這句話不僅是諸葛亮的無奈嘆息,而是他所認為,劉備失敗的兩個原因。

一、伐吳時機不正確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一向支持孫劉聯盟,是堅決反對伐吳的。但這其實僅是後人的主觀臆斷罷了,任何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曾反對此事。小編認為,諸葛亮不但不反對,還非常支持此事,畢竟自從關羽失荊州以來,他從漢中和荊州分兵伐魏的構想,便已經化為了泡影,素有吞魏之志,想要北定中原的諸葛亮,又怎會甘心的放棄呢?只不過,他一向求穩,在發動戰爭之前,一定會做好萬全的準備,並不建議突然發動戰爭。

畢竟公元221年,距離漢中之戰的結束,還不到兩年的時間,期間又有劉備稱漢中王,和建立蜀漢稱帝兩件大事,民心尚且不穩,士卒也經歷了連年征戰,這個時候向東吳宣戰,並不是一個明確的選擇。可是諸葛亮無力勸阻劉備,只能嘆息「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此言不是諸葛亮反對伐吳的表現,只是他反對在當時伐吳罷了。

二、缺少法正的謀略

其實在稱帝之後,立刻伐吳,雖說不穩妥,最初的時候,影響倒不是太大,畢竟從戰爭之初,劉備便是佔上風的,他的敗自陸遜設計火燒連營始。古人云,術業有專攻,雖然劉備戎馬一生,且擅長統籌大局,但是運籌帷幄,與謀士勾心鬥角,並不是他精通的。彼時,若他有一個強有力的謀士在,可能陸遜的計謀,便無法得逞了,而諸葛亮認為,能夠助劉備識破陸遜之計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法正。畢竟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在劉備陣營中的位置,相當於曹魏的程昱、郭嘉,計斬夏侯淵一事,就是他能力的展現。所以諸葛亮才會感嘆「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而這一點,則是劉備兵敗的主要原因。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在諸葛亮看來,劉備之所以敗於夷陵,僅僅是因為法正不在了,他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能夠隨劉備出兵伐吳,必然不會使劉備大敗而歸。經過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看法,是正確的,劉備最終慘敗而歸,不過是因為缺少了一個法孝直而已。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三國被歷史忽略的名將,勇武不凡可比趙雲,預言神算能力不輸孔明
此人是曹操麾下的白痴上將,勇猛善戰,因一小事,卻意外戰死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