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繁華盛世下的大唐之魂,有心改變盛唐下的風雲詭譎,卻無力回天

繁華盛世下的大唐之魂,有心改變盛唐下的風雲詭譎,卻無力回天

原標題:繁華盛世下的大唐之魂,有心改變盛唐下的風雲詭譎,卻無力回天



楊玉環

公元713年,這是大唐建國的第95年,唐朝在經歷了武周以來幾十年的酷吏、告密、羅織、政變和殺戮後,整個大唐帝國都已經累了。所有人都厭倦了政治動蕩,所有人也都在期盼一個不折騰的時代。正是在這樣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情況下,大唐的第六位皇帝登基了,他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經過他二十多年的勵精圖治,讓大唐國力鼎盛,萬邦來朝。開元時中國繁榮昌盛,長安成為著名的國際大都會,聲名遠達大陸雲和山的彼端,儼然如世界文明的燈塔。



大明宮


如果說盛唐之下最不可缺少的文化傳播大使那莫過於李白了,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李白


743年,李白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


李白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裡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將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於玄宗的驕縱,宦官權勢炙手可熱……通過對政事綱的分析,併到幽燕的實地觀察,李白以詩人的敏感,洞幽燭微,在當時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禍亂將作。「安史之亂」爆發,他的愛國熱情因此升華,擺脫了用藏出處的矛盾。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楊玉環

大唐有你,才真了不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韻史詩 的精彩文章:

《清史》最後一位公主,慈禧見她都犯怵,更是直接開罵溥儀父親
朱元璋除夕夜必做的一件事,現官員、百姓哪家不做,直接定罪

TAG:無韻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