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今天該如何評價「長樂老」馮道?

我們今天該如何評價「長樂老」馮道?

馮道(882~954)字可道,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共十個皇帝,拜相二十餘年,人稱 「不倒翁」。馮道德政治生涯開始於後唐,後唐末年他在劉守光手下做參軍,後來投靠張承業。張承業把馮道推薦給李克用。到公元923年,後唐庄宗李存勖即位,馮道任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明宗李亶時,任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其間上書明宗徽號,寫文三章,「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石敬瑭建立後晉政權後,馮道出任宰相,其後他出使契丹,被封為魯國公。後晉少帝即位,封馮道為燕國公。契丹滅唐,馮道又事契丹,被任為太傅。劉之遠建立後漢政權,馮道出任太師。郭威建立後周,又任命馮道為太師,並且對他敬重有加。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劉崇反叛,世宗要親征,說「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擊之」。馮道認為不該親征,於是苦諫,結果觸怒了世宗,被世宗派去監修郭威陵墓。郭威陵墓修好後他就去世了。除了從政,馮道也好學能文,其曾主持校定《九經》文字,並將其雕版印書,其所校訂版本被稱作 「五代藍本」,是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的開始。

馮道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但對於其傳奇的一生,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確頗不一致,本文擬就後世史家對馮道評價的演進做一概略性介紹。

一、《舊五代史》對馮道的評價

《舊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篡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劉兼、李穆等人同修。編篡《後五代史》的人,對五代時期的很多事都親身經歷過,且可參考的史料齊備,內容比較真實可信。

《舊五代史》說馮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惡食」,年輕的馮道喜歡學習,能寫一手好文章,艱苦樸素。做官後的馮道,經常進諫,敢於提出不同意見。事劉守光時,「守光引兵伐中山,訪與僚屬,道常以利害箴之」,馮道覺得引兵伐中山不妥,就提出不同意見,結果「守光怒,置於獄中,尋為人所救免」。提出不同意見,觸犯皇帝,結果被打入獄中,幸好有人替他說話才能脫離危險。儘管如此,馮道仍然多次進諫。他進諫後唐明宗勤於政事、居安思危、戒躁戒驕,都得到了明宗的認同。

《舊五代史》中的馮道不但善於進諫,而且關心人民疾苦,這在戰亂不斷的五代時期,是很難得的。契丹滅後唐,馮道隨契丹北行。沿途見到被契丹士兵俘虜來的中原人民,就出錢贖買過來,然後想辦法送他們回家。

《舊五代史》對馮道有諸多讚揚,說他關心士兵,謙虛,有學識,提拔士兵將士不論出身等等。但是,《舊五代史》的修撰者也發出這樣的疑問:「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這句話表明,修撰者對於馮道的「忠」是存有疑問的。其依據不是馮道的所作所為,乃是他「事四朝、相六帝」。

二、《新五代史》當中的馮道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主持修撰的一部正史,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之為《新五代史》。《宋史·歐陽修傳》說:「(歐陽修)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 相比於《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多了雜傳部分。《新五代史》共有雜傳十九卷。列入雜傳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對此,歐陽修明確指出:「其餘非仕一代,不可以國系之者,作《雜傳》。夫入於雜,誠君子之所羞。」 雜傳中的大臣,都是在兩朝以上為官,無法將他們歸入某一個政權。由「君子之所恥」五字,可知把這些大臣列入雜傳是明顯地貶低這些大臣的。馮道正好列在雜傳里。

《新五代史》所記馮道事迹與《舊五代史》所記基本相同。歐陽修還給馮道寫了一段評語,原文如下:

《傳》曰:「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

言也!禮儀,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

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

為,則天下豈有不亂,國家且豈不亡乎!予讀《長樂老自序》,見其自述以為榮,

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

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明,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

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

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在歐陽修這種正統士人眼中,禮義廉恥是國家立國的根本,沒有這四點,國家必然滅亡。不知禮義廉恥的人,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必然深受其害。馮道在四朝為官,正是不知廉恥者的代表。五代時期國家政權更迭頻繁、內亂不斷的原因,是國家缺少高節之士。

從歐陽修對馮道傳的歸類及他寫的批評中可知,《新五代史》對馮道是全面否定的。否定的依據,是馮道在四朝為官。

三、范文瀾筆下的馮道

范文瀾(1893年——1969年)字仲雲,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教。編有《中國通史簡編》,後來他將其擴充為《中國通史》,全書只完成前四冊即逝世,其後六冊由蔡美彪完成。該書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它通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全書觀點鮮明、體例嚴謹、文筆流楊,是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的優秀通史著作之一,是公認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里稱馮道是「奴才的奴才。」 前一個奴才是指石敬瑭,後一個指馮道。這和歐陽修稱馮道為「無廉恥者」如出一轍。在《中國通史》中,范文瀾先生花了不少篇幅對馮道進行了批判。他說:「馮道第一次打錯算盤。不免煩惱,葬事完了,這條醜惡的生命也同時完了。」 范文瀾還進一步評價到:

哀莫大於心死,馮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他在五代、宋初有極高的聲望,

《新五代史》載馮道死後,「時人皆共稱嘆,以為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

如此。」范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改變),人無間言,

豈若巨石,不可轉也。」《舊五代史》馮道傳贊說「道之履行(行為),郁有個

人之風,道之宇量(氣量),深得大臣之體。」這都是怪異的議論,說明北宋

初的文官們與馮道同樣是心死之人。

范文瀾先生認為,馮道是心死透的人,正是如此,他才會連續不斷地在各個政權任職。他不但否定了《舊五代史》對馮道的評論,還把宋初大臣及人民的意見說成是「怪異的議論」,也把他們看作是心死之人。

四、南懷瑾心目當中的馮道

南懷瑾,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而成,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南懷瑾對馮道,有特別的好感,曾在其著作中多處提及。

馮道在歷史上的形象,多是負面的。評價也是貶低的。留下的名,以罵名為主要。但是,到了南懷瑾這裡,情形有了不同。南懷瑾在多次講演中替馮道「鳴不平」。他覺得馮道的這個罵名背得很冤枉。他認為馮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在一次演講中,南懷瑾這樣說道:

唐末五代時,中國亂了八十多年。當中,這個當皇帝、那個當皇帝,換來換去,

非常的亂。而且都是邊疆民族。我們現在所稱的邊疆民族,在古代都稱為胡人。當

時,是由外國人來統治中國。這時有一個人名叫馮道,他活了七十三歲才死。在五

代那樣亂的時候,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他成了不倒翁。後來到了宋

朝,歐陽修寫歷史罵他,說中國讀書人的氣節都被他喪盡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

所謂「有奶便是娘」,沒有氣節!看歷史都知道馮道是這樣一個人,也可以說馮道

是讀書人中非常混蛋的。我讀了歷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

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

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

單的人物。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

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古今中外的政治總是

非常現實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紛爭也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攻擊

他。如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他,可太不簡單。而且最後活到那麼大年紀,自稱「長

樂老人」,牛真吹大了。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敢這麼吹牛,其中一個是當皇帝的——

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幾年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死,

樣樣都好,所以自稱人生已經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馮道,自稱「長樂老人」,

這個老人真不簡單。後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站在這個角度看,的確是軟骨頭。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歷史上、社會上,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財、

色兩類,馮道這個人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

南懷瑾心中的馮道,不貪污、品行端正。南懷瑾覺得,這也是馮道能夠在五代這樣的亂世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在他看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歐陽修等儒家學者的立場上,馮道「的確是軟骨頭」。

從這裡很明顯地看得出,南懷瑾判斷評價歷史人物已經不僅僅只用一種眼光,而是多角度地去看這個人物。

在另一場演講中,南懷瑾又說:

我們想起有一個人,永遠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就是五代之間的馮道。我很替

他不平,如果有姓馮的朋友在這裡,應該替他申申冤。

……

我們年青時受老前輩的影響,都知道馮道把中國讀書人的氣節喪盡了。後來,

人生的境界經過了,尤其在我們這一代活了七八十年,所看的太多了,我想起來,

現在找一個馮道很不容易,再一讀歷史,發現馮道真了不得……每一個政權更替,

每一次大動亂,還非請他出來不可,當然得有他本身的條件,第一點,他本身的

行為沒有缺點,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它的品格行為方面,

也一定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歷史上,社會上,不管是上至皇帝,下至挑夫,

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兩件事情:一個是男女之間;一個是錢財……

但是馮道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沒有缺點抓在任何人手裡。他本身非常正,冰清

玉潔,沒有嗜好,真的是學佛的。

南懷瑾是把自己放在了馮道所處的歷史環境裡面,設身處地地替馮道著想,而不是用單純的價值觀來衡量。南懷瑾重在用歷史事實揭示做人道理,以達到借鑒歷史、警醒世人的作用。他更多的是從做人方面來解讀馮道。在南懷瑾看來,馮道是一個做人做事都很成功的人,真正做到了完美,沒有瑕疵。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多少帝王都不能,而馮道成功了。

五、葛劍雄筆下的馮道

葛劍雄,歷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並任國際歷史人口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他寫過一篇文章,叫《亂世的兩難選擇》,是關於馮道的。

當代很多學者都寫過很多關於馮道的論文,但是大都傾向於他的為官之道、做人之道,真正論及評價的很少。葛劍雄的文章,從多個方面論及對馮道的評價問題,很有代表性。葛劍雄總結了之前人們對馮道詬病的兩個方面,一是政治道德,二是對契丹的態度。針對這兩個方面,葛劍雄的文章都做了細緻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在馮道所處的環境中,馮道的所作所為都是正常的,值得肯定的。針對歐陽修對馮道的批評,文章用史實給以了反駁,指出歐陽修的批評是沒有道理的,歐陽修所提出的標準是一個自己都沒能做到的標準。在這裡,葛劍雄從史實出發,把視野放到了馮道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評價,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從上述歷代史家對馮道這樣一個人,同樣的事迹,不同的人得出的結論卻有天壤之別。這是為什麼?綜合了以上幾種對馮道的評價,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是以政治的眼光來衡量歷史人物。

馮道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政治品德上。傳統認為,馮道在四朝為官,當過六個皇帝的宰相,嚴重違背了儒家忠孝觀,不符合國家對士人的教育理念。傳統的儒家觀點認為忠的標準是對人君的過錯必須強諫力爭,國家敗亡之後必須殉國陪葬。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當國家處於亂臣當道的時候,應該退隱山林,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這只是傳統的儒家觀點。歐陽修之所以一再強調,是因為他寫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從道德上訓誡人民——更多的是訓誡廣大讀書人。在歐陽修那裡,史學是依附於政治的,是國家統治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專門的學問。時間到了范文瀾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人們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往往不是根據事實本身,而是根據現實需要,從現實的角度去解讀和評價。這是不妥當的,得出的結論也是有問題的。

時下,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候,應該「堅持歷史主義,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該回歸歷史學的本源,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具體說來,就是要遵循以下兩點原則:首先,要把歷史人物放到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和現代人的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古代人。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時代的特殊環境和特殊的處事原則,只有把人物放到那個環境下去看待,看法才能做到客觀。其次,歷史學是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提出每一個觀點,得出每一句評語,都要以史實為依據。脫離史實,依照政治需要,對歷史人物進行毫無根據的道德批評,甚至是謾罵,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歷史學應該脫離政治,它和物理學、化學等一樣是一門科學,而不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參考書目:

【1】薛居正.舊五代史·馮道傳

【2】脫脫.宋史·歐陽修傳

【3】歐陽修.新五代史·馮道傳

【4】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三冊)

【5】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冊)

【7】南懷瑾.論語別裁

【8】南懷瑾.莊子講記

【9】葛劍雄.往事與近事.

【10】蘇雙碧.再談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民國老相冊:抗戰勝利後,竺可楨一家很開心,在遵義拍合照留念
周總理外國政要了解中國一扇窗,生病住院期間仍舊高強度工作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