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應知應會的歷史常識17——唐上

應知應會的歷史常識17——唐上

公元618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攻入長安後,遙尊隋煬帝(李淵是其表弟)為太上皇,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隋恭帝),楊侑封李淵為唐王。後得知隋煬帝在江都事變被殺後,廢掉恭帝,改國號為唐,即唐高祖,定都長安。

玄武門

626年,玄武門之變,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雷厲風行地做掉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被改立為太子,李淵無奈退位,李世民繼承皇位,雖然繼位的手段血腥殘忍,但沒有影響他成為歷史上貢獻卓著的一代明君——唐太宗。

李世民

李世民吸取了隋亡的教訓,高度重視百姓的力量和利益,堅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審慎刑罰,社會治安良好,以往因打仗逃亡的百姓都回來了。

魏徵

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手下文臣武將非常得力,魏徵、房玄齡、杜如晦(房謀杜斷)、李靖、李勣等等高手如雲。經濟方面除了發展農業生產,還輕徭薄賦,戒奢從簡;文化方面興科舉,辦學校。總而言之,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做到了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百姓安居樂業,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

格外說一句,作為皇帝能夠像他那樣虛懷納諫,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和批評的,確實是不容易的,他重用魏徵那樣的「鏡子」,確實起到了很好的兼聽則明的作用,這不是一般的胸懷。

他在位20多年,出現過很多大事件,比如玄奘西遊、打服東突厥、文成公主入藏等等,文治武功確實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進入了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李治

太宗死後是高宗李治即位,他繼位的過程也是非常戲劇性的,本來也沒他什麼事,可是他的哥哥弟弟也出現了叔叔大爺們的類似劇情,還有個哥哥過於強勢,李世民怕重蹈他殺哥宰弟的覆轍,所以這些兄弟被李世民鎮壓的鎮壓,幽禁的幽禁。因為李治也是長孫皇后生的,也就是嫡子,因此輪到他了,這真的不是他的本意,很被動的當上了他原本不想當的皇帝,這小子挺窩囊的。

因為李治不理朝政,在歷史的機緣巧合下,武則天就橫空出世了。

武則天

這個武則天的故事很多同學都了解一些,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太宗的才人(後宮中排在皇后、妃、嬪之後的較低等級),在太宗病重後期就逐漸和李治好上了,有亂倫的嫌疑。後來太宗駕崩,武才人沒有被殉葬,而是到感業寺出家,曲線回宮。據說武則天掐死了自己的新生女兒嫁禍於皇后,李治上當廢掉皇后,武則天成功上位,接了皇后的班。

李治太弱,後來患病更無法理政,武則天開始攝政掌權,她的親兒子李顯和李旦也就是中宗和睿宗先後當上皇帝後又先後被廢,690年,武則天(那時候已經叫武曌了,像空中高懸的日月久長輝煌)感到時機成熟了,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女皇正式誕生。

武則天

作為女人,武則天有顯而易見的缺憾,心狠手辣(掐死女兒,請君入甕等種種酷刑),作風不端(據說養了很多男寵)。但作為女皇帝評價是很高的,在歷史上留此大名,絕非等閑之輩。她在位期間,發展科舉(開創殿試,實行武舉),破格任用賢能,知人善任(比如狄仁傑、姚崇、張柬之、比如錯失寫下《討武檄文》的駱賓王甚是遺憾),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屬於唐朝兩個盛世之間承上啟下的重要過渡和樞紐,這個女子不尋常啊。

到了晚年也不糊塗,讓自己的兒子李顯繼位,恢復李唐漢室,避免了武家和李家在她死後可能出現的殺戮。死後,武則天和老伴高宗合葬於乾陵,給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碑,也很有自知之明,作為爭議人物,功過是非,任於後人評說吧。

李顯二次繼位,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專權亂整,李顯被毒死,李隆基起兵滅掉韋後一黨,擁立自己的父親即位,即睿宗李旦。非常有趣,哥倆之前先後繼位、先後被廢、經歷母后武則天稱帝統治後,先後再繼位。

李隆基

712年,李旦讓位於能幹的兒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也叫唐明皇。剛上位,和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矛盾爆發,這位公主想仿效她媽也當女皇,開始作亂,發動先天政變,被大侄子李隆基果斷幹掉。這是個新的起點,唐玄宗的政權才開始穩定下來。他啟用了治國之才——名相姚崇,在他的幫助下,唐玄宗勵精圖治,從各方面鞏固政權,精簡機構,對官員親自考核交流,重視生產,體恤民情。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達到中國和世界同時代的鼎盛時期,因此說「開元盛世」比「貞觀之治」更加強大。

開元盛世

唐朝社會自由開放,國內外文化交融,藝術創作更有想像力,詩歌、雕塑、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發展,進入黃金時期。科技也進一步向前發展,促進了同周邊國家的交流,把大唐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李杜詩作、遣唐使節、絲路花雨、長安胡風,是這個繁榮時代的錦上之花,此大唐之所以為大唐的原因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管錐之見 的精彩文章:

TAG:管錐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