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賞析

《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賞析

兩晉南北朝時期造紙原料的用量和品種都隨著紙張需求量的增加而擴大。東漢三國時期廣泛使用的破布、樹皮、破漁網等漸漸滿足不了需要。新開發使用的纖維原料有藤皮、竹、草等,其中以藤皮的用量最大,浙江剡溪的藤皮紙此時已名揚天下。竹、草兩種原料也有使用但都處於起步階段,到唐宋年間才用量大增。

一、藤皮的開發利用

(一)藤

古代造紙用藤主要用其莖蔓的韌皮部,而且必須是綠嫩新長枝條,老的莖蔓不能使用。將新砍下的枝條於水中浸泡數日,以除去部分果膠類物質,然後剝取其韌皮部,用類似樹皮造紙的方法處理之即可使用。藤的韌皮部較發達,這是藤蔓柔韌強度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藤的韌皮纖維細而柔韌,原料中的非纖維狀細胞體積細小,容易通過洗漂方式使其流失而達到凈化的目的,因而抄出紙來細平、柔軟、潔凈。雖然實際纖維長度較短,但已能滿足一般書畫用紙的要求,只因原料產量低,管理不當,後來漸為失傳了。

(二)藤紙

藤紙的興衰過程大體可以分力3個階段,即發展時期、全盛時期和衰落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為藤紙的發展時期。到東晉時,藤紙已成為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受到官府的重視』被確認為理想的書寫材料。

藤雖然分布於南方各地,但從史料上看,兩晉南北朝時期,藤紙的中心產地在浙江剡溪。剡溪一帶四五百里依山傍水之處,生長著許多古藤。把藤砍下,去葉,於水中浸泡10天左右,然後取出用木棒敲擊,使皮與骨相分離,將皮進一步加工製漿,再行抄造。到唐代,藤紙便進入它的全盛時期,由晚唐至宋,藤紙日趨衰落。

二、竹的開發利用

(一)竹

竹為禾本科植物。多年生,根與莖木質化。我國古代造紙用竹基本上是使用一年生的嫩竹,老竹由於木化程度高,即木,製漿工藝上往往處理不了,因而成紙質量差,一般不作選用。嫩竹與老竹在纖維形態上有明顯的差異,嫩竹纖維壁較薄,纖維柔軟,成紙表面較細密,紙質柔軟,雜細胞木化程度亦低,細胞壁薄,故不如厚壁雜細胞對紙的質量影響大。

(二)竹紙

對竹紙產生的最早時間,目前尚無定論,歸納一下,大體有以下諸說:一是把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中提到的「竹疏布」視為竹紙,作為晉代發明竹紙的證據。

二是認為「在唐以前的文獻中,迄今還沒有找到有關竹紙的可靠記載」,「竹紙,始於晉代之說難於成立」。

三是有的工具書上說:「唐以前文獻尚無竹紙記載……舊題王羲之《雨後帖》《中秋帖》皆為北宋人摹本,即書於竹紙之上。」『圳就是說二帖雖為竹紙,但屬於北宋摹本,並非王羲之真跡。

經過多方面考證,認為上述諸說多有偏頗。

關於「竹疏布」問題。晉嵇含《南方草木狀·簞竹》說得清清楚楚:「簞竹,葉疏而大,一節相去五六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浸紡績為布,謂之竹練(一本作「疏」)布。」由此可知,「竹疏布」是一種用纖維紡織而成的粗布,根本不是「竹紙」,也不是用竹篾編織的「細密而柔軟的竹庸」。所以,不能用「竹疏布」來證明「竹紙始於晉」這一命題。

關於王羲之法帖問題。故宮博物院現存王羲之法帖,如《雨後帖》《中秋帖》等,只不過是王羲之法帖的一部分,絕非全部,不能以偏概全。考證結果表明,竹紙始創於晉,這是史實。

(三)竹紙的種類和使用

1.竹紙的種類

竹紙,或雲箔紙,均為竹料紙之總稱。實際上,竹紙分為若干種,各有名稱,如玉葉紙、苔箋、月面松紋紙等。

2.竹紙的使用

竹緬由張茂所創製,後又經他人加工提高,成為一種被人們所喜愛的良紙。於是,竹紙被用於文化生活。

首先是用於書法、繪畫;

其次是用於著書;

第三是用於賦詩應對。

三、桑皮的開發利用

「桑根紙竹之名,唯見於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紙譜一·敘事」:雷孔璋曾孫穆之,猶有張華與祖書,所書乃桑根紙也。」說的是雷孔璋(雷煥)的曾孫雷穆之,手中保存著《博物志》作者張華寫給曾祖的一封信,信紙為桑根紙。

「根」的含義應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以木為例,廣義的根應為樹榦;狹義的根應為樹在地下吸收養料和水分的直根和鬚根。桑,種類很多,有白桑(Morusalba)、木本真桑(MorusalbaL)、小葉桑(M.acidosa Griff)、堐桑(M.mongolica Schneid)等。桑分布於江西、浙江、四川、陝西、山東、河北等地。

四、藻類植物的開發利用

「側理紙」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後秦王嘉的《拾遺記》。《本草綱目》「草部」第二十一卷引王嘉《拾遺記》:「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乃水苔為之,後人訛陟厘為側理耳。」側理紙也稱「側梨紙」、 「陟里紙」、 「陟厘紙」、 「苔紙」、 「苔箋」等。 「陟厘」為藻類植物(Algae)。藻類植物為低等自養植物。藻體由筒狀細胞連接而成單列不分枝的絲狀群體。按照《拾遺記》所說,側理紙為南人所造。該書記載,國家所存側理紙為「南越人所獻」。並明確提出「南人以海苔為紙」,即側理紙。而《洞天清錄集》卻說,北紙用橫簾所造,「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其意為,側理紙為北方所造。

20世紀以來國內外一些研究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日本千葉縣成立了帝國海藻紙漿廠,所制海藻紙漿不但可以用來造紙,還可以用來紡織。1949年,陝西安塞振華造紙廠也曾用青苔造紙年,台灣高雄紙廠以海藻造紙漿獲得成功。

五、蠶繭紙

在中國造紙史上,一提起蠶繭紙,便同《蘭亭帖》聯繫在一起。在中國書法史上,一提起《蘭亭帖》,也同蠶繭紙聯繫在一起,可見,蠶繭紙與《蘭亭帖》密不可分。

關於此帖用紙一事,今日,有些學者卻另闢蹊徑,提出異說。李書華在《紙的起源》中推測說:「大概即原料為破布雜有絲織品所造之紙。」陳大川卻說:所謂「蠶繭紙」就是蠶種紙。「蠶繭紙」到底是什麼紙?這已成了千古之謎。當今許多研究人員試圖揭開這個謎底,紙史專家陳志蔚、謝崇愷則捷足先登。他們在《中國書畫用紙的演變》一文中寫道:

蠶繭紙究竟用什麼原料與工藝來製造?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因為它代表了晉南北朝書畫用紙的演變與進步。史書記載,王羲之寫字(指《蘭亭帖》——引者注)「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寫字後,殘餘墨跡,刻木三分。這張紙的堅實質量,更值得探討。浙江圖書館畫家劉慎旃老先生珍藏的明朝蠶繭紙,可以作為參考。在王菊華、李玉華的幫助下,陳志蔚、謝崇愷經過周密地研究和思考,最終確認王羲之寫《蘭亭帖》用的所謂「蠶繭紙」,實際上就是楮皮紙。

關於綿繭紙,當今中國提出兩種意見:一種認為「綿繭」即「草棉果實,今之棉花」,「綿繭紙」就是「棉花紙」;一種認為,經檢驗可知,這種「綿繭紙」所用原料為「木本植物的皮料」,「根本不是以綿繭造成」。

六、張永紙

張永,字景雲。南朝宋人。據記載,他所呈報奏章,都是用自己所製紙墨書寫的。後掌管朝廷的作坊,督造御用紙墨。張永自主管朝廷作坊以後,成績卓著。虞和在《論書表》中頌揚說:「張永更制御紙,緊潔光麗,輝光奪目。又制秘墨,美殊前後,色如點漆。」給予張永以極高的評價。

七、凝霜紙

凝霜紙也稱為「凝光紙」、「銀光紙」。紙質潔白而光潤,如凝霜,似銀光,為六朝時之名紙。

齊高帝年間於江寧置紙官署,成為長江上游造紙的樞紐。齊高帝未必懂得造紙技術,但他很重視造紙,這對造紙業的發展極為有利。作為名紙,凝霜紙創製於江寧紙官署,無疑是對原來紙張的改良,這不能不說是齊高帝對造紙的一大功勞。

把紙叫做「凝霜」、「墨光」、「白滑」、「冰翼」,這是中國造紙史上避開原料名稱按紙的特點賦予紙以高雅名稱的開始,後世諸代便紛紛仿效,遂產生許多新奇紙名。

——摘自《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業頭條 的精彩文章:

TAG:紙業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