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一統志》為何先後編修三次,經歷過哪些曲折?

《大清一統志》為何先後編修三次,經歷過哪些曲折?

原標題:《大清一統志》為何先後編修三次,經歷過哪些曲折?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鄭成志


《大清一統志》是清代官方編纂的一部反映清代地理的國家志書,有清一代,該志書總共經歷過三次編纂,分別為康熙朝所編的《大清一統志》、乾隆朝續編《大清一統志》、以及嘉慶朝所編的《嘉慶重修一統志》。清軍入關後,戰亂仍未停歇,經過長期的統一戰爭,直至康熙朝時,清廷方才平定南明與明鄭政權,徹底消滅明廷的殘餘勢力,統一全國。其後又平三藩、拒沙俄,使得我國進入一個和平時期。在這一時期內,康熙皇帝決定仿效前朝,制定《大清一統志》以載明全國山川地貌,政區民情,以為服務於統治,並彰顯統一之功。為制定此志,清廷廣泛搜集資料,繪製各地輿圖,然工程過於浩大,歷時57年,直至乾隆朝方才修訂成功。


大清一統志



康熙皇帝

清廷在雍正、乾隆二朝也有諸多軍事行動,領土擴展,國情異變。為適應這一情況,御史曹學閔上書乾隆皇帝,稱要將「西域新疆請增入一統志,並志成後各省添設裁併府廳州縣詳悉續修刊刻」,乾隆帝同意其所請,於1764年下旨續修《大清一統志》。


康乾時期是清代的鼎盛時代,經過三帝的經營,清代的版圖空前遼闊,國力大增。為適應這一變化,嘉慶皇帝於1812年下旨重修《大清一統志》,此次重修歷時三十年,於1842年修纂完成,這也是最後一版《大清一統志》,由於此次修志由嘉慶皇帝下旨進行,且資料搜集也止於嘉慶時期,故而此志又被稱為《嘉慶重修一統志》。



嘉慶重修一統志


《大清一統志》三次修訂,始於1686年至1842年結束編纂,歷5帝156年方才結束。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國家志書,三次修訂可以說分別對應國家的統一、開疆和鼎盛三個時期。是隨著清代的不斷發展而進行的。但是也由於條件所限,志書的編纂耗時良久,且多有紕漏。乾隆朝續修《大清一統志》中就對康熙版中的問題加以說明:「不獨郡縣增汰沿革……且其中記載體例徵引祥略亦多未協,尤甚者順天人物門內竟將國朝諸王載入,於事理更屬紕謬」。但是,由於這部大型叢書修纂不易,康熙朝修《大清一統志》「移取各省通志而後從事,以致曠日持久,艱於集事」。故而乾隆時期也僅僅是「特就已成之書酌加釐覆」,在之前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嘉慶帝時期重新修志,仍是艱辛修纂,道光皇帝曾感嘆道:「皇考仁宗睿皇帝命史館重修未及告蕆……惟我皇祖皇考所以因時順地,變通斟酌者日不輟書,使非及時編定。俾舊典有所承,而後事有所起,朕實愧且懼焉」。可見,就當時的條件而言,修成如此志書,當是何等艱辛。

參考資料:


1. 《欽定大清一統志》,電子影印版


2. 《四部叢刊續編:嘉慶重修一統志》,電子影印版


3. 趙爾巽,《清史稿》


編輯: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清朝六部的主要職能是什麼?它的人員配置和前朝六部有何不同?
程朱理學在清代是如何確立統治地位的?經歷多少曲折與變化?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