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隻茶盞背後有多少故事呢

一隻茶盞背後有多少故事呢

嘿嘿,昨天沒有寫完非凡匠心第二季第三集的閱讀解析,今天我們繼續書寫它的下半部精彩所在吧。

經典台詞

一片宋朝的樹葉 任性的飄落在吉州窯中

將一千年前的美形美態 帶著窯火的溫度傳遞到今天

山中采葉 庭前練泥 水裡制坯 火中施釉 木葉天目盞 是泥土 植物與火焰循環往複煉化而成的結果,更是人與土地之間宜古宜今純然天真的守護 從此每一個風起葉落的時刻 也都有了新的美意

既要挖掘沿襲傳統古法,同時他又不是以此為商業目的我們在探尋古法的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但文化的正統必須有人去堅守。

在燒造過程中無法很快捷或者實現這種簡單所帶給我們的這樣的一種成效。孤立無援就感覺到一種悲愴。

用手感受昵圖的溫度,用心傳遞歷史的清音。

真的沒有想到,師傅是這麼精益求精,我們這麼辛苦燒出來的木葉盞,就讓我親手給它砸掉。

不是心狠,毫不遲疑的割捨也是一種謙卑

我為什麼要砸掉?是為了延續我么千年的匠人精神,砸掉次品,留出精品。

殘酷的規則 痛苦的決絕 才能換來頑強的生命力

讓她砸掉這個東西也是讓她感受一次選擇的艱難和堅守的決心,當然留下它很簡單。但砸掉它更難,只有砸掉了它,它就會永遠記在我們的心裡。

劇中常識

龍窯:早發現於浙江上虞,為商代窯址。窯長條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龍似蛇,故名龍窯。早期龍窯一般長十幾米到二十幾米,到了宋代龍窯長達五六十米,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裝燒二萬件瓷器。

玻化:陶瓷毛坯在燒造過程中充分受熱,密度比一般陶器更高,表面如玻璃鏡面一樣光滑透亮。

幕後故事

茶葉最早被人飲用的時間是無法考究的,但是目前最早的有正式文獻記載的是漢代的王褒(bao)寫的《僮約》在《僮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膾魚炮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這是中國國,也可能是全世界所有的國家裡面最早的記載,表述了古代生活中飲茶、買茶和種茶的記錄。

最出名的應該是唐代的陸羽了。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

最痴迷茶葉的皇帝應該是宋徽宗了。宋徽宗針對宋朝的茶葉發展情況還專門寫了一本茶學著作《大觀茶論》,親筆寫就二十篇文章。

喝茶的方式其實每個朝代也是不一樣的。

唐朝的時候,茶葉更像是一種調味料,在當時先把採摘的茶葉焙乾,碾壓成碎片,多次過濾後篩成粉末,撒到鍋里,大火咕嘟咕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可能很香,但也肯定特別苦,應該更像是中藥湯。當時的人們為了減少苦味對於舌頭的折磨,或者說為了不那麼痛苦,唐朝人會往茶湯里放鹽、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等各種的調味料去中和,結果又把苦澀的葯湯變成了一鍋什錦菜湯。

宋朝的時候,茶葉改成了喝茶團,把茶葉蒸熟,漂洗,壓榨,揉勻,放進模具,壓成茶磚,再焙乾,搗碎,碾磨成粉,篩出細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攪勻,打出厚沫,最後才能端起茶碗細細品嘗。因為龍鳳團茶這種制茶法工藝複雜,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謂「奢侈」。它只滿足少數人的享樂,大部分人或者說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那時的團餅茶素有「一朝團焙成,價與黃金逞」的說法。真正是黃金有價,貢茶無價。朱元璋少時貧窮,深知社會底層人的辛苦。他知道,這種龍團鳳餅制茶方式的延續,距離普通人民大眾愈來愈遠。因此下決心取締這種制茶模式,改用製作工藝相對簡單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飲茶的快樂。

悅讀星語

物競天擇,資源的有限只有將壞的不達標的東西割捨掉才能給精品留下足夠的成長空間,否則就會劣幣驅除良幣,成為了一個只追求量而不追求質的惡性循環,尤其是這種非生活的必需品,只有嚴格的要求,才會有它存在的價值。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希望您關注我收藏我,與我一起悅讀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啟發的星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羅漢果桂圓茶 跟花茶君一起來DIY養生茶系列之六
一條來自茶友的評價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