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口吃研究的歷史

口吃研究的歷史

口吃研究的歷史第一階段:公元1世紀初——16世紀。

這一階段是口吃治療研究初期。人們認為口吃是一種生理疾病,福馬的醫師邱爾咨關於口吃的療法是:煎飲某種草藥,並作發音和練習,之後一直沒有突破和特殊進展,直到1584年義大利的醫師梅爾克利·阿利斯有關的科學著作問世。阿里斯把口吃分為先天性口吃和一時性口吃,認為先天性口吃是由於腦的故障,使中樞器官的機能發生障礙。

一時性口吃是由於激情的作用,使全神經組織的功能產生障礙;他提出的治療方法是:讓患者居住在溫暖、乾燥的環境里,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禁止煙酒和肉食,經常洗頭,避激情,同時為了清腦往鼻腔注入藥物使之發嚏等。在當時能把口吃病因歸結為中樞的障礙,在這口吃矯正學上也是一大功績。

第二階段,19世紀初——19世紀中葉。

19世紀初,關於口吃治療的研究又轉到了生理疾病上。1817年法國的聾啞教育家伊達德發表了他的口吃研究結果,他認為口吃是控制喉嚨和舌的運動的神經系統先天虛弱發生痙攣所致,除醫藥治療外,還主張作發音器官的運動練習。德國著名外科醫師李芬巴哈極力主張口吃的手術療法,並於1841年發表了「舌部施行手術可以治癒口吃的」的報告。這一主張曾流行於歐美,然而其手術療法卻使口吃治療陷入混亂。

1843年,巴克埃利爾也提出練習法的主張。值得肯定的是,這一階段也有一些有貢獻的研究。例如,法國的俄阿贊於1821年發表著述,提出口吃者心理和男女口吃者的差數的理論;同年,法國的邱爾頓提出著名的調音效法,主張用足打拍子、音樂式練習發音來治療口吃;1862年,德國苦連克提出了發音練習法。在這一階段中,雖然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主張,但其主流仍認為口吃的主要原因是發音器官和呼吸器質性病變,仍不斷地對舌、咽喉、橫隔膜和肺等生理器官進行苦心的探索,但研究沒有突破性,致使多數學者陷於失望境地。

第三階段,19世紀中——20世紀初。

1861年法國醫師布牢卡氏提出了腦部生病可引起失語症的理論。不久,克爾尼也發表了腦病導致失語症的口吃報告。人們開始把口吃研究重點轉向腦部。在對腦中樞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主張「口吃是關於言語中樞神經機能的障礙」。德國的苦斯莫爾認為:「口吃的原因是中樞的辭句調節裝置,有先天的刺激性脆弱。因此在發言開始或中途,發音器官發生痙攣式的收縮,使語言陷於不能,就是痙攣性調節神經症的一種。」

柏林大學葛諸曼教授根據他的觀點,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呼吸和發音訓練法,其中有:呼吸訓練;母音練習;子音練習;言語練習,其要點是:一音一音,一語一語,一句一句,靜靜在發音。柏林的言語學專家裡布曼也提出了他的口吃學說,他認為口吃是發音和思考的調和不當,致使言語不流暢造成的,而口吃者由於對口吃懷有不安和恐懼心理,故而口吃更加嚴重。基於這種認識,他創立了一套由簡單--繁瑣,即從語句--長句--簡短的故事模仿--朗誦和獨自說話的治療方法。這些呼吸和發音訓練法是有價值的,為以後的發音法訓練奠定了基礎。

中國口吃互助會大理公益班口吃矯正方法分享:

這幾天大理很熱鬧,我們也藉助這個機會到古城去突破,到街上去和別人交流,其實我們平時每天訓練,為的也是和別人交流,正好趕上這個時間的中國口吃互助會大理,全國各地的人聚集到中國口吃互助會大理來,在矯正矯正的口吃過程中,我們要求發音方法要符合發音規律,今天我們真正的把平時所學貫徹到日常交流中去,生活才是矯正口吃的真正戰場,同時,做這些交際訓練,對提高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培養外向的性格是很有效的,一天下來,大家都很累,但我們的收穫也很大,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吃矯正經驗分享 的精彩文章:

「口吃惡性循環」轉變「言語流暢自如」我的口吃感悟糾正歷程
解析「發音法」的口吃核心矯正思想

TAG:口吃矯正經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