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當科學家遇到重大發現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

當科學家遇到重大發現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

不久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探測到了從宇宙的「黎明時期」發出的光。那是來自大爆炸發生後的1.8億年的原始信號,這一信號的來源是吸收了宇宙中第一批恆星釋放的能量的氫。這一發現帶來了另一個巨大的驚喜:天文學家發現構成早期宇宙的氣體比之前預想的更冷,這意味著冷暗物質的存在!

觀測表明,宇宙的第一批恆星在大爆炸後的1.8億年後被點亮。詳見:《宇宙的第一縷曙光已被人類簽收,暗物質正在來的路上》。| 圖片來源:N.R. FULLE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不難想像,對於這樣一個驚人的發現,你或許會認為科學家在知道這些結果時,就想立馬發布在各個媒體平台,比如報紙、電視、微博等等。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探測到這一信號的時刻,科學家最酷最真實的反應就是想辦法反駁它。正如《自然》新聞在2月28日描述的那樣:

這一發現是如此突兀,以至於研究人員用了兩年時間來檢驗它是否只是來自儀器效應或噪音。他們甚至建造了另一個天線,在不同的時間將儀器指向不同區域的天空。 Bowman(論文一作)說:「兩年後,我們通過了所有的測試,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解釋。那一刻,我們開始感到興奮。」

敲黑板——兩年的反覆檢查和確認!而他們如此嚴謹的行為在科研中並非個例。當粒子物理學家搜尋到萬眾矚目的希格斯玻色子時,是在確認數據結果不正確的可能性僅為350萬分之一後,才選擇公布這一諾獎級別發現的。

而當前媒體大環境里,大家都持著「先發布,後質疑」的態度對新聞進行報道,無論是記者、還是自由媒體人、甚至是政客都常常陷入這種俗套做法的怪圈中,事實受到破壞,而最終損害的是公眾的利益。

可悲的是,像科學家這樣的耐心並非人人都能有。吸睛的故事帶來影響力和瀏覽量直接與名、利掛鉤。快捷和爆款才能帶來衝擊,而緩慢和正確或許只是有「無聊」而已。

此外,越來越多的媒體正理直氣壯地要脫下「假裝客觀」的偽裝。可想而知當新聞的來源已出現偏向性時,報道的內容自然也會受到他們意識形態的歪曲。細節將被忽略,而非用來作為背景信息。合理的分歧不會被認作是讓思想碰撞的辯論,而是衝突。

或許在公共信息領域從業的記者和其他有影響力的人,可以向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學習。保持多方信息來源,保留那些細微差別。當試圖確認一個故事時,先想著是否存在被推翻的可能。直到證據全部到位再進行更周密的報道——這樣的過程不需要兩年,或許只是兩天、甚至兩個小時就夠了……

編譯:萌大統領

https://www.realclearscience.com/blog/2018/03/05/what_the_media_can_learn_from_physics_and_cosmology.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理 的精彩文章:

茫茫宇宙,遇見你,是我的幸運
玫瑰為什麼這麼香?提示:是巧合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