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老伯的垂釣之「道」

吳老伯的垂釣之「道」

TANGZEYANG| 唐澤洋

吳老伯的垂釣之「道」

——讀吳厚炎先生《煙雲過眼錄》

從2018年1月12日承蒙厚炎先生厚愛,有幸得到他親筆題寫「澤洋老弟雅正」之書《煙雲過眼錄》。「澤洋」拜讀可以,不敢「雅正」,更不能不知天高地厚自居「老弟」。至2018年1月22日斷斷續續埋頭拜讀,並分別用紅、黑兩種顏色筆在喜愛的語句下面打上圈圈、波浪、驚嘆等重點符號。掩卷沉思,左手夾香煙,右手端酒杯,驚嘆連連:一個人的人品、學識、筆力,在其文章里是無法掩蓋的。正應了一句古詩:「庚信文章老更成。」品吳先生的文章,恰如品一壺清明至穀雨山茶,清雅、醇和、雋永,令人難忘,回味無窮。

愚以為,對一個作家最高的尊重和禮遇,是認真通讀其作品。但對吳厚炎先生這本煌煌38萬字的《煙雲過眼錄》,要讀通、讀懂,學有所得,又談何容易?晚輩不才,學識淺陋,不敢大口馬牙亂咬,只能僅就「釣魚」這一勉強略知一二的行當,說些心裡話。好在吳先生厚道,微信點撥在下「就一點展開即可」「無非練筆,別那麼認真」。厚待我者,吳先生也! 厚炎先生微信名為「吳老伯」。撥雲見日,只好紙上一吐釣友「吳老伯」的「釣魚」為快了。

在《煙雲過眼錄》一書中,直接寫釣魚的文章大概有《魚釣的故事(二則)》《南明河邊系列(五)》兩篇,間接的散見於其它篇什。

釣魚,文雅的說法叫「垂釣」,古代高人有姜子牙的無鉤直釣、柳宗元的寒江雪釣。筆者出生於農村升斗寒門,因為是獨兒子,嬌生慣養,雖有好心人規勸「打魚撈蝦,餓死全家」,但慈愛的母親也不在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我不務正業瘋玩。大約,我亦同吳先生那樣「九歲」左右會洗澡(游泳)後便成了昏曉流連頂效八一鐵廠「灣塘河」岸邊的釣徒了。只不過,吳先生在省城南明河畔揮竿垂釣用的是貨真價實的魚鉤,我用的則是將母親納布鞋底的大鐵針,在柴火上烤紅後掰彎、無倒須的土製魚鉤,墜子為牙膏皮,浮標為包穀稈梢。垂釣工具雖原始落後,但收穫的快樂卻足夠一輩子回味。

吳先生厲害和高明的是,他寫釣魚不僅僅是為「打牙祭」的低俗活動,而是醒悟上升為「哲學」「陰陽五行」的國學高度。如他在家中書房循循善誘前來討教的文學青年說:「魚竿是陽,但硬中含有柔性的陰,魚線是陰;往下魚鉤是陽,魚餌是陰……,要有漁獲,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氣候、釣位、餌料、技藝要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否則,只有『當空軍扛滑竿』鬱悶返家了。」學識淵博、走南闖北、勤于思辨的吳先生,真是釣魚有「魚道」!

在《魚釣的故事(二則)》一文中,吳先生雖「已年近65還不準退(休)」,為當時黔西南州民族師專唯一的教授,在城郊人工放養魚塘垂釣時,因擺白、線短、風大而左手食指誤中「長竿短線」的魚鉤,「當了一回『魚』的滋味。」在中鉤鑽心疼痛時,吳先生竟不忘思索:「凡主事者,當軟硬兼施,果然有理。」還檢討自己「出釣心切」「人懶」「這不能怪廠家偷工減料,只怪自己粗心」。看看,魚鉤扎手,疼得鑽心,不詛咒生產魚鉤的廠商,還為廠家辯解開脫,這就充分彰顯了吳先生的曠達與超脫!在《水庫釣,池中魚》一文中,釣中一條大草魚,因釣位逼窄、憑運氣撿得的「伊勢尼」五號鉤老化,致使魚線與手竿被拉成直線「拔河」,魚鉤被扯變形跑魚。遺憾之餘,他不是怪釣位設置不合理,釣線、魚鉤劣質害人,而是悟出了哲理:「看來,世間雖偶有便宜可撿,到頭來,也未必就是幸事吧?」所謂高人,也許就是吳先生這種具有人文關懷的飽學之士吧!

在吳先生的衣胞之地貴陽,以及自1963年攜當時的同學、女朋友周老師一道被分配到黔省舊時邊陲荒涼之地興義,近70年來,他工作之餘、周末、節假日釣遍了兩地的湖、江、河,可當之無愧稱之為資深釣魚人了。釣魚是項有利於身心的鍛煉方式,有利於緩解疲憊,提升體魄,開闊胸襟,當然,也可改善伙食,解解饞。吳先生的釣齡比我的年齡還大。我與吳先生都屬兔,歸類為草食動物,屬兔之人大多為感性而非理性之人,故從事文學藝術行業的比例高。只不過吳先生長我兩輪,若按農村農民習俗,吳先生是叔叔樣的長輩;但若論學歷和見識,人品和胸懷,筆者恐怕連侄兒輩都排不上。這不是獻媚般的瞎吹亂捧,這是發自我內心的真情寫照。

這正如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教授熊洪斌先生在《煙雲過眼錄》序文中所言:「厚炎先生分別具有詩人、作家、考據家、蘭史學者、文化學者和思想者等多重角色。」「由是,我又想到宋時的文化通才蘇東坡……吳老師同樣是一位很精彩的人,飼鴿講鴿道,釣魚有釣道,玩石有石道。尋蘭、植蘭、賞蘭,就講究一個『蘭文化』。甚至退休以後打打麻將,也在思考『國粹』中的文化與哲學問題……越激流、跨險灘,經風沐雨,從而留下經典散文。」哎呀,連被譽為黔西南州文藝界高人的熊教授,都如此由衷讚頌吳先生,我這一略懂文藝的小字輩,還啰哩八嗦什麼呢?

心裡只是默祝:願已經跨八望九的吳先生,能一如既往瀟洒身背魚包,在那浩如煙海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晚生後輩們辛勤揮舞那如椽的「釣竿」,多斬獲一些為晚生後學補充「營養」的「大魚」!

主編:文建秋

編輯:陳進雲 陳民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盤江潮 的精彩文章:

TAG:盤江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