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腸息肉一定會變成腸癌?腸息肉的來龍去脈

腸息肉一定會變成腸癌?腸息肉的來龍去脈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腸息肉怎麼來的?

大腸息肉是從大腸黏膜表面突起到腸腔的隆起狀贅生物,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是結腸發病率最高的良性腫瘤。大腸是息肉的高發部位,由於很少引起不適癥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

腸息肉一定會變成腸癌?腸息肉的來龍去脈

腸息肉為什麼會變成腸癌?

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兩類。腺瘤性息肉有癌變可能,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腸癌來自大腸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大腸癌發病關係不大。

大腸息肉的具體發病原因還尚不明確,相關的危險因素有:

性別:男性多於女性;

年齡:50歲以上發病率顯著增加,50-60歲發病率20-25%,70歲以上發病率超過50%;

飲食:禽蛋、肉類、牛奶、魚類飲食與發病有關;

煙酒嗜好:每日飲酒超過50g;

有家族史等。

腸息肉一定會變成腸癌?腸息肉的來龍去脈

腸息肉變成腸癌需要幾年?

大腸息肉本身就是大腸的一種良性腫瘤,其中腺瘤性息肉實質上為大腸上皮異型增生,當異型增生在各種危險因素的作用下逐漸進展,細胞凋亡與增生機制紊亂,就發生了癌變。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一般從腺瘤性息肉發展為惡性腫瘤的時間平均為5-15年,但個體差異不同。

什麼樣的腸息肉需要治療?

通常來講,大腸腺瘤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危險性:

1.單發或多發:單發的癌變率為20-30%,多發的癌變率為30-80%,腺瘤越密集數目越多,越容易癌變。

2.位置:直腸和乙狀結腸腺瘤發病率和癌變率最高,橫結腸最低,這與大腸癌的好發部位也是相符合的。

3.年齡:60歲以下的癌變率為10-20%,60-69歲癌變率為15-25%,70歲以上的癌變率為>30%,80歲以上為>50%。

4.大小:≤1cm的腺瘤癌變率為1-2%,1-2cm的腺瘤癌變率為10-20%,≥2cm的腺瘤癌變率為30-60%。

5.病理類型:共三種,管狀腺瘤(檢出率最高,佔70%),絨毛管狀腺瘤(佔20%),絨毛腺瘤(佔10%)。其癌變率分別為管狀腺瘤2-6%,絨毛管狀腺瘤10-30%,絨毛腺瘤20-50%。也就是說管狀腺瘤最多見,癌變率最低,絨毛腺瘤發生率低但癌變率最高。

6.形態:共三種,帶有蒂型、亞蒂型、廣基型,其中廣基的腺瘤癌變率較有蒂型顯著增高。

腸息肉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目前,大腸息肉治療方法有兩種,即經腸鏡電切治療及外科手術。

電切治療創傷微小,患者無痛苦,是治療息肉的首選方式。對於巨大息肉或高度懷疑癌變的,應於腸鏡下病理取材後,通過外科手術治療。由於大腸息肉多發生於直腸段,也有部分息肉(距離肛門10cm以內)可直接經肛門切除,同樣是創傷小,安全無痛的治療方法。

如果發現腸息肉該掛哪個科?

發現結腸息肉後,建議立即就診,直腸息肉可就診於肛腸外科,其他部位息肉就診於消化科或消化內鏡科。

腸息肉一定會變成腸癌?腸息肉的來龍去脈

息肉易複發,一定要定期複查

上面已經講到了許多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調節飲食,多食用蔬菜水果,遠離煙酒是預防發生息肉的關鍵。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應該加強防範意識,2-3年行腸鏡檢查。另外大腸息肉切除術後再檢出率高達86%,治療絕對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術後系統複查。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複發,說明這個人息肉複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對於術後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複發和癌變,為保險起見,有條件者根據個體情況更加密切的複查。

怎樣預防大腸癌?

除大腸腺瘤以外,大腸癌的發病還有幾個高危因素,生活喜歡方面如缺乏新鮮蔬菜和纖維素的攝入,過多動物性脂肪和蛋白的攝入,缺乏體力活動。其次遺傳因素也有重要意義,如家族性息肉病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另外潰瘍性結腸炎也與大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因此,建議50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腸鏡檢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確診斷過息肉疾病的患者,應至少三年甚至每年一次腸鏡檢查。對於檢出的大腸息肉,<0.5cm的可隨診觀察,如>1cm應及時治療。特別是病理類型為絨毛腺瘤的,更應積極切除。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癌學堂 的精彩文章:

看便識癌:大便出現4種情形 應早檢查 五個建議有效預防腸癌
早期發現大腸癌只需簡單幾招 速看!

TAG:腸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