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業需要面對的網路支付三大趨勢

銀行業需要面對的網路支付三大趨勢

金融始於支付,支付是商業銀行服務客戶最基礎的業務之一。近年來,從有形到無形、從有界到無界,支付的介質、渠道、技術均發生了顛覆性變革。一掃即付、一揮即付、一觸即付,支付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用戶體驗大幅提升,交易規模快速增長。各類網路支付創新已成為獲取客戶、積聚價值、創造商業機會的首要入口和基礎設施。

本文以行業數據為基礎,從銀行業和非銀支付兩個維度入手,分析我國網路支付的發展現狀和三大趨勢,並就銀行業的應對提出建議。

銀行業網路支付發展狀況

(一)交易筆數較快增長,移動支付發展迅速。

近五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路支付(包括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交易量實現較快增長。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2017年三季度,銀行業共處理網路支付業務219億筆,創歷年新高,是2013年季均交易筆數(約64億筆)的3.4倍。

從增速看,2013年至今,銀行業網路支付交易筆數的季均同比增速在36%左右。其中,2015年二季度到2016年一季度,客戶交易頻次明顯增多,增速升至60%~80%;2017年三季度,回落到20%左右。

從分項看,網路支付中的移動支付發展最快,近五年銀行業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在網路支付業務中的佔比由6.5%大幅升至43.9%。與此同時,移動支付交易筆數的增速逐步回落,2013至2015年增速均在15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降至50.4%。銀行業網上支付(PC端)交易筆數佔比相應由92.2%滑落到55.9%,增速由20%左右降至6.3%。

(二)交易額大幅躍升,移動支付佔比逐年擴大。

2013~201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網路支付交易額約為每季度310萬億元。2015年後,這一數字大幅躍升並保持在560萬億元左右的水平。受春節等假日因素影響,近年一季度,銀行業網路支付交易額均超過了700萬億元,明顯高於其他各季。

從增速看,2013~2014年,銀行業網路支付交易額季均同比增速穩定在30%左右。2015年一季度,受移動支付交易額大幅飆升(增速923%)影響,網路支付金額增長120%。此後這一數字又迅速回落至個位數,2017年僅2%左右。

從分項看,移動支付交易額穩步增長,近五年在網路支付總額中的佔比由0.9%增至8.6%,其中2013和2015年,移動支付交易額增速均達到30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回落至27.7%。網上支付(PC端)交易額佔比逐年下降,由98.7%降至91%,增速也由2013~2015年的30%左右降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0.4%。電話支付交易額佔比很低,基本保持在0.4%左右。

綜上可見,我國銀行業網路支付業務自2015年出現跨越式增長,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雙雙躍升。其中,金額較小但交易頻繁的移動支付發展最快,並對PC端的網上支付形成了此消彼長的替代效應。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以來,銀行業移動支付、網上支付等網路支付業務增速明顯回落。

非銀行支付發展狀況

(一)交易量爆髮式增長,支付筆數每年翻一番。

近五年,我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包括網上支付、移動支付等)交易量迅猛增長。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2017年三季度,支付機構共發生網路支付業務778億筆,創歷史新高,為2013年季均交易筆數(約48億筆)的16倍之多。

從增速看,2013年至今,支付機構的網路支付交易筆數季均同比增長97.6%。其中,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三季度增勢最猛,飆升到120%~155%;2017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達70%左右。

(二)支付交易額屢創新高,幾乎每年翻一番。

近五年,支付機構網路支付交易額的增長同樣迅猛。2017年第三季度交易額近3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是2013年季均交易額(約2.6萬億元)的15倍。從增速看,支付機構網路支付交易額季均同比增長99.2%。其中,2014年各季增勢最猛,平均增速達139%。2017年增速下降,但仍保持在42%左右的高位。

綜上可見,五年來,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非銀支付爆髮式增長,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幾乎年年翻倍。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實施,並未影響市場需求和支付規模的擴張,而違法違規機構的退出和市場環境的凈化,使主流支付機構的用戶集中度更高,發展的持續性更強。如今,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掃碼等支付方式迅速普及,已然成為人們日常小額支付的首選和「新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銀行業需把握的三大趨勢及應對策略

當前,網路支付已形成三大顛覆性趨勢,商業銀行亟待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非銀支付的分流效應越發突出,商業銀行需加快技術創新應對「支付脫媒」。

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自誕生以來,就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2013年一季度時,支付機構網路支付僅50億筆,不及銀行業(55億筆)的90%。到2017年三季度,支付機構網路支付猛增至778億筆,為同期銀行業支付筆數(219億筆)的3.6倍。從交易筆數的平均增速看,近五年支付機構要高於銀行業62個百分點。支付機構龐大的交易筆數和增速意味著用戶使用頻率已很高,併產生了很強的黏性。一定時間內,用戶的支付總需求通常是有限的,支付機構網路支付的強勢增長勢必對銀行業務造成分流。

更為重要的是,支付的意義已遠遠超過支付本身。作為多個業態的根基,支付承擔著賬戶搭建、流量入口、交易數據獲取、用戶信息積累等諸多功能,對其他業務有著很強的增益效果。例如微信支付的崛起,正在對騰訊的整體收入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根據騰訊2017年二季度財報,其數字支付業務收入是上年同期的三倍,已佔到騰訊總收入的17%,並且微信支付與騰訊各業務之間正在形成閉環影響、相互促進。

對銀行業而言,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淪為通道」和「支付脫媒」及由此帶來的流量轉移和客戶流失。為此,銀行業應加快刷臉支付、無感支付、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代表未來趨勢的創新。通過新一代科技應用,提升客戶體驗,贏得客戶流量,「換道超車」,重塑支付核心優勢。2017年底,建行將刷臉支付推向市場,建行廣東分行利用「生物識別+快捷支付」技術,投產了覆蓋全支付場景的革新性刷臉支付產品。

(二)移動支付的主導地位越發突出,商業銀行需加快移動金融戰略布局。

根據波士頓諮詢的報告,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高達美國同期的70倍以上,成為全球移動支付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場。

從未來發展空間看,市場、技術、政策等諸多方面的有利條件有望推動移動支付再次提速,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容。

一方面,應將移動金融作為戰略重點。這要求銀行業將移動端作為網路金融創新發展的主戰場,把更多資源配置到手機銀行和移動支付領域,搭建以線下近場非接支付、線上遠場一鍵支付和全場景二維碼支付為核心的移動支付體系,積極開拓公交(高頻)、醫療(剛需)等應用場景,打造線上與線下、場景與用戶互促共進的移動金融生態圈。

另一方面,應將安全性優勢作為突出「賣點」。風控是銀行的專長和優勢,用戶對資金安全尤為看重。上述調查表明,2017年國內59%的移動支付用戶擔心資金安全問題。用戶在第三方支付錢包存放的一般都是數額較小的「零錢」,而對大額資金、重要收支項目,即使缺少一些便利性,用戶仍願意使用或存放在銀行賬戶,對銀行的信任度明顯高於支付機構。這對銀行業移動支付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

(三)現金用量的下滑趨勢越發突出,商業銀行需及時調整線下渠道策略。

根據聯合國旗下「無現金聯盟(Better Than Cash Alliance)」2017年發布的報告,中國在2010年以前仍是高度依賴現金的社會,當年零售消費中使用現金交易的佔61%,網路支付僅佔3%。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現金支付的比例將進一步降到30%。

對我國銀行業而言,需要順應客戶現金用量下滑的變化趨勢,前瞻性調整線下渠道資源配置策略。一方面,銀行業ATM的轉型調整成為當務之急。ATM的核心功能是處理現金交易,但「去現金」趨勢的日益明顯,直接造成銀行業ATM業務量的減少。

另一方面,銀行業需要加快推進網點轉型。這既需要銀行合理控制網點及櫃口總量規模、優化結構布局,更要求進一步深化網點轉型,加快網點由交易結算型向客戶體驗中心、客戶關係管理中心和O2O落地服務中心轉變,發揮網點在複雜交易、專業化諮詢、投資理財、信貸類業務等涉及與客戶深度互動領域的突出作用。

(作者單位: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谷歌發布72量子比特處理器「狐尾松」 稱可實現「量子霸權」
中核集團:核電供暖已具備產業化能力,經濟安全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