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旗學堂、官辦職業學校、名人府邸……古代「貴圈兒」的寶地長啥樣兒?

八旗學堂、官辦職業學校、名人府邸……古代「貴圈兒」的寶地長啥樣兒?

什錦花園衚衕長約600米,衚衕東段曲折,自東向西聯通東四北大街和大佛寺東街。就是這樣一條不長的衚衕,卻蘊藏著諸多傳奇故事。明代這裡是享譽京師的花園,清代分割成眾多王府。

到了民國,這裡成為北洋軍閥的行轅、京劇名角的公館,還有不少商賈在此居住。鮮為人知的是,這裡還開設了不少學校,清末,這條衚衕里既有清朝的八旗學堂,還誕生了第一所官辦職業學校,這些元素使得什錦花園衚衕充滿不一樣的特色。

什錦花園衚衕里保存相對完好的19號院

明代適景園享譽京師

自明代開始,什錦花園衚衕一帶就是達官貴人聚居之處。明代享譽京師的適景園就是什錦花園衚衕最初的源頭。

適景園的主人叫朱能(1370年至1406年)。他是一位有著赫赫戰功的人物。據《細說明史》中記載,永樂帝朱棣奪取天下主要靠「燕山三護衛」,朱能為左護衛統帥,功勞最大。而在靖難之役中,朱能同樣戰功顯赫。

在明代,適景園經過幾代人的建設,成為當時京師最為著名的園林。明朝的眾多大臣,如李東陽、袁宏道等人曾受邀游適景園,並留下眾多詩句。李東陽寫詩讚美園內古槐:「拔地能穿十丈雲,盤空卻蔭三重屋」,可見古槐樹榦之高和樹冠之闊。

清代,適景園仍在,這裡仍住著滿清的達官貴人。清末,適景園也被分割成一座座獨立的四合院和花園,遂成現在衚衕的雛形,先後改名為「十景園」、「什錦園」。清光緒《順天府志》里記載,「什景園久廢,其地猶沿舊稱。」

那麼,早期適景園的範圍有多大呢?筆者於2017年7月,在首都博物館《讀城·發現北京四合院》展覽中,發現有一幅明晚期(萬曆至崇禎)北京城地圖,在地圖中有仁壽坊「適景園」的位置,它相當於今天南至什錦花園衚衕路北17號至23號,北至魏家衚衕18號(原44號)馬輝堂花園,西至北京市第一幼兒園吉祥分園,東至小細管衚衕路西這一大片區域。

滄桑卓親王府與吳佩孚公館

因為滿蒙聯姻,在北京城裡,也有不少蒙古王府。科爾沁左翼中旗卓哩克圖親王在京城的府邸,就位於當時什錦花園10號(今21號)。這座王府又稱卓親王府,當年王府大門朝南開,有上馬石,府門外有照壁。卓親王府規模不小,北院90間房屋,南院22間房屋。

另外還有和敬公主府,坐落在東城區張自忠路7號院。和敬公主是乾隆帝的第三女,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下嫁第五代達爾罕親王色布騰巴拉珠爾。這座公主府同樣歷經滄桑,幾百年後,王府衰落,1923年,該王府賣給張宗昌。1935年,此王府被當做東北難民救濟院。日偽時期被當做興亞院。日本投降後,被當做國民黨第十一戰區長官部。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儘管吳佩孚是否買下卓親王府存在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吳佩孚在什錦花園衚衕住過。1927年,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吳佩孚下野。1932年,不出洋、不居外國租界的「吳大帥」定居北平,入住什錦花園11號院(今23號),此處宅院也被人們稱為「吳公館」。

19號院保存相對完好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除了吳佩孚,這裡還有一位名人:1933年9月至1938年12月,程硯秋一家曾租住在什錦花園衚衕6號(今15號)。當年,北平市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的校址在嵩祝院北巷,程硯秋是該校董事長,什錦花園衚衕距嵩祝院較近,方便往來。北平淪陷後,程硯秋「停演」。因程宅與吳佩孚公館在一條衚衕里,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1938年底,程家搬出了什錦花園。

當1949年後,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了19號院。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視劇《皇城根》中名醫金一趟家的外景就是在什錦花園衚衕19號院門外拍攝。如今,19號院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什錦花園衚衕曾住了不少商賈,除了茶葉商人,還有同仁堂樂家的後代。1930年樂家後代樂篤周、樂佑申、樂益卿等人在什錦花園25號(今43號)創建宏仁堂製藥廠。樂篤周、樂佑申留學法國攻商科,樂佑申是樂仁堂經理,樂篤周是南京同仁堂經理(1928年國民黨政府南遷,樂篤周藉此機會在南京開了一個同仁堂,從而打破了多年來同仁堂不設分號的禁例)。

製圖 馮晨清 H126

百餘年歷史的小學

1950年10月,北京市第三區隆福寺小學成立,校址在隆福寺街64號。1952年9月,私立三一小學與該校合併,更名為東四區隆福寺小學。1964年,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辦公大樓投入使用,而隆福寺街64號恰巧在民航總局大樓的北面,學校教室、操場的陽光被大樓遮擋,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健康成長,隆福寺小學遷往什錦花園衚衕,並更名為什錦花園小學。1979年學校遷至東城區美術館后街48號,儘管校址再次搬遷,但什錦花園小學的名稱保留下來。

第一所官辦職業學校與教會女校

清末,管理直隸全省教育事務的長官初為直隸提督學御史,後改為順天學政。後來,清政府實行新政,一些衙門重組、兼并或裁撤。由於引進西式教育管理模式,順天學政被裁撤。順天學政衙門改為小學堂。舊有教育機構改為新式學堂,不僅解決了地方興辦新學堂的校舍、設施,還可以適當利用原有的師資。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京師督學局為廣造人才,在原學政署舊址、東四什錦花園扁擔衚衕原5號創立初等工業學堂,這是北京第一所官辦職業教育學校。當年九月,學校開始招生,定期四年畢業。民國元年(1912年)八月京師學務局將初等工業學堂改組為第一藝徒學校,程度等同高級小學,民國九年(1920年)改組為中學,定名為京師公立職工學校,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二月改為北平市市立職業學校。

作者:蘆金軒

編輯、設計:于晴饒

來源:北京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元宵如何吃才健康?醫生支招:搭配這些食物更科學
中消協發布16款家用吸油煙機測試結果 帥康萬和老闆不太好清潔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