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上黨之爭!這麼大的好處給你,要還是不要?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上黨之爭!這麼大的好處給你,要還是不要?

《資治通鑒》有這麼一段記載:「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乃遣使者告於趙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樂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

這一段透漏的歷史信息是:公元前262年,秦國派武安君白起伐韓並攻佔了韓國的野王(韓國城池),這樣上黨郡和韓國本土的聯繫就被秦國給切斷了。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就和百姓們謀劃說:「去韓國的道路已經斷絕了,秦國軍隊每天都還在進攻,韓國已經沒有辦法接應救援了,不如讓上黨歸順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則秦國必定進攻擊他們;趙國面對秦軍,一定會與韓國親善,如果韓國和趙國結盟,那就可以抵擋住秦國了。」於是他派使者對趙孝成王說:「韓國守不住上黨,想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人都心向趙國,不願意作秦國的屬下,上黨有十七座城池,願意恭敬的獻給大王!」

上黨郡一共十七座城池(縣級城市)在當時是個什麼概念?我們先來看看有關人士的統計,在公元前340年左右的戰國時期,各國城池數量大概如下:

魏國:200座左右

楚國:300座左右

秦國和齊國:150座左右

趙國100:座左右

韓燕:70座左右

宋國:40座左右

魯國:20座左右

也就是說到了幾十年後的公元262年,各國城池數量或許會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大致我們可以看出,那十七座城池大概就相當於當時的一個小型國家,如此大的地盤如同天上掉餡餅般送到了趙王面前,趙王究竟會怎麼想?人心都是肉長的,換做是你,突然給你這麼大的好處 要還是不要?

據說趙王當時也不是沒有猶豫,因為平陽君趙豹對他說:「聖人認為接受無緣無故的利益不是好兆頭。」趙王說:「別人仰慕我的恩德,怎麼能說是無緣無故呢?」趙豹回答說:「秦國蠶食吞併韓國土地,從中切斷,不使他們相通,本來以為可坐待上黨歸降。韓國人之所以不把它獻給秦國,就是想嫁禍於趙國。秦國付出千辛萬苦而趙國坐收其利,即使我們強大也不能這樣從弱小手中奪取利益,何況我們本來就弱小無法與強大秦國相爭。這難道還不是無緣無故嗎?我們不應該接受上黨。」趙王聽了很不高興的說:「我們曾經用百萬的兵力,攻戰了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池,現在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十七座大城,為什麼不要呢?」趙豹無言以對便出來了。

後來趙王又把此事告訴平原君趙勝,趙勝卻勸趙王接受。趙王於是派趙勝前去接收,封原上黨太守為華陽君,賜給他三個擁有萬戶百姓的城市做封地,又封縣令為侯,賜給三個擁有千戶百姓的城鎮做封地,官員和地方人士都晉爵三級。

秦昭襄王聽說上黨歸附了趙國以後,果然大怒,畢竟秦國辛苦了一年多,湯都沒喝到,肉卻被趙國給吃了,於是派軍隊大舉進攻長平發動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三年,期間由於趙王決策失誤,先是找秦國和談——導致韓、魏不敢來救,後又中了秦國反間計——臨時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導致趙國四十多萬人馬全軍覆滅(其中大部分被坑殺,只留了二百四十個童子軍回國報信)。此戰秦國也陣亡二十多萬人,共計傷亡七十餘萬,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持續時間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

歷史記載「長平之戰,血流漂鹵」,後人評價「六國覆滅,始於長平」!其實仔細想想,長平之戰真的源於趙王的一時貪心嗎?歷史遠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即便趙王不接受上黨,秦趙之間必然也會有一場「長平之戰」,不過可能結局不會變,發生改變的只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如果趙括沒有代替廉頗結局會如何?
秦、趙長平之戰對陣三年,其他五國在幹嘛,竟沒人選邊站隊是為何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