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有名的虞姬,真的死了嗎,是自殺還是他殺呢?

歷史上有名的虞姬,真的死了嗎,是自殺還是他殺呢?

司馬遷並沒有明確交待虞姬的生死。

或許虞姬真的死了,或是自殺了,或是被項羽的手下殺了,或是被項羽親手殺了,或是被漢軍殺了。

又或許虞姬根本就沒有死,而是做了漢軍的俘虜,最終像薄姬那樣,成為劉邦的一個美人。又或者劉邦不喜歡虞姬,將虞姬賞賜給某重臣,虞姬成為某重臣的姬妾。

不知道大家讀《史記》時,有沒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那便是司馬遷神鬼一般還原現場的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一段現場便是鴻門宴,這段歷史因為描寫得太過精彩,曾被選入中國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成為千萬學子必讀的經典段落,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樊)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上一段文字即是出自《項羽本紀》,描寫的便是鴻門宴上的情景。

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一段描寫,其實是以樊噲為主視角來描寫的。

「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樣的描寫,除了一個「瞋目」外,其他的描寫,其他人根本感受不到,所以大家常常把司馬遷的這一段描寫視作誇張。

但如果你轉換一下視角,把這一段描寫當成樊噲的情緒感受,是不是覺得正常多了呢?

當你把這一段文字描寫調整為樊噲的視角,「項王按劍而跽」也越發自然起來,因為當時的樊噲,精神上高度緊張,所以集中精力觀察項羽的一舉一動,項羽把手按在劍柄上這樣的小動作都被樊噲看在眼裡。

為什麼這一段描寫要以樊噲為主視角呢?

因為司馬遷寫作《史記》是記錄歷史,不是拿歷史當文學創作,因此,司馬遷要儘力搜羅資料,並把相應的資料去偽存真,整整齊齊地擺放好。

鴻門宴這段資料,當是司馬遷從樊噲後人口中得知,而樊噲後人也是從樊噲地口述中得知,因是樊噲口述,所以這一段就以樊噲為主視角。

說回虞姬。

我前邊說了虞姬種種歸宿,我們有沒有可能根據司馬遷從樊噲後人口中得到鴻門宴的史料推測出,司馬遷也從虞姬的後人口中得到了霸王別姬的史料呢?

如果是這麼個邏輯,司馬遷沒在《項羽本紀》中言明虞姬的下落,也就情有可原了,是吧?因為虞姬對項羽用情至深,也因此把與項羽分別那一晚的種種情況清晰地記錄了下來。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你感受一下,「項王乃大驚」、「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虞,常幸從」,把這些詞語放在一起描寫,像不像是虞姬故意扮作第三人視角來複述呢?

項羽一生征戰沙場,未嘗敗北,但在大將龍且死後,一日恐勝一日,垓下被圍困的項羽,已是驚弓之鳥,聽得楚歌之聲,就能聯想到自己全部根據地都為劉邦所奪,腦洞如此之大,純是因為恐懼至極。

人在恐懼之時,總是要做些快樂的事來驅逐恐懼,性愛便是很多人的選擇。

想必那夜,項羽也正用性愛來驅逐內心的恐懼,可正當心亂如麻之際,突然聞聽四面楚歌聲,只要再選擇用酒精和詩歌來排遣憂愁。

項羽喝完酒,吟完詩,就拋下虞姬,帶著800親隨,突圍而去。

天亮時分,漢軍發現項羽的營帳中只剩下虞姬和幾名侍女,問出了項羽突圍方向,便派5000騎兵追殺項羽。

而虞姬,也為漢軍所得,陷於劉邦,但此刻的劉邦已非昔日的劉邦,心懷天下,不想因貪占虞姬而被萬世唾罵,便把虞姬賞賜於某重臣。

虞姬成為某重臣的姬妾後,為該重臣生下了一男半女,關於霸王別姬的畫面,也就流傳了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遙望燕園 的精彩文章:

同為契丹人,為何耶律齊當上了幫主,喬峰卻失去幫主之位?

TAG:遙望燕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