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戰國時期4位變法名人: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

戰國時期4位變法名人: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

戰國時期風起雲湧、百家爭鳴,出了不少大開大合的歷史人物,即便不能都稱之為英雄,可也算得上是名留青史的豪傑,今天為列位看官講的是戰國時期的四位變法名人。

說起戰國時期的變法,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小時候看了一本商鞅變法的小人書,至於變法內容和後世影響當時全都不甚了了,反而深深記住了商鞅所受的車裂之刑,幼小的心靈被蒙上了巨大的陰影,直到現在都還沒完全好透。

但商鞅並不是戰國中最早推行變法的政治人物,在他之前,李悝在魏國進行的變法和吳起在楚國進行的變法就已經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和商鞅同時期的申不害也在韓國為相進行變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此外,趙武靈王施行的胡服騎射以及諷齊王納諫的鄒忌所進行的政治革新也為趙、齊兩國屹立於七雄之中奠定了基礎,但從改革範圍、執行力度和後世影響來看,和魏、楚、秦、韓四國的變法不可同日而語,故而不在本文中詳述。

1、李悝

李悝(音魁,可別和黑旋風李逵搞混了),他被魏文侯啟用為相,主持變法,並著有《法經》,是中國最早的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算起來李悝也是法家的先驅,對後來的商鞅和韓非子影響頗深。

奇怪的是,史記和漢書中關於魏國變法提到了兩個名字相似的人,李悝和李克,有的政治理念歸在李悝的功勞簿上,譬如史記中提到「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而有的又歸在李克身上,譬如劉向編撰的《新序.雜事》中「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史學界有人認為李克為李悝之誤,實際應為同一人,也有人認為在漢書、呂氏春秋和韓非子中李悝和李克都有提及並且明顯是兩個人,嗚呼,開變法之先河的人,其人生平卻隱在一團迷霧中。

但不管怎麼爭論,有一點是毫無疑義的,主持魏國變法的是魏相李悝,法經的作者也是李悝,他的變法使戰國初期的魏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他所著的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吳起

司馬遷是把他歸到了兵家,在《孫子吳起列傳》中把他和孫武、孫臏合傳在了一起,後世把他和孫武的軍事著作合稱《孫吳兵法》,但其實吳起除了軍事天賦之外,還是個通才,他曾經師從儒家,在魯國和魏國領軍,後來又在楚國變法。

不過史記對吳起個人品德的記載是帶貶損意味的,說吳起這個人啊,想在魯國謀個領兵的差事,正值齊魯交戰,魯君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有點猶疑不決,於是吳起為了表忠心而殺了自己的妻子,如願以償當了魯國大將,然後大敗齊國立了功。

但是這樣的絕情,魯國人也會疑心哪,接著有人嚼舌頭根子說吳起在家鄉的時候殺了三十幾個嘲笑自己的人,辭別母親的時候說不當上卿相就不回家,結果直到母親去世也沒回去奔喪,母喪都可以不奔,老婆都可以殺,魯君一想,這樣的人我hold不住啊,於是「謝吳起」,把他婉轉地辭退了。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吳起到了魏國,魏文侯知道吳起的污點,但也看重他的軍事才能,「以為將,擊秦,拔五城」,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是戰國時期戰鬥力強悍的步兵精銳,攻克秦國河西之地,進一步壓縮了秦國的生存空間。

他在戰鬥中和士兵同甘共苦,那是沒話說的,可嘆魏武卒在龐涓手中元氣大傷,龐涓死後數十年魏武卒盡數為秦將白起所滅,興於吳起,亡於白起,是歷史開的玩笑嗎?

魏文侯死後吳起接著侍奉魏武侯,等了很久也當不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又和新任相國公叔關係不好被排擠,於是舍魏就楚,在楚國拜為令尹,開始變法,變法內容無非也是裁撤冗員,動了貴族的利益用以富國強兵,毫無疑問地,引起了楚國貴族對他個人的怨恨。

罩著吳起的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公開襲擊了吳起,哪怕他以楚悼王屍身做擋箭牌,都架不住殺紅眼的楚國貴族,不但射死了他,連楚王屍身上也射了不少箭,他替楚國開疆拓土、富國強兵,那又怎樣,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和他的衛國老鄉商鞅一樣,難逃一死。

3、商鞅

接下來,商鞅隆重登場,衛國人公孫鞅,也稱衛鞅,一開始在魏國相府中做個幕僚,魏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能,卻直到自己臨死才向魏王舉薦他,怕是有忌才之心吧(這個公叔痤就是把大牛人吳起擠走的那位啊,嘖嘖,兩個大牛人都因為他跑到別國去了,不衰你魏國衰誰?)魏王也是個昏君,既不聽公叔痤的話用衛鞅,也不聽他的話殺衛鞅以防為別國所用,等秦國因衛鞅變法而富強,從魏國手裡收復河西之地的時候,估計魏王腸子都悔青了。

衛鞅入秦受秦孝公重用開始變法,先是用徙木立信的法子表明變法令出必行,就是在南門集市上立根三丈長的大木頭,圍觀群眾若有人能扛到北門去的給十金,老百姓一開始不信沒人敢動手,賞金再加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就去扛了,果然拿到五十金,於是後面頒布變法法令,老百姓也都信之不疑。

衛鞅變法有非常積極的開阡陌、獎勵耕戰、以戰功受爵、遷都咸陽、統一度量衡的內容(你沒看錯,商鞅早於秦始皇就開始統一度量衡了,只不過前者是秦國範圍內,後者是原六國範圍),也有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監督連坐這些比較嚴苛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觸動了貴族利益「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由此老一套的爭鬥故事又開始了。

衛鞅這個人刻薄少恩,通俗點說就是情商超級低,除了秦孝公,就沒有他不敢得罪的人,群眾基礎他也可以不要,比如得罪未來的國君現在的太子,把太子的老師割鼻子的割鼻子,臉上刺字的刺字;不但得罪反對自己的人,連支持自己的人都得罪,老百姓有說變法不好的,也有稱讚變法很好的,衛鞅不管三七二十一「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得罪完老百姓接著得罪讀書人,衛鞅向秦孝公建議「燔詩書而明法令」,成了第一位主張焚書的人(若干年後秦始皇把他這條建議認真地執行了,順帶還坑了儒)。

本國的得罪完了,再去得罪外國的,跟魏國開戰要收復河西之地,魏國領兵的是故交公子卬,於是衛鞅寫封信給公子卬套交情說,哎呀,我跟你以前啥關係,兄弟啊,兄弟之間不打仗,咱們一起喝個酒談一談互相撤兵怎麼樣?公子卬也缺根筋,兵不厭詐都不懂還敢帶兵打仗?結果公子卬被衛鞅俘虜,魏軍自然是一敗塗地了,而衛鞅自己呢,「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商鞅玩了一把老朋友公子卬,等到他在秦國有殺身之禍想去魏國避難時,魏國自然也是拒絕他入境的了。

戰國策說秦孝公病危之時欲禪讓商鞅,商鞅沒答應,這一條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記錄,史記中商鞅逃難因為沒帶身份證被遵紀守法的旅館老闆拒絕入住遂引起商鞅「作法自斃」之嘆的細節,戰國策里也沒有,總之孝公死後,太子即位為秦惠王,商鞅的反對派還等什麼,抄傢伙上啊,「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照說以前商鞅不怕得罪人,表明他相信法制勝於人治,那麼有人告他謀反的時候,照理也應該相信法制,那他跑什麼?想跑去魏國,魏國人恨他連老朋友公子卬都能耍,害得魏國兵敗割地,把他驅逐回秦國,商鞅走投無路再跑回自己的封邑組織地方武裝「北出擊鄭」,不正好坐實了謀反的罪名?

我童年的陰影在看到這兩句話時消失了大半「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也就是說,他是死之後才車裂的,並不是活活五馬分身的。

4、申不害

和商鞅同時期的申不害變法,其知名度就遜色不少,司馬遷把申不害和老子莊子韓非子四人合寫在一部列傳中,寫申不害的段落總共不超過一百個字。

申不害和商鞅的思路同屬法家,但又有區別,普遍認為法家有三派:勢、術、法,申不害重術,而商鞅重法,通俗點說就是除了主張變革、富國強兵、重視耕戰、賞罰分明這些共同之處外,申不害比較側重於君主善不善於運用權術,能不能知人善用同時又擁有對朝政的絕對控制權,而商鞅則側重於嚴刑峻法,君臣百姓大家都遵從既定的行為準則。

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是有成效的,但跟商鞅變法不同的是,韓國變法在韓昭侯死後就行不通了,而秦國在商鞅死後卻繼續推行他的新法,實現了一定時期內的可持續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申不害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厲害,他的著作《申子》也已失傳,為什麼要把他和商鞅變法相提並論?作者認為,那自然是因為他為中國兩千年君主專制的帝王心術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礎,由這種理論基礎引申出來的「天下有賴明主」的思維,到現在也還是有市場的。

一百年後,韓國出了一位不世出的集法家思想大成的天才人物韓非,多多少少也是受了申不害變法的影響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屋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什麼樣 諸葛亮最大的敗筆是什麼?
天生的流氓「傻憨」董卓的搖身一變 如何入主朝政權傾朝野

TAG: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