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想讓你的孩子減負,就能阻止階層固化嗎?

不想讓你的孩子減負,就能阻止階層固化嗎?

置頂霍老爺,做最有思想的野蠻人

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01

「錢學森之問」

教育部一說要減負,很多家長馬上跳出來,反對教育改革,指責教育部是推卸責任,而且言之昭昭,減負是階層固化的兇手。

當我們在說減負的時候我們在說?不是的,中國的應試教育主要形式就是「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然後進行大量重複訓練。而所謂的減負,其實就是減少課後大量的重複訓練。

應試教育當然不是萬惡之源,世界上實行應試教育的國家很多,實際上,整個東亞文化圈裡,都是實行應試教育。非常重視考試,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和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是應試教育,但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效率是最低的,中國的應試教育成才率非常低,我們之所以在各路競賽中看到各種中國天才,實際得益於我們一個廣大的人口基數。

在批判教育部減負的文章中,甚至有人把近年中國奧賽的頹勢歸根於減負,其實恰恰相反,中國應試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拔尖人才。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我們不談民國大師這個話題,錢學森之問的本質,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來拔尖人才?

02

叉車工的難題

但錢學森先生想得可能太高端了,實際上中國應試教育不僅拔尖人才稀缺,就連作為工業建設的工人,成才率也很低。我曾經雇過一個叉車工,當時把要搬運一些紙品和出版物,裝在紙箱里,按方(立方米)給錢,搬運完統一算錢,搬運的是個20多歲的叉車工,到算賬的時候,會計讓他把帳報一下,直接給他算錢,結果這位叉車工人,拿著計算器按了半天,也沒有算出來多少錢。

後來會計急了,問他怎麼回事,才發現,這位上過職業技校的小夥子,根本不會算立方,他不知道長x寬x高就是立方。

我原來在工廠中,見過很多青年技工,看不懂圖紙,不按工藝流程操作的比比皆是。

而這些工人,很多都是我們教育體系中的所謂「差生」,他們中的很多人早早在小學階段就被應試教育拋棄,他們過早地在中國式教育的重複訓練中消磨了耐心。

一個理想的中國式優等生是什麼樣的?他應該語文、數學、外語等功課門門優秀,這樣的人在我們眼裡才是聰明的學生,但是我們看一下自己身處的時代,尤其是互聯網崛起之後,只要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完全可以賺大錢走上人生巔峰,一個在美學和藝術方面有天分的人,很可能數學是白痴,但是這樣的人,在我們的教育里被過早的放棄了。

實際上,我們的教育中,最受益的是誰?簡單地說,是原來可以考60-75分的孩子,他們可以依靠重複訓練,拿到100分,當然,我們中最優秀的分子,也同樣可以拿到100分,但是這些人本該閃耀的機會,卻淹沒在一大群60分的孩子,甚至消磨了天賦。

談到應試教育的弊端時,經常談到一個詞,「高分低能」,其實高分並不低能,實際上,我們的教育中,能拿到高分的有很多高能的孩子,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說,一個平庸的孩子同樣可以拿到高分,只要經過足夠的重複性訓練,而一個真正的天才,他的天賦卻無法得到100%的發掘。

錢學森談的是大學教育,但是其根源在基礎教育。

03

奧賽取勝的秘訣

我們就拿公認的奧賽生來說,一般在討論應試教育的優劣時,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應試教育,都喜歡拿奧賽來說事,支持的說奧賽體現了中國應試教育的優越性,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理科天才,反對的人也說奧賽是應試教育的集大成,是壓抑天性,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奧賽訓練不是應試教育,這句話,我必須再強調一遍,奧賽訓練不是應試教育。

所有參加過奧賽集訓的都應該明白一件事,如果要想在各級奧賽中出好成績,有一個秘訣,這個秘訣是四個字,超前學習。

也就是說,必須在小學階段學習中學知識,中學階段學習大學知識。利用高階的數學工具和分析方法,對低階段的奧數題進行碾壓,如果只是單純的刷題,是沒有用的。所有經常出奧賽金牌選手的名校,都會對高中選手進行高等數學教育。

我在進大學以前一直參加奧賽培訓,成績也一直優異,我思考過我學習的方法,這要歸功於我有一個比我大3歲的姐姐和大4歲的哥哥,在小學階段我的一個愛好就是閱讀他們的中學課本,他們得以使我在小學時候就閱讀了完整的中學教材,所以我一直保持在一個高維度碾壓我的同學的狀態。

有人可能會說?超前學習不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長嗎?不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嗎?你明明就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恰恰相反,我之所以有時間去閱讀中學教材,不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優越性,而是因為我是應試教育的逃兵,實際上在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非常糟糕,語文數學全是0,當然我也不是不會,主要是因為我碰上一個超級嚴厲的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就是典型的抄寫,數學動不動就是6、7頁的習題,常常要寫到很晚,導致我第二天在課堂睡覺,成績可想而知。

後來我媽媽找老師深談一次,讓她免除了我的作業,這才讓我徹底解放,我發現我根本不是厭學,而是討厭重複練習,當我閱讀哥哥和姐姐的高年級課本時,我是非常願意學習的,這非但沒有佔據我的時間,反而讓我當前的課業成績更加優秀。

而成績的優秀讓我獲得了更多所謂優等生的豁免權,在我的學習生涯中,從來沒有寫過作業,每次只做兩道超級難題就可以應付老師了,成績可以一直保留在全年級一二的水平,一直被視為當地的「教學奇蹟」。

而到了高中時代,我進入一個「衡水一中」式的所謂名牌重點高中,由於升學壓力,學校一直奉行題海戰術,這樣我的奇蹟戛然而止,儘管還是保持名列前茅的優勢,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學習成績下降了,儘管並沒有反映在分數上。

而我的數學奧賽成績,也呈下滑趨勢,小學和初中,我一直能在全省拿到一等獎,而在高中時代,只能到二等獎的水平,因為我所在的當地高中,不足以聘請受過良好數學教育的老師來講高等數學。

04

應試教育最大的謊言恐怕莫過於公平

應試教育最大的謊言恐怕莫過於公平了。

一張考卷見高低,看起來公平無比,但是擁有教育資源的不同,這種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平等。教育是一種資源,由於父母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差距,優質資源必然越來越集中在高地位、高收入人群,而這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成績的差距,這是科舉時代就已經證實的事,就算是開始為了避免階層固化設立的科舉,到最後考中進士幾率高的總是江南幾個省份的考生,甚至出現幾個有名的科舉世家,比如金庸金老爺子的家族,海寧查氏,明清兩代,查氏獲得生員(秀才)資格人數為八百餘人,考取進士、舉人、貢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

請問,讓大刀長矛的跟拿導彈的用一個遊戲規則打仗公平嗎?

我們可以再看一張圖,這是小猿搜題提供的數據,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學生搜索題目,提供解法,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寫作業,圖上顏色越深,說明使用頻率越高,而使用頻率越高的,幾乎全是中西部省份,北上廣無一在列,這說明什麼?在高強度的作業負擔之下,教育資源落後的省份,想當一大批學生,連寫作業都是問題。

而教育資源充分的省市的學生在幹什麼?這是北京中小學的科技創新項目。

實際上,別人早都不跟你拼應試了,在你每天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時候,別人已經利用優秀的教師、豐富的實驗完成了超越,在這場戰爭中,根本沒有以弱勝強的機會,又哪裡來階層上升的美夢?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說得好: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真正的上層階層,已經不再參加高考,高考實際上已經淪為中產階級和底層階級的角逐,而反對減負實際上是反對什麼?是反對破壞中產階級的領先優勢。

05

我們的教育體制從哪裡來

當然,我並不認為減負以後,階層固化情況就得到緩解。

我以前無數次說過,所有的教育都是階級再生產的工具,從來也不擔負階層上升的重任,減負的目標也從來不是讓底層或者中層可以階層上升,實際上減負也好,應試教育改革也好,其目標很簡單,是讓教育這個篩選器功能效率更高一下,是讓我們的成才率更高一些。

與我們教育不同的是,我們看英美的教育,他們非常注重閱讀寫作,要閱讀大量的文本進行學習,應該說,這種學習效率並不高,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有大量的冗雜信息,真正我們閱讀一本書可能需要的就是一兩句話,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卻是一個很好的篩選,願意針對一個命題去查找文本,閱讀,並進行寫作的,通常也是有此專業天賦的人,這就形成一個結果,某個專業好的,會不斷的在其中積累優勢,最終,能進入大學,進入某個行業的,至少是有一定天賦,或者喜愛這個專業的人,而那些天才,也往往不斷積累自己的優勢,沒有天賦的人,至少他擁有了一個開心的童年,不會在無休止的刷題中痛苦,他不會進入大學,而選擇一條平庸的道路。

這就是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不是像我們一股腦都湧進大學。

當然,我今天並不是要推崇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是要說,另一個教育體制,這也是我們現行教育體制的鼻祖,蘇聯教育。

中國式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都知道,但是這個不倫不類的教育體制是怎麼來的?我們的罪魁禍首就是蘇聯以及蘇式教育。

06

蘇式教育體制和贊科夫

1957年,蘇聯人發射的人類第一顆衛星上天,全世界一片震驚,其中包括美國人,震驚地不僅僅是一向在科技競賽中落後美國的蘇聯人領先了,更震驚的是,蘇聯人發射的衛星,比當時美國要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的後來居上,美國朝野一片驚慌,當時的美國有識之士普遍認為,蘇聯的成功得益於蘇聯的教育。

當時,蘇聯和美國進行了一次教育競賽,一位16歲的蘇聯中學生對陣一個16歲的美國中學生,結果蘇聯中學生完勝。

美國人痛定思痛,於是決定進行教育改革,在1957-1958年之間,美國國會一共提出了1500多個關於教育的議案,通過了最少80項。而全世界各國,也都開始了向蘇聯人學習教育的風潮。

而蘇聯教育的成功都歸功於一個人,贊可夫。

今年的春晚,賈玲的小品讓中國觀眾知道了一個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但真正締造蘇聯教育體制的,就是贊可夫。

贊可夫的教育理念,簡單來說就是六個字,高(不)難(要)度(慫),高(就)速(是)度(干)。

啥叫「高難度,高速度」呢,舉個例子來說,就是說,如果學生理解了加法,你不是趕緊讓他做一百道加法數學題,而是馬上給他教乘法,那麼加法不熟練怎麼辦?不用擔心,贊可夫認為,在乘法的學習過程中,你會利用加法的原則進行學習,於是你的加法鞏固了。

如果你掌握了乘法,那麼少年,四則運算了解一下,以此類推,如果你可以,教師應該不斷地上難度。

「只要學生掌握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就向前進,就教給他們越來越新的知識。」這就是贊可夫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方法就是,不要停,爽起來,少年,他認為兒童的智力和肌肉一樣,「兒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樣.如不給以適當負擔, 加以鍛煉, 它就會萎縮, 退化」 。

學習這種事,是不是一下子燃了起來。

基於這一原則,贊可夫把蘇聯的教育體制改成了「3+5+2」,突出特點就是小學3年,而原來蘇式教育體制下,小學教育需要4年。在贊可夫的高(熱)速(血)教育體制下,改成了3年,但不要以為這就是止境,直到贊可夫同志逝世以前,他還一直在試驗,把小學教育改成2年,如果上天再給贊可夫足夠的生命,相信,他把小學改成1年也是很有可能的。

蘇聯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注重數學,不同水平的奧數競賽每年都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行,以發掘有潛力的人才。這些有數學天賦的中學生可以接受特殊的培訓,這些培訓是由大學生或大學教授直接負責。

我們必須要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致敬,贊可夫是對的,在他的教育改革之後,蘇聯的教育體系為蘇聯的軍事航天和科研領域提供了充足人才,一直到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數理人才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瘋搶的寶庫,今天無論是投資和研究領域,到處都有受益於蘇聯教育餘蔭的俄羅斯人的身影。

07

反對素質教育是中產階級的焦慮

中國的教育,其實效仿的也是蘇聯教育體制,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不斷在奧賽賽場上披荊斬棘,其實就是蘇聯老大哥的孑遺,在歷史上,蘇聯(俄羅斯)共16次奪冠,匈牙利獲得6次,羅馬尼亞5次,保加利亞1次,東德1次,大半的奧數第一桂冠都被採取了蘇聯式教育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摘走。

但明明是高速教育原則,明明是高強度,高速度,怎麼到中國成了題海戰術了呢?明明贊可夫是減負的素質教育,怎麼就成了應試教育?

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當中國最初引進蘇聯教育的時候,採取的是五年一貫制,實行「五四」制教學,但是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師能力不足,我們逐漸改成了「六三」制,實際上,學校和教師承擔了一個非教育的社會職能,說得難聽點,就是幫家長看孩子。

贊可夫的教育理念,其實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超前學習」,但是可惜中國搞得不倫不類,唯一在我們教育體制中碩果僅存的就是奧賽了,這也得以使我們在蘇聯解體後稱霸中學生奧賽。

所以,我們所稱道的應試教育,它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先進,它是一個農業國的落後狀況下的無奈選擇。實際上,贊可夫的教育理念「高難度、高速度」在中國被粗暴地理解為「高強度」,利用低水平的高強度重複訓練,彌補教師能力和教育資源的不足。

這樣不能承受的重負為什麼不應該改革?無論我們的教育改革向何處去,減負都是第一步。

「使一個國家或社會前進的,如果說是幫助那裡最軟弱最無助的人,不

如說是提升那裡最好的最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為國家的服務達到最大。」

支持應試教育,反對減負,實際上是中產階級的焦慮,是擔心自己階層下滑的心態作祟,但是,在這個教育體系中,底層民眾固然沒有贏,中產階級真的贏了嗎?

沒有,實際上,中產階級在這個遊戲里,買學區房、上補習班,投入了過多的資金和焦慮,培養出來的也不過是優秀的打工仔罷了,這是中產階級傾家蕩產給富人家的孩子培養高素質員工而已。

而更悲劇的是,在這種片面追求高強度的教育戰爭中,無數家庭賭上的是金錢、時間、和未來,而獲得的只是鎖鐐。

【霍老爺】其它優質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霍老爺的小木屋 的精彩文章:

有錢就花唄,沒錢就借唄,消費貸怎樣毀掉中國年輕人?

TAG:霍老爺的小木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