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亞馬遜中國的危機 或撤出中國

亞馬遜中國的危機 或撤出中國

噹噹網3月9日被海航收購的傳聞塵埃落定,在全球高歌猛進的亞馬遜,中國市場如何?

作為電商的先驅者,亞馬遜2017Q4財報出爐,所有業務繼續高歌猛進:線上業務、第三方業務、會員體系、AWS同比增長20%、41%、49%、45%,只有自由現金流出現了下降。

2月23日,亞馬遜市值達到7261億美元,而微軟市值為7242億美元;蘋果為8905億美元、Alphabat為7828億美元。沃爾瑪公布2018Q4財報後,股價下跌,而亞馬遜的市值也達到沃爾瑪的2.5倍。

華爾街投行GBH Insights將亞馬遜的目標股價從1500美元提升至1850美元,這也同時意味著亞馬遜可能在未來的12到18個月內成為市值萬億美元的企業。GBH也成為自Morgan Stanley後第二家公開表示亞馬遜會成為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構。

在全球高歌猛進的亞馬遜,中國市場如何?

倉庫面積/庫存金額/員工人數下幅達50%

據了解,亞馬遜中國的庫存金額在2017年底比2016年同期下幅超過50%。與此同時,亞馬遜中國的倉庫也大面積壓縮,目前全國保留倉庫的還有5個城市:北京、成都、武漢、廣州、崑山。到2018年年底,只保留北京、崑山和廣州。零售學堂認為這三個倉庫凶多吉少。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7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36.63萬億元,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約為7.18萬億元,佔比約為19.6%。亞馬遜中國交易金額2016年為100億元,2017年在70億元左右。與京東和阿里的交易金額相去甚遠。

根據極光大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最後一周,手機淘寶、京東、唯品會滲透率均在15%以上,其中手機淘寶滲透率為53.3%,而亞馬遜僅為1.0%。

亞馬遜中國的運營團隊由2000多人壓縮到不足1000人。採購團隊從鼎盛時期的4000多人調整到1000人。亞馬遜中國總體人員下降超過50%!八級以上的(副總裁)之前有7-8人,目前已所剩無幾。原中國區總裁目前的工作重心調整到中東地區,中國業務板塊在全球的地位下降。據內部可靠消息,南區運營總經理印文代管中國區業務。

亞馬遜中國的危機根源在哪裡?

其一,核心高管沒有電商零售背景,操盤能力較弱。

歷任中國區總裁和副總裁,無一例外,沒有師出名門電商,甚至沒有太多電商零售經驗。去年在位的幾位副總裁來自於工廠行業背景,缺乏豐富的零售經驗,對中國電商市場缺少有殺傷力的法寶。中國本土電商阿里、京東的高管來自於實戰派,市場嗅覺相對敏銳,對電商趨勢的判斷有前瞻性。

其二,固執堅持美國亞馬遜的銷售模式,錯失佔領市場的良機。

中國電商特別愛造節,6·18、8·18、雙11……中國電商幾乎是兩個月一次大促,一年有53個促銷節。電商造節已經成為國內電商沖業績、擴大規模的常規玩法。亞馬遜的節奏與國內電商公司節奏不一樣,極少參加國內的電商大促。國內消費者的網購習慣就是通過造節促銷培養成的,亞馬遜卻仍是美國玩法,不參與、缺少節奏感。2004年收購卓越網讓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上一度佔據上風。然而,由於在中國用的策略基本上還是針對美國客戶的設計和習慣,針對中國市場的調整很少,亞馬遜逐漸掉隊。亞馬遜秉承美國的理念,過度把市場的法寶壓在口碑上,認為刻意營銷是對成本的最大浪費,甚至會誤導消費者。亞馬遜中國不會刻意進行推廣,更不會造節。

阿里系的雙11年度大促,每年的銷售記錄都不斷刷新,2017年天貓最終交易額定格在1682億,創下歷史新高。京東全球好物節從11月1日到11月11日24時累計下單金額達1271億元。亞馬遜中國2017年全年交易金額不足100億元。根據易觀國際發布的報告,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下滑到1%以下。

其三,運營管理成本過高,內部架構臃腫。

據內部人士透露,在亞馬遜內部固定資產等日常支出幾乎沒有控制,內部的差旅費用也極高。亞馬遜是典型的大公司病,內部分工過細,造成部門之間不溝通,效率低下。

亞馬遜團隊銷售意識不強,沒有明確的KPI考核。內部開會只談遇到的問題,幾乎不提及交易金額和市場份額。採購團隊由美國直管,獨立操作,與業務部門互不干擾,團隊默契度很低。

其四,市場定位模糊,無法挽回頹勢。

亞馬遜在2004年時全資收購了中國在線圖書銷售商卓越,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於2011年將起重新命名為亞馬遜中國。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一度節節下滑。2007年第四季度時,易觀國際統計數據顯示,卓越亞馬遜在B2C市場的份額為14%。2016年第四季度,根據易觀國際發布中國網路零售B2C市場交易份額顯示,天貓和京東佔據市場87.4%的市場份額,亞馬遜中國僅以0.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八。

去年8月份,時任亞馬遜中國總裁、亞馬遜全球副總裁張文翔接受外界採訪時說,經過多年努力,亞馬遜逐步找到了中國的「生存法則」:亞馬遜是一座橋樑,讓中國消費者便捷選購全球海量國際正品,讓中國公司輕鬆拓展海外與商業採購市場。現在,亞馬遜在中國的關鍵生存策略就是全面押注於跨境貿易,在京東和阿里夾擊下的這家商業巨頭希冀依此扳回一城。

儘管亞馬遜在中國也嘗試做了一些新項目,但無法進行變革性改變。2017年新成立了NBD新業務部門,向國內電商和連鎖企業輸出管理和技術。先後與網易、上海華聯等進行合作。亞馬遜對網易進行寧波倉的深度合作不歡而散,亞馬遜向網易提供了倉庫流程優化方案,為了保證項目的落地亞馬遜還特意派了技術骨幹,而後這批骨幹都被網易挖走。與上海華聯的合作主要提供倉庫管理的設備及培訓,項目因嚴重虧損被高層緊急叫停。

亞馬遜是一家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公司,依靠網路銷售圖書起步,逐步建立了全球化的網路購物商店,此後進入了雲服務、智能硬體服務等多個領域,但電商仍是亞馬遜業務的核心。對於亞馬遜來說,雖然是電商市場的開拓者,但是卻錯失了整個電商的輝煌時期,現在想要在中國把這個劣勢扳回來,可能性已非常小。

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意義不是為了追求業績增長,而是作為全球布局的重要棋子,尤其對穩定股價市值而言相當有意義。可以肯定的是,亞馬遜中國不會考慮賣身,寧願像目前一樣,逐漸收縮中國業務。

在科技界,人們現在習慣把Facebook、Amazon(亞馬遜)、Netflix,以及Google統稱為「FANG」,因為這四家互聯網公司的股價已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但因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加上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網易、滴滴等中國本地互聯網公司的屬地優勢,使得信心滿滿進軍中國的海外互聯網公司,不少都已鎩羽而歸,例如Uber、Google。目前,FANG這四家公司僅有亞馬遜在中國開展業務,其在中國的成敗,備受關注。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售學堂 的精彩文章:

原華潤萬家CEO陳碩加入順豐

TAG:零售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