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般不是三重嗎?副縣長談讀書的四重境界

一般不是三重嗎?副縣長談讀書的四重境界

材料彙編:國企黨建和紀檢工作材料彙編(19篇10萬字)

金句彙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金句

每日範文在全市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

來源:學園

隨著社會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的日益重視,隨著民眾富足水平提升所導致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多,讀書已經成為一種共同生活方式和公共話題,如果說這還只是一種趨勢的話,那麼,至少這種趨勢已經愈加明顯。但是,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讀書的境界卻判若雲泥、迥如霄壤,筆者覺得讀書至少有如下幾重境界。

1

第一重境界:「『讀』書都為稻粱謀」

為了某一個具體、有形、現實的目標,為了給自己的物質生活帶來正價值而讀書。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種讀書就有點「為人」的味道,即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將成果展示給別人看,從而獲取某種好處或利益。

譬如為了升學、為了學分而讀教科書,為了獲得各種資格證書而讀考試指定用書,為了某種知識競賽、技能比武而讀書,為了職稱論文的寫作而博覽群書,為了向領導上交讀後感或者讀書心得,根據上級機關或者領導推薦的學習書目而閱讀,等等。這類閱讀被動性較強,主動性較弱,趣味性較差,很多情況下注重的是記憶,而不是與書的作者交流的樂趣,所讀之書一般也不值得收藏,大多數情況下是讀完就扔、賣或者送人。為了寫作職稱論文,雖然也會大量、廣泛地閱讀,但是傾向於爬羅剔抉、擷精取華,為了的是尋找和論題相關的論據,很少通讀全書,當書本化作論文中的一個個註腳之後,該書會被束之高閣(但不會扔、賣、送),很難被第二次翻閱。這種境界的人常發出的感嘆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落腳點脫不了一「用」字,急功近利、急學先用、現學現賣是其特點。

2

第二重境界:「適心『之』所好」

溫庭筠有詩云:「適心在所好,非必尋湘沅」。這種境界的讀書全憑興趣,不依指令,不求功名,不為學問,也不跟風從眾,這樣讀書的人有點像孔子所推崇的「為己」而讀的「古之學者」。當然,達到這重境界的人多數情況下即使還未小康或者富裕,但至少也衣食無憂,有較高的學位和一定的專長,閑暇時間也較多,也不必為了各種文憑、證書而讀書,當然,最重要的是擁有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擁有一顆求知若渴的心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

只要興之所至,這種境界的人可以啃讀笛卡爾的《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而不怕被人認為「古板」,也可以將蔡智恆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一讀再讀而不怕被人譏為「品味一般」,讀《左傳》、《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也不怕被人稱為「好古癖」,讀文史哲,也讀數理化,讀歐陽修,也會讀歐幾里得、歐拉,讀孔孟老莊,也讀魯郭茅巴,讀曹雪芹、施耐庵,也讀巴爾扎克、托爾斯泰。

這種境界的讀書人從不為自己設限,也不認為有什麼「非請莫入」、「閑人止步」的讀書「禁區」,只要想讀的就讀。蘇軾曾言:「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這種境界的讀書就是為了「適吾心」、「適吾意」,這種境界下或許「有關家國書常讀」,但是一般人所謂的「無益身心」的「閑書」也會讀;不僅看某個人的某本書,還要把這個作者的所有書一網打盡,看了代表作還要看處女作、封筆作,看了選集要看全集,看了別集還要看總集;「不僅要吃雞蛋,還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不僅看某個作者寫的書,還要看別人寫的關於這個作者的書,甚至看這個作者推薦的書;只要自己喜歡,還要搜羅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讀對照著看,錢穆的《論語新解》讀完,還要讀李澤厚的《論語今讀》以及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李丹、方於翻譯的《悲慘世界》看完,還要看看鄭克魯的譯本,看完了周克希、韓滬麟翻譯的《基督山伯爵》,還要看看蔣學模翻譯的《基度山伯爵》(「基督」他譯為「基度」),看了何兆武翻譯的《社會契約論》還想看看嚴復翻譯的《民約論》,這就是境界。

這種境界的人已經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已經有了「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以及「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世界上最傑出的人談話」這樣的「高端體驗」,讀書時他們常有「會意」的「欣然」,有時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甚至為書中道出「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筆下之所無」而拍案叫好、擊節讚歎。

3

第三重境界:「書『無』未曾經我讀」

這類人以「一物不知,君子所恥」相標榜,拚命讀書。書讀得多了,有時難免會發出「書『無』未曾經我讀」的豪言壯語、慷慨浩歌。就像大仲馬筆下的法利亞長老看完將近五千本書後就堅信自己極為淵博了,並且非常自信地說:「我發覺,一個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選過的書,對人類一切知識都可齊備了,至少是夠用或把應該所知道的都知道了」。或者就像夏曾佑先生說的「把中文書都看完了」。這種境界的讀書人,很多情況下,只要別人提起書,就會湊過去說:「這本書我讀過」或者「我在某篇文章中引用了這本書」。西班牙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也曾調侃:「他們住在藏書室裡面,並且為了他的藏書室而活,這間屋子宏偉異常,書多得塞不下,他就在這裡接待自己的崇拜者,用愉快風趣、活潑機智、題材廣泛的言談吸引他們——通常以這種固定的問題開頭:『你是否讀過某某和某某的書?(某某可以是美國人、德國人、俄國人或者某個北歐人的名字)你熟悉這樣和那樣的著名理論嗎?』」這種境界的讀書人最大的喜好就是買書,最愛談的話題也是書,唯一的娛樂是讀書,為發現一本好書而欣喜若狂,呼朋引伴,推薦大家去購買。達到這種境界的讀書人都認為自己就是移動的活的大百科全書,認為自己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才會產生的那類巨人,學貫中西、博通古今,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書通二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地上曉得全、天上知一半」。

4

第四重境界:「從無字句處讀書」

讀過許多本的書,經歷過許多的事,結識過許多的人,「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才會知道許多書不是寫在紙上的,才會讀懂子路的反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達到這個境界就會懂得,學習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手不釋卷才叫學習,要善於「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學習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知道幾個專有名詞,或者「甚而至於還知道黃忠表字漢升和馬超表字孟起」就叫有學問,「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學習的對象也是多種多樣的,不輕視低學歷的人,也不盲目崇拜高學歷的人,懂得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是在學校拿高學歷、獲高職稱的人,販夫走卒、引車賣漿、殺豬屠狗者中亦有高人。

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不僅知道時時是可學之機、處處是可學之地、人人是可學之師,而且會深深地懂得:讀書的最終目的還是做人,「讀好書、做好人」。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如果讀破萬卷,但依然對父母不孝、對朋友不誠、對工作不負責任,那麼再讀更多的書也是枉然。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不再追求看書之多,不再比拼藏書之富,他們會覺得看書、藏書都是次要的。「門有千竿竹,家藏萬卷書」,不如「心藏萬卷書」,重要的是擁有書的使用權、收益權,而不是擁有書的占有權、處分權,更重要的是把書中的為人之道、為好人之道真正放進心裡,然後身體力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筆頭 的精彩文章:

TAG:老筆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