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的那些奇女子

中國古代的那些奇女子

嫘祖,軒轅黃帝的元妃。其首倡婚嫁之禮,母儀天下,福祉萬民,和炎黃二帝開闢鴻茫,告別蠻荒,功高日月,德被華夏,她是養蠶技術的發明者,被後人奉為「先蠶」聖母。中國的絲綢名滿世界,嫘祖功不可沒。後世歷代王朝,每年三月都要舉行親蠶禮,由皇后主持祭祀嫘祖。

嫘祖養蠶圖

婦好,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她是商高宗武丁的妻子。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曾統兵1.3萬人大敗羌方,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參加並指揮對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戰,著名將領沚瞂(fa,二聲)、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對巴方作戰中,率領沚瞂布陣設伏,斷巴方軍退路,待武丁自東面擊潰巴方軍,將其驅入伏地,予以殲滅。是為中國戰爭史上記載最早的伏擊戰。婦好在作戰有勇有謀,屢立戰功,為商朝平定四夷、開疆擴土做出了卓越貢獻,堪稱是中國最早的女性軍事家。

婦好雕塑

周朝三母,指得是周朝三位開國先君的夫人,她們都是母儀天下的典範,輔佐和教化了開萬世太平的幾位君王。她們是:太姜太任太姒三位賢后。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即「古公亶父」)的夫人、王季的母親。太王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古公亶父。古公廣積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他不忍心看到人們受到外族的侵掠,決定遷徙。百姓們扶老攜幼,紛紛追隨他遷居到岐下。太王帶領人民建設家園,定立了官員制度,人們作詩作樂來歌頌他的德政。

太姜,是有邰(tai)氏的女兒,她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鍾愛王季的兒子姬昌,太伯和仲雍為了讓位給弟弟王季,以便傳位於姬昌,兄弟倆一起逃到荊蠻之地,這成為了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這一切與母親太姜對兒子的良好的教育分不開。太姜是丈夫賢明的輔佐,她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之時的賢德的婦人。

周朝以仁德立國,母親、后妃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姜的兒媳太任,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親的仁德風範,因而各地諸侯都很擁戴他。王季的事業,得力於太任的輔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後宮立身端正,使得宮廷上下有著一派肅穆祥和的正氣。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睡從不歪著身子睡,坐也不偏斜著坐,站不曾跛著腳站。不吃氣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聰明,聖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們讚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現在人們講胎教,實際上太任才是歷史上有記載的胎教的先驅。所不同的是,現在人們在懷孕期間給胎兒聽輕音樂、流行音樂,重視對孩子的智力和技能的培養和開發;而太任則是身體力行,對孩子以至於胎兒教之以德,重視道德的培養。

據《尚書》記載,文王姬昌出生後不久,有一隻「赤雀」,嘴裡銜著丹書,飛到了文王的屋子裡。丹書上說:「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這是文王出生時的瑞兆。由於他自幼就與眾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愛,繼承了王業的大統,並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這與母親太任給予端良母教的不無關係。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國姒姓的女兒,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親。太姒仁愛和順,賢德而深明大義。在娘家時,她的生活很儉樸,用度十分節省,對她的女老師更是恭敬。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沒有橋,文王把舟連結起來,造了一座浮橋,把太姒接到了彼岸,體現了他真摯的深情。

太姒成為文王的夫人之後,性情仍然沒有改變。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賢德,繼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極盡婦道。她遵守媳婦應盡的禮數,從未有過失禮和過失,還極盡子女之孝道,經常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內。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稱「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遺風,以仁德治國,敬老愛幼,對賢者謙虛禮敬,為了接待他們,自己常常都顧不上吃飯,很多賢德的士人都來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長者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來歸順於他。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創立周朝八百年天下的周武王,以及制禮作樂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聖德。

《詩經-關雎》是周朝人讚頌文王及夫人太姒之間愛情的一首詩。說明只有像太姒這樣嫻靜貞潔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詩文描述了君子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歷經追求不到之時的憂傷,與求得之後的喜悅。《關雎》之義讚頌的是后妃之德。君子愛賢進賢,喜愛她的文靜嫻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貪求美色,沒有不善的妄念。戴震在《詩經補註》中說:此詩闡明了夫婦倫常的重要性,通過歌詠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婦之倫的正道。全詩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後人做詩讚頌道:「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大概意思是說: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周王朝的興起與這三位偉大的母性分不開,太姒最為賢德,號稱文母。

周朝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

淳于緹縈,西漢臨淄人,其父親淳于意是一名醫生,因受豪強迫害獲罪,被送京都長安受肉刑。淳于緹縈毅然隨父西去京師,上書漢文帝,言:「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而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原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痛切陳述父親廉平無罪,以及肉刑令人終生殘疾,不利於勸人自新。自己願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漢文帝受到感動,不僅寬免淳于意,而且下詔廢除了肉刑。此舉對中國法制產生了深遠影響。漢代學者劉向在其著作《列女傳》中對她的評價:「緹縈訟父,亦孔有識,推誠上書,文雅甚備,小女之言,乃感聖意,終除肉刑,以免父事。」史學家班固曾有一詩曰:「百男何憤憤,不如一緹縈!」

緹縈救父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昭出身儒學世家,在父輩的影響熏陶下,班昭學問廣博,很有才幹。十四歲時,班昭嫁於同郡人曹世叔。丈夫早年去世後,班昭清守婦規,舉止合乎禮儀,氣節品行非常好。班昭著有《女誡》七篇,是中國最早的女子教科書。書中詳細闡述了女性應具有的道德標準,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個方面為主。此「四德」也成為了華夏女性傳統的行為準則。其兄班固去世時,他所編著的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尚未全部完成,班昭繼承兄長遺志,對文稿進行了整理,並補齊了最後的八篇。漢和帝去世後,由鄧太后臨朝聽政,班昭多次上書諫言,參與政事,為東漢王朝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班昭畫像

趙娥,東漢酒泉郡人,她的父親被同縣的人所殺,趙娥本有三個兄弟,當時全都因病去世了。那個仇人很是高興,認為沒人能來報仇了。趙娥悲憤不已,於是身藏利刃,等候報仇的良機,但十多年未找到機會。終於有一天,趙娥遇到仇人,將其殺死,然後到縣衙自首。說「父親的大仇已經報了,我甘願接受刑法制裁。」當時的縣官尹嘉,不忍心給趙娥判罪,要丟棄官職和趙娥一起逃亡。趙娥不肯逃,說:「父仇不報,怨氣能把人閉死。然而我還懂法律,殺人之罪,國法難容,如今既然犯罪,無理可逃,請求論罪懲處,以申明國法,這就是我的願望。」後來,趙娥獲得了朝廷的赦免。州郡官員在趙娥的家鄉刻石立碑以表彰她為父報仇的孝義之舉。朝廷中的太常卿張奐贈予其束帛,以此勉勵。

《古今賢女繡像》中的趙娥

唐太宗皇后長孫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祖籍洛陽。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長孫皇后生性簡約,不喜歡浪費,所需的東西,夠用就可以。對於皇子要求也很嚴格。她經常訓戒諸位皇子,要求他們以謙恭節儉為先。即便對於自己的親生子女也不例外。太子李承乾想要增加東宮開支,長孫皇后教導他:「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於是李承乾打消了鋪張浪費的想法,貞觀時期的尚儉風氣從此處也有所體現。

其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唐太宗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大臣魏徵犯言直諫,太宗盛怒治下揚言要殺魏徵。長孫皇后換上朝服,來到太宗面前,祝賀太宗能有魏徵這樣的忠臣。使太宗轉怒為喜。長孫皇后與太宗夫妻情深,太宗年輕時征戰四方,長孫皇后多次陪同身邊,太宗患病,長孫皇后侍奉床頭。雖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她卻戒驕戒躁,從不為其家族謀取私利,對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為鑒,臨終前仍然不忘囑託太宗不要給予她的家族太多。太宗有時要讓她對朝政發表意見,她卻閉口不言,不越干政的雷池。長孫皇后去世之後,謚號為「文德」,這是對她一生的準確評價。後世皆以長孫皇后作為賢后的榜樣。

長孫皇后畫像

梁紅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民族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後與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結為夫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盪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1135年)隨夫出鎮楚州,當年八月二十六日,不幸犧牲於楚州抗金前線。宋高宗曾稱讚梁紅玉:「智略之優,無愧前史。」

梁紅玉擊鼓戰金兵圖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梁紅玉(張馨予飾演)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民族英雄。膽智過人,擅長騎射,又擅長作文章,姿態風度嫻靜文雅。行軍治兵,號令嚴明,所領軍隊號稱「白桿兵」,遠近聞名。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死後,秦良玉代領夫職。率領家族兄弟為國征戰,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楊應龍在播州作亂,秦良玉的馬千乘前往征討,秦良玉率領五百精兵押運糧草,扼守鄧坎。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應龍軍發動攻擊,秦良玉與丈夫當先將其擊敗,而後乘勝追擊,接連攻破金築關等七個營寨。而後又協助酉陽各路官軍攻取桑木關,大破楊應龍軍,秦良玉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去世。秦良玉於是代領馬千乘的職位。

泰昌元年(1620年),後金入侵遼東,朝廷詔令秦良玉出兵援助。秦良玉派兄長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領幾千人先前往。朝廷賜秦良玉三品官員的服飾。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包圍重鎮瀋陽,秦邦屏、秦民屏隨總兵童仲揆渡渾河與清軍血戰,秦邦屏戰死沙場,秦民屏突圍而出。秦良玉於是親率三千前往直抵榆關(今河北山海關),所經過的地方秋毫無犯。明熹宗下詔給秦良玉加二品官員服飾,並封秦良玉為誥命夫人,封秦良玉兒子馬祥麟為指揮使。

同年九月,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在重慶造反,其部將樊龍派遣使者帶著金銀和絲綢,前來想與秦良玉結盟。秦良玉將使者斬殺,立即發兵直達重慶南坪關,斷賊歸路。秦良-玉設伏兵襲擊兩河,將敵人的船隻燒毀。而後秦良玉分兵守忠州,派快馬帶檄文至夔州,要求當地駐軍趕緊防守瞿塘峽上下游地段,擊退入侵的賊兵。

天啟二年(1622年),奢崇明包圍成都,當時各地的土司都貪圖賊寇的賄賂,按兵不動,只有秦良玉擊鼓西征。秦良玉率軍攻取新都,長驅直奔成都,將奢崇明擊敗,解了成都之圍。奢崇明敗走後,秦良玉率領秦民屏等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重慶。朝廷於是授命秦良玉為都督僉事、充都督同知總兵,並加封為夫人。授官後,秦良玉又收復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賊軍重要據點,奢崇明兵敗自殺,秦良玉徹底平定奢崇明四川之亂。朝廷因功多次賞賜秦良玉金幣。

崇禎三年(1630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進圍北京。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詔勤王,並拿出家中的資產充作軍餉。明毅宗特意下詔表揚,並於平台召見秦良玉,賞賜秦良玉錢幣牲畜酒水等,並賦詩四首表彰她的功勞。

學就西川八陣圖,

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

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裁成,

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

誰肯沙場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

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

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作蝥弧。

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

丹青先畫美人圖。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攻陷川東重鎮夔州(今重慶奉節),秦良玉率軍趕到,張獻忠不戰而走。秦良玉率軍追擊,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而後張獻忠受朝廷招安。

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聯合羅汝才再次造反,秦良玉於馬家寨大破羅汝才,並奪取了羅汝才的帥旗,羅汝才軍逐漸走向衰落。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領大軍長驅直入,再次進犯夔州,秦良玉率軍前往救援,但寡不敵眾,被擊潰。張獻忠攻下成都後,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國恩二十年。到現在這種地步,也敢與賊勢不兩立!」於是秦良玉分兵守衛石砫境,張獻忠到處招降四川土司,卻不敢來石砫。

隆武二年(1646年),遠在福建的隆武帝派使節專程赴石柱,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銜,封忠貞侯。同時近在西南的永曆帝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平定川中諸賊。

永曆二年五月二十日(1648年7月10日)一代名將秦良玉病逝,享年75歲。

秦良玉戎裝雕塑

大明朝廷賜予秦良玉的綉金蟒鳳袍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辛亥革命先驅,華夏民族的復國英雄。其在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革命思想,加入革命組織光復會、同盟會,以推翻滿清,光復華夏為己任。兩次大幅度擴充同盟會會員,此後不少成員成為同盟會中堅;承擔長江一帶起義籌備,為同盟會革命工作與添磚加瓦。創建《白話報》、《中國女報》等刊物,向大眾宣講反清革命理論。1907年,秋瑾在策動浙江起義時,不幸被捕,7月15日,犧牲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孫中山稱秋瑾為「最好的同志秋女俠」;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楹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辛亥革命勝利後,秋瑾被安葬於杭州西湖畔。與民族英雄岳飛、于謙、張蒼水為鄰。

秋瑾照片

秋瑾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的精彩文章:

《資治通鑒》講座 第五十一講 漢紀六(3)

TAG: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