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寧省各地市地名溯源

遼寧省各地市地名溯源

遼寧省各地市地名溯源

遼寧省: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康熙是在其地設奉天將軍。光緒時改為奉天省。1929年民國取遼河安寧之意改為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名字的由來,目前官方說法:天遼地寧.實則不然.遼,代表遼河區域,這一點在很多地名上都可以尋到蹤跡,但有意思的是都位於吉林省境內.比如地名來說,吉林省的雙遼市,屬西遼河流域;東遼縣,遼源市等等,位於東遼何流域.寧,則多少有些祈禱上蒼的意味,可謂地寧.

綜上所述,遼寧名字的實際寓意就是祈求遼河流域的安寧。

瀋陽

一說:瀋水之北謂之瀋陽。過去人們把渾河稱為瀋水,水北為陽,水南為陰,因其座落在渾河北面,所以就把這個地方叫瀋陽。

二說:金末,這個地方叫沈洲。蒙古大軍攻取遼東,瀋州遭劫難,毀於戰火,城池市井毀損凋蔽。不久,元政權將前來投靠的大批高麗軍民分成兩部,開始在瀋州舊址重建城池,漸漸恢復舊時的面貌。後來又將遼陽、瀋州並存的兩個總管府合併為一,稱瀋陽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至此,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瀋陽的名字。

市內五區

瀋河區

瀋河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瀋河是一條河嗎?之前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慮,瀋陽市瀋河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解釋:1938年1月1日在現區界內設瀋陽區。1948年11月20日瀋陽區與渾河區合併,改名瀋河區。瀋河區是由原瀋陽區與渾河區合併組成。

大東區

【大東區名字的由來】清康熙十九年,繞瀋陽城環築土城,設八個邊門。大東區在鑲紅旗界撫近(大東)關以外。所謂古城以東,東邊門外,故取名「大東」。

和平區

解放前瀋陽市和平區是日租界,叫做千代田區。後來解放了,改了名字叫做和平區,寓意世界和平的意思。原來很多路都是日本名字的,後來都改成了統一的以中國城市命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太原街。

皇姑區

皇姑區名字的由來瀋陽市皇姑區的名字源於皇姑屯,而皇姑屯的名字又源於哪裡,皇姑屯與黃桂屯為什麼在《瀋陽縣誌》和《奉天省城區街道圖》中同時出現,這裡還有一段傳說吶!

清朝初期,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村子。相傳在老汗王努爾哈赤佔領瀋陽後,一天出去打獵來到此村, 努爾哈赤看見村女黃桂,老汗王見到她非常的脫俗的美麗,故非常喜歡,收認為乾女兒(怎麼不納妾呢?),此後一直跟著努爾哈赤,死後,努爾哈赤非常傷心,最後決定將其送了回來葬在村子裡。於是,此村便叫黃桂屯,一直到清朝末年,黃桂屯屬於瀋陽縣的一個自然村屯。

清朝末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發動「日俄戰爭」,建立了一條窄軌鐵路。從新民車站到日本站(現在的瀋陽南站)運輸軍用物資。鐵道將黃桂屯一分為二。鐵道南叫大黃桂屯,鐵道北叫小黃姑屯。

公元1906年,清政府將這段鐵路權買回。1907年,京奉鐵路從新民通到現在的皇姑屯,當時名字叫京奉鐵路終點,後來又將終點站向城裡延伸,京奉終點更名為奉天總站。皇姑屯車站當時改叫皇姑墳車站,後又恢復為皇姑屯車站。

清朝末期到中華民國初,當時的瀋陽市除瀋河·和平兩區有建築外,其餘地方几乎都是菜園子、荒地、水泡、 亂石崗,而皇姑屯由於鐵路的開通,又是終點,所以經濟比較發達。

皇姑屯商會坐落在現天山路三段,商會所屬的商號、貨棧、藥房等有30多家。飯莊、油坊錶店、銀匠鋪 、刻字社、照相館、郵局等多處。山竽(音)棧是張作霖 的買賣,解放後改為「天山路第一小學」。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當時皇姑屯的小學, 都是瀋陽市皇姑地區較早的學校,規模也較大。

1928年6月4日凌晨,一聲巨響,爆發了「皇姑屯事件 」。東北軍閥張作霖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關東軍分子炸死在 「三洞橋」處,皇姑屯成為世界矚目的地方。1938年1月,偽奉天市公署實施《奉天市區條例》,開始正式建置,成立皇姑區、北陵區。

皇姑區公所設在皇姑區天山路二段站北街公所里51號,下轄三關街、大寶街 、大成街、太平街、大元街、大享街,7個分公所佔地十 八平方公里。北陵區公所設在遼河街,下轄11個分所。

1948年6月皇姑區又分皇姑區、北陵區,塔灣區公所 。1948年11月2日,瀋陽市特別人民政府,將皇姑、北陵 、塔灣三個區合併為一個區,命名為皇姑區人民政府。 1966年將皇姑區改名為紅衛區,1973年又恢復「皇姑區」 稱謂至今。

鐵西區

【鐵西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鐵西區建制於1938年1月1日,因位於長大鐵路西側而得名。「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瀋陽。鐵路以西除附屬地外屬瀋陽縣。1932年11月瀋陽縣所轄東起南滿鐵路(現長大)、西到大則官屯(現衛工街),南至渾河、北到皇姑屯(現沈山鐵路)定為西工業區。

東陵區

以境內有清朝努爾哈赤陵墓福陵(又稱東陵)而得名。

蘇家屯區

1948年撤瀋陽縣,劃蘇家屯鎮及其周圍地區置蘇家屯區,以駐地得名。

于洪區

以境內於洪屯得名。

沈北新區

因位於瀋陽市區北部而得名。

新民市

位於遼寧省中部偏北,遼河中游平原地區。縣名源於新民屯。當時大批災民從關內來此墾荒,這些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的「民人」居住地稱「民屯」,後來的故稱新民屯。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分承德(今瀋陽)西部,廣寧東部地區。設新民廳(治所在新民屯),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新民廳為府。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1993年,新民縣撤縣設市(縣級市)。

遼中縣

位於遼寧省中部,遼河和渾河中游地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置遼中縣,因地處遼河中游而得名。

法庫縣

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右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直隸廳,1913年置法庫縣。縣名源於清初在盛京北境設置的「法庫邊門」。法庫,系滿語,意為魚粱,即捕魚的矮堰。

康平縣

位於遼寧省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清光緒六年(1880年)置康平縣。「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來此墾荒,其中康姓先來,稱村為康家屯。當時遼河泛濫,盜匪橫行,民不聊生,置縣時,取康樂太平之義。

主要地標

中街

中街是中國十大著名商業街之一,全長1.5公里。是瀋陽最早的商業街,有370年歷史,也是中國第一條步行街,中街原來叫做四平街,四平就是四季平安的意思,當時只有皇室人員才可以遊覽百姓卻不可以,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瀋陽的一條大眾商業街。

太原街

太原街坐落在瀋陽的和平區。很多人可能都暗中認為這條街和山西省會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太原街和日本還有著很深的淵源。太原街的繁華正是由於日租界才繁榮起來的,至今日本人對太原街依然念念不忘,日資伊勢丹百貨選址就有一定因素。原來太原街叫做春日町(台北有一條步行街叫做西門町,凡是與日本殖民有關的街道有些都叫做町,町在日語中就是街道的意思)瀋陽類似的還有千代田公園(如今的中山公園)浪速通(中山路)浪速廣場(中山廣場)浪速女子中學(瀋陽市第20中學)都是由於解放而更改了原本擁有殖民色彩的名字。從這個層面上我們終於知道,其實名字有時候可以代表歷史,述說一段故事,但是有時候也就是僅僅一個符號。相信已經被篡改了的和平區的眾多街道,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歷史,太原街這個名字也就是昔日春日町的一個符號而已了。

三好街

三好街一帶過去是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的東門外,一片菜地,後來在這裡建立了魯美、音樂學院(魯美、沈音原為一所學校)等大學和一些科研機構。當時學校要求學生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於是為了體現此街道與學生和知識分子有關取名三好街。

艷粉街

艷粉街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軍入關之前,這裡就是某王爺的屬地,住在這裡的老百姓都是王爺的下人和奴隸,他們在空曠的荒野上種植一種叫「胭粉豆」的花,用花的種子磨成粉末,調製成化妝品,人們把這個地方叫胭脂屯,後來又逐漸演變成「艷粉屯」,也就是現在的艷粉街。

北市場

以前和北平天橋、天津勸業場、上海城隍廟齊名。北市場位於和平區,「138、209、215、260啥的都打那兒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它最繁華的時候,在當時,那裡是三教九流的聚集地。當時北市場,聚滿了小商小販,相對於上流社會,北市場可稱得上是那時"下流』社會的中心商業區。」

當時在北市有個唱大鼓的叫霍樹棠,大家都愛去聽他唱大鼓。除了大鼓書,在北市場還能見到拉洋片的,吃到各色的民間小吃,可以在跤場看摔跤,「凡是老百姓喜歡的,都能在那兒找到。」

上個世紀,有名的飛車蔡氏家族就在北市場表演,蔡少武表演飛車走壁,兩毛錢一張票,大夥都搶著看。

大連

據史料記載,當時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已開始在中國傳教,在傳教過程中根據中國語言的發音,將今日大連灣標註為「dalian」,譯成漢文便成為「大連」二字。因當時在該地正流行著一種盛裝錢幣的布口袋,名叫「褡褳」,堪為吉祥。而且大連灣口外的三山島有兩島相連,形狀酷似前後搭肩的「褡褳」,當地居民便稱其島為「褡褳島」,將該島以北的海域稱為「褡褳灣」。但「褡褳灣」何時改為今日的「大連」二字?可追溯到清朝光緒五年即1879年10月28日北洋大臣李鴻章給光緒皇帝的奏摺中,其中有「金州」、「大連灣」字樣。由於朝官所倡,「大連灣」一名一經出現,便立刻在該地流傳開來。1860年,英國艦隊司令約翰·瓦特將該國軍艦開進此地,在海圖上標註為「dalianwan」即大連灣,用英國女王的名字將今日大連港一帶標註為「維克特里亞灣」,將大孤山港標註為「奧典灣」。後來,日本人根據約翰·瓦特所制的海圖,將「dalianwan」譯為「大連灣」。沙俄統治時期,這裡還有過一個俄國名字,叫做「達里尼市」。

大連一名,作為特定的地名和行政區域而單獨使用,始於日俄戰爭結束的1905年8月。當時日本取代了沙俄對旅大的統治,日本當局於8月27日,以遼東守備軍第三號通告,將當時沙俄所起的「達里尼市」改名為「大連市」。

1、中山區

1945年11月,大連解放,大連市政府第一次區長會議決定,將敵偽時期的123個區改劃為12個區。當時的黑咀子區即是中山區的前身。1945年12月,大連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黑咀子區改為中山區。

2、西崗區

名源於小崗子。東關街至北京街一帶有一條土崗,舊稱小崗子。小崗子地處大連原中心區的西邊,所以又叫西崗子。俄日時期,西崗子是中國人居住區。商業繁華教育宗教發達。日治時期,為大連地區的政治中心,關東州廳,地方法院,警察部均在長者廣場(今人民廣場)。1946年2月西崗區政府成立。

3、沙河口區

沙河口名稱與馬欄河有直接關係。早年,馬欄河下遊河床寬闊,沙洲漫灘,人們稱之為沙河,沙河入海處稱作沙河口。後來居民漸多,形成村落,就以沙河口為村名。此沙河口名稱由來。1899年,沙俄建制關東州,州下設3市5行政區。大連市下設3個區,沙河口區為其中之一,沙河口區名稱始於此。

4、甘井子區

清初是大連灣北岸一個漁村,名為黃山嘴子。當時居民飲用的井水都是鹹水,後來在後來的523廠地方打出一眼甜井水。取其甘甜之意就叫甘井子。後來就當作村名。甘井子是老工業區。20世紀30年代,即興建化工冶金等工廠。開採石灰石。修建鐵路碼頭。人口隨之增加。1945年11月甘井子政府成立。

5、旅順口區

旅順口歷史悠久,晉是名為「馬石津」;唐稱「都里鎮」也稱「獅子口」;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馬雲、葉旺鎮守遼東,自山東跨海在此登陸,取海上旅途順利之意,遂改稱「旅順口」。

6、金州區

西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漢朝廷在今金州地區建立縣級政權,稱沓氏縣。這是金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名稱。遼代,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將南蘇居民強遷來今金州一帶,並將金州改稱蘇州,這是金州歷史上又一名稱。金代初期,降蘇州為化成縣。貞祐四年(1216年)升化成縣為金州,金州名稱始於此。元代置金復州萬戶府,明代置金州衛。清初,因今金州地區地廣人稀,直至1734年始建寧海縣,1843年,寧海縣升為金州廳。1913年2月,金州廳改稱金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金縣。1987年4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金縣,設立大連市金州區,同年5月20日正式掛牌。自1216年至今,金州名稱已沿用788年。

7、瓦房店

公元1652年,清政府頒布遼東招民墾荒條例,山東登州、萊州的農民到本地墾荒。有一曲姓農民落戶於當時的新金縣大房身。雍正年間,曲姓的後裔曲伯歧舉家來到瓦房店祝華附近居住。當時瓦房店只是一片沼澤地,非常荒涼。有東西、南北兩條官道在此交會,瓦房店舊址成為過往客商的必經之路,於是,曲伯歧之子曲維尚便在此處蓋了三間瓦房,開設大車店,為過往客商提供食宿。因當時周圍的客店都是茅房草舍,只有曲家車店是較為氣派的瓦房,因此,過往客商便稱之為「瓦房店」。

8、庄河

起始於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在現在丹普公路庄河大橋東北靠山處有一個自然屯因臨近大河,起名叫大河庄。有人提議在大河庄修一座廟,讓神靈保佑這一方人永遠過好日子。廟宇建成後需要鑄一口大鐘,鑄鐘師傅說:「我從接到你們這份活兒之後,一連三天晚上做夢,都是天后聖母託夢給我說:"你鑄造的大鐘萬萬不可鑄上"大河庄』字樣。這個名子犯忌,大河庄,庄在河裡,主十年九澇。鑄成大庄河,讓庄管住河,便能主那地方風調雨順。於是鑄鐘師傅將鍾文中的大河庄改成大庄河,由此得名庄河!

9、普蘭店

普蘭店市由新金縣改置。普蘭店在元代時稱孛蘭鋪,為瀋州(瀋陽)至金州驛道上的重要鋪司(驛郵分驛站和鋪司兩部分,驛站為朝廷中樞經辦,鋪司為地方州府所辦),並由此發展成為重要集鎮。居民、客店日漸增多,遂又稱孛羅鋪、孛蘭店,後演化成普蘭店。

10、長海縣

公元前300年的戰國時期,燕國置遼東郡,轄長山群島。經過晉、唐、明、清等朝代的改名,又經近代依次被日、俄侵佔逐漸改制至今!長海縣全縣共由252個海島組成,其中居民海島18個,無居民海島234個。

鞍山

鞍山市得名於南出口的兩座形狀似馬鞍子的山峰(神女峰),海拔高度為2538米。戰國末年,鞍山地區屬熱遼郡。秦統一後,鞍山歸屬幽州,名稱鶴野城。東漢三國時期,為遼東郡,冶鐵業興盛。現西鞍山(神女峰)上有保存完好的冶鐵古洞遺址。鞍山地理位置重要,在遼代人們認為誰佔了鞍山,就有了遼南,就平安,所以又稱安山。明朝《遼東志·卷二·建設志》記載:鞍山驛,遼陽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設中衛帶管。從明朝起始稱鞍山到今。 1937年12月1日,末代皇帝博儀頒發4O3號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鞍山。從此,鞍山人民真正的當家做了主人。

鞍山市現轄鐵東區、鐵西區、立山區、千山區(湯崗新城)、達道灣新城、鞍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鞍山文化旅遊開發區、千山風景名勝區等8個市轄區。海城市、台安縣、岫岩滿族自治縣。

立山

立山區以境內立山(俗稱涼亭山)而得名

沙河

是鞍山的母親河,原名叫做白水灘。相傳八仙中的鐵拐李在千山仙人台下棋歸來,路過沙河的時候不小心將棋子撒落河邊,化成白色沙灘,後人遂取名白水灘。而後來之所以更名為沙河,是因為當年立山群眾在那裡進行過抗擊八國聯軍的戰鬥,經過浴血奮戰,英雄的鮮血染紅了整條河流,百姓為紀念他們,取"殺』字諧音而成沙河」

海城

海城, 古名三江越虎城,山上多礁石,似為退海之地,故稱海城. 據《滿洲地名考》沒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因地質結構變遷,地殼上升,漸成陸地,設治之時,取名為海城。一說,「海城」名源於「海州」。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928年遼太宗詔徒東丹國民於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隨之西遷。人移,地名也隨之而移。這就是臨溟、海州的由來。清順治十年改「海州」為「海城」。

傳說:遼寧省海城歷史悠久,據說古時候這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相傳,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領官兵東行巡視,到海城境地,突然被無邊無際的大海擋住了。怎麼辦呢?唐王就召見謀士商議對策。謀士勸唐王到水晶宮去求東海龍王,唐王同意了,親自來到東海,拜見了龍王,說明了來意,請老龍王幫忙。東海龍王見唐王很真誠,就爽快地答應了借海為地,約定三更借,五更還。唐王回來後,不過一袋煙的工夫,只見翻騰的海水一眨眼就退了回去。隨後,唐王就引兵來這裡駐紮。可是唐王擔心,借海為地還了以後,必然要斷了三軍的後路,於是他就傳令各鼓樓的更夫,只准打三更,不準敲五更,怕打了五更這裡再變成大海。打這以後,海城再也聽不到五更的鼓聲,海城也就不是大海了。龍王的那些鎮海將軍:魚、鱉、蝦、蟹也都留在陸地上了。現在海城四周的魚山、王八山、蝦山、蟹山、厝石山和平頂山,據說就是那時的魚鱉蝦蟹變成的。

借海為地成功後,唐王心中大喜,他在魚將軍引導下,登上魚山亮過盔甲,因此,魚山又得名叫「亮甲山」;隨後又上了平頂山,與手下一名大將在山頂下過棋,那棋子、棋盤至今還留在山上。平頂山由此又得名叫唐王山。

退海以後,在厝石山東北角,就是現在的公園山,有三個海眼。三股泉眼日夜不停地噴水,這裡還鬧水災,百姓深受其害。為壓住三個泉眼,唐王命令在這修座三霄娘娘廟,供奉雲霄、碧霄、瓊霄三位娘娘。從此,水就不流了。

牛庄

《牛庄鎮志》中關於牛庄地名的來歷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根據《遺拾補闕》一書考證,牛庄的歷史與海城同處一個時期。相傳尉遲敬德在東南方城基內置一鐵牛,以鎮城者,牛庄的名字由此而來。另一說牛庄作為港口,太子河漲潮時,帆船可進入城東太平橋處,關內一種稱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晚間拋錨河岸,燈火連天,遠遠望去猶如村莊,繼而有了牛庄之名。。《遼東志》中說,朱元璋曾經在牛庄渡口處損失了十萬擔糧草和三千軍馬,後派官員到此處專門督運糧草,為戍邊的官兵送去糧餉物資,明初在牛庄運送物資的船隻已經是「船計數千艘」的景象了。

1858年6月25日,牛庄的名字出現在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上,牛庄被迫成為帝國主義從中國掠奪的通商港口之一。由此牛庄人民又開始另一段血淚辛酸的歷史。見證牛庄的種種繁華和沒落,正是我們此行搜尋的目的,見證一段古鎮的歷史,以史為鑒,展望未來。

岫岩

岫岩滿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的北部。金置秀岩縣,清置蚰岩廳,後改岫岩州,1913年改為岫岩縣。岫岩源於秀岩,取境內雄偉秀麗的山巒岩石而得名。據金代王寂《鴨江行部志》載:「發龍岩,山前數十里,北望大山,連延不絕,數峰側立,狀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謂之磨石山,以出磨石故也。予惡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競秀岩。」秀岩縣以此得名。後取與秀同音的岫為名。1985年改為今名。

台安

台安縣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地處遼寧省中部、遼河三角洲腹地,取駐地八角台的「台」字,安寧的「安」字,合為台安縣

鞍山深溝寺由來:清光緒年間稱「牲口市」,原先在此地販賣牛馬等牲口,後據諧音改稱「深溝寺」。

長甸:以「長店鋪」村得名,明代即有長店鋪

八卦:相傳八卦溝原有一塊八卦石,天將降雨時,石面出現潮濕,百姓以此預測天氣變化,八卦溝村以此得名

網戶屯(唐家房鎮):清初獵戶以網圍堵野生動物,獵戶亦稱網戶

活龍寨(湯崗子鎮):昔時祈雨,以落雨的雲狀得名

二一九公園:

據史料記載,在日偽期間,二一九公園就已經存在,但當時名為"朝日山公園",由苗圃、高爾夫球場等部分組成,由於多年戰亂不止,朝日山公園這個名字一直被沿用到1949年。

「當時的鞍山已經解放,很多方面都需要重建恢復,而作為當時市內最大的公園,還一直保留著日偽期間的名稱顯然是不符合當時的情況,公園更名就勢在必行。」姜濤老人回憶說。當時的鞍山市市長劉雲鶴同志在談到給公園重新起名時說,既然鞍山是1948年2月19日解放的,那麼倒不如就叫二一九公園吧!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可——二一九公園確實是一個既容易記,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

轉年後的1950年春天,鞍山市對二一九公園進行了第一次的改造,將原來公園中的睦池堤壩加高了0.5米,並動員全市力量對淺水區進行了清淤,隨後睦池更名為勞動湖。1951年,公園從靈山侯家屯引進了粉紅色荷花,栽植在了當時的北湖中,但由於污染等方面原因,湖水逐漸乾涸,荷花也全部死亡,在1973年,2000名義務勞動者又對北湖進行了清淤,後又從承德引進了500公斤荷藕,從此之後,此湖更名為青年湖,並且以後每年盛夏都是荷花滿池,蔚為壯觀。

1956年,鞍山市對園林路進行改造,於是在淼園(原高爾夫球場)中築堤,形成了公園的西湖。1965年、1966年,由於當時鞍山市民沒有市外游泳場所,鞍山市相關部門又組織人工挖掘土方,鋪設砂底,形成了游泳湖。

今年72歲的邱永德老人回憶說:「當時聽說要修整人工湖,人們的熱情非常的高。」每個周末,二一九公園中總是紅旗招展,人聲鼎沸,光著腳丫,挑著擔子,在淤泥里進進出出,就連女也是和男一樣工作,正是因為有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二一九公園才逐漸變得山明水秀,「人家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可是二一九公園讓我們這些所謂的"前人』也享到了幸福。」

「那時候,人們的娛樂項目都特別少,去二一九逛公園就成了人們節假日里最好的去處。」一家人或者是戀人牽手行走在公園的小路上,那種感覺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1987年,二一九公園裡增加了水上活動區、動物園、文娛區等區域,這又增加了人們對二一九公園的喜愛之情……

作為目前全國為數不多的市中心天然綠色生態公園,二一九公園讓鞍山人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然的快樂,而那些日久彌珍的親情、友情和愛情也成了人們對二一九公園最鮮活、最深刻的記憶。

廟兒台:

調軍台、陳家台、倪家台、廟兒台……在千山的很多地名中,都以「台」為後綴,其實這都與當年的唐王征東有關,「這裡面的"台』字指的就是烽火台或是調軍台。」今年78歲的關鵬遠老人回憶說,小時候他就曾聽老人說過,當年在廟兒台村裡就有一座高高的烽火台,這座烽火台也是千山內的第一座烽火台。與其它烽火台不同的是,因為到關鵬遠這輩人的時候,烽火台大部分已經沒有了,只剩下了一米高的台基。「後來人們在台基的北側建起了一座閻羅廟。」於是,廟與台結合在一起,就成了當地的地名——廟兒台。

後來,人們又在廟的西邊建起了一座大院,那就是廟兒台小學的原址,廟正對著的是一條馬路,就是現在鞍千路的雛形。「在另一側是一條小河,那時候河上還架著木板橋,每天我和同學們都要走過木板橋去上學。」

如今,當年的孩童也已年逾古稀,而那廟,那台早已不在,只有當年流經廟旁的小河還在涓涓流淌,記憶著歲月流年。

調軍台

位於千山西北坡的村子是因為調軍台而得名,在地勢平坦的村落里,調軍台是該村唯一一處高地,登台四望,視野開闊,周圍的景物盡收眼底。調軍台高十米左右,據村民回憶,調軍台原有5畝地的大小,但隨著歲月的流失以及多年人為的挖采,現在的面積只有原來的一半大小。

對於調軍台的由來及傳說,現在村裡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而即使上了年紀的老人也只記得祖輩的隻言片語。

和鞍山的很多地方一樣,調軍台與唐王征東有關,當年唐王征東,在此點將調兵,不過在出發前,唐王在此等待一位朋友,他們有約在先,要一同出征,但左等右等朋友都沒有來,後來有人稟告說,朋友不會來了,於是唐王便要親自去請,但眾將士卻極力勸阻:前面有七道嶺,還有泥沼,道路十分艱險……於是唐王只能作罷。故事到這裡沒有了下文,將士口中所言的七道嶺和泥沼指的便是現在的七嶺子和泥檯子兩個地方……

「傳說,只是一個傳說」,村裡很多人都這樣說。很多人都以為調軍台只是一個普通的山丘,只是人為地加上一個民間口口相傳的傳說而已。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附近的村民在調軍台的土坡上挖土時,曾挖出過青磚,「厚十厘米左右,寬有二十厘米,長有四十厘米……」這一發現,讓人們相信,調軍台的確是一個古代的遺址。

而對於調軍台是否是人工壘起的,很多人都持著懷疑的態度,但在之後又有了新的證明。住在調軍台上的住戶在打井口時發現,從井中取出的土都是黃土,並沒有遇到岩層或者堅硬的沙層,而在打到16米深的時候,黃土立即變成了柔軟的沙土,其中還有大小不一的鵝卵石,與此同時,井水湧出,要知道即使是在調軍台下的住戶打井也需要20多米深……調軍台的西邊不遠處,便是現在的河道,這次發現,讓人們意識到,調軍台人工壘起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調軍台下曾經是古老的河道。

關於調軍台,從古至今仍沒有切實的史料記載留傳下來,曾經硝煙瀰漫的戰場,如今留給人們的只是一座長滿樹木和莊稼的土台和一個口口相傳的故事而已。

撫順

撫順一名源於撫順城。撫順城是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明朝為防範東北女真族襲擾,在渾河北岸高爾山下修築的遼東十八城之一。名為「撫順城」是「撫綏邊疆、順導夷民「之意。一九三七年析撫順縣抽一部分置市,故得名撫順市。

新撫區 新撫區是「新撫順」的簡稱。日本人侵略中國期間大量掠奪撫順資源,主要以渾河以南地區為主,在千金寨(現已成為露天礦大坑)以北開闢新城區,即為新撫順。

順城區 順城區是「撫順城」的簡稱,以前的撫順老城就在今天順城區撫順城街道高爾山下。

東洲區 1941年,日本侵略者為了加工生產頁岩原油,進一步掠奪撫順的資源,開始興建東制油廠(石油二廠的前身),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共生產頁岩原油5萬噸。出於對勞工的需求,四十年代一些勞工逐漸攜家口來到距東制油廠較近的東洲河東側定居下來,使這裡慢慢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落。由於該村緊靠東洲河,於是人們就稱其為東洲村。全國解放初期,東洲村歸東安區管轄。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我市的石油、煤炭、機械、水利等企業得到了大規模的投入和發展,東洲村也得到了快速的擴展,人口不斷增加,不久即由村改為了市轄的街道。1956年,經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撤消了東安區,成立了以東洲命名的東洲區。

望花區 撫順市西部的望花區得名於該區的歷史地名「望花台」。相傳宋朝末年,這裡有謝、周、崔、李、孟、任、栗、滕8戶人家,同居地勢高處、與四周相對為台。一處生長「蓮花泡」,站在台上可以望見「蓮花」,所以得名望花台。設區制後,改名為望花區。

撫順縣 撫順得名於明代。明統治者為防止女真貴族的襲擊,於洪武十七年 (一三八四年)在高爾山下修築一座磚城,名日「撫順城」。後在關嶺設「撫煩關」。洪武二十一年 (一三八八年)於撫順設置「撫順千戶所」。清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清高宗弘曆欽書「洪武城撫順,意在撫順我」之句,可印證「撫順」二字為安撫歸順之意。

新賓縣新賓原名興京,取「發祥」之意。因清太祖曾創業於赫圖阿拉(即新賓老城),故含有龍興京城之意,所以尊赫圖阿拉為「天眷興京」。新賓一名的由來,據《新兵堡九聖神詞碑》記載:「蓋我皇大啟鴻圖,詒謀燕冀路徑如茲,得新兵一旅,衝鋒對壘……而有力此堡」,故稱之為新兵堡。後來,此地「人事日繁,商輳有四方來賓之象」,遂改名為新賓堡。更改縣名時,便以「新賓」而命名。

清原縣清原縣是一九二五年九月析開原、鐵嶺、新賓、海龍、柳河、東豐、西豐等縣的部分地區設置的。清原「意思是大地清平」。後因和山西省清源縣重名,遂於一九二八年七月改「清源」為「清原」,沿用至今。

本溪

本溪得名於本溪湖。本溪湖位於市內,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別看湖小,卻也小有名氣,曾被列入關東十景。清代同治年間處士高升先所書"遼東本溪湖"刻石於湖口,湖旁築有慈航古寺,建於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極一時。此湖四周峰巒回抱,外闊內狹,極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稱「杯犀湖」,諧音「本溪湖」。從此,以湖名市。1939年正式設立本溪湖市。新中國成立後,才去掉「湖」字,定名為本溪市。

第一位的當然是本溪湖。本溪湖位於本溪市區大堡卧雲山下,為洞中小湖,洞底上寬下窄,狀如犀牛角,因此取名杯犀湖,直至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於 杯犀湖名稱過於文雅,又難寫難認,故取其諧音為本溪湖,本溪湖藥王廟可為佐證。本溪因此而得名。

東芬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東墳的由來 太子河市內南岸的明山附近舊稱東墳,這裡松柏蒼鬱,遮掩著一座孤兀的高墳,據『奉天通志』記載,所葬的是清努爾哈赤的孫子潁親王薩哈廉。因功績卓著,清崇德元年擬封多羅郡王。但這年英年早逝,時年33歲。死後追封為和碩潁親王。葬於太子河南岸。清康熙十一年,墓前立神道碑,康熙帝親撰碑文。追念他的 功德。在 此墳西部山崗另有一 荒墳。因兩墳東西相望,故稱薩哈廉的墳墓為東墳。後來日俄戰爭時砍盡東墳周圍林木,故成孤墳。後因為修建太子河大橋,有礙交通,遂將其遷徙。但東墳這個地名一直延續了下來。

小市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小市的由來 小市位於本溪市區的東部,1960年成為本溪縣城。早在300年前市稱為 茨,因該地灌木叢生,茨榆遍地而得名。當時只有 7戶人家。後修建一座永寧寺。故改小茨為小寺,至光緒年間,開荒墾田者逐漸增多,商號也因此猛增,磨香和冶鐵業隨之興起,小市形成人們交換產品的貿易集市,當地人稱為小市,並沿用至今。

橋頭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橋頭位於本溪市南部的 細河之畔,是本溪的衛星城鎮。河北有座石砬山。崖高峰奇,山上有座天然石洞,洞口常年白雲繚繞,後將細河沿稱為白雲寨。到清光緒年間,因貿易繁盛,經濟繁榮。但經常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白雲寨便與外地阻隔。當地人們便修建一座石橋,昔日橋頭之名便源於此,並沿用至今。

南芬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南芬地名的由來 以前南芬不叫南芬,也不叫南墳,而稱之為蠍子溝,因這裡山勢形狀像蠍子而得名。康熙年間,有位姓豐的巡撫見此地風水極佳,便將其主墳遷來此地,因位於本溪湖之南,故稱為南墳。19世紀初,廟兒溝鐵礦開採後,由其是安奉鐵路(今沈丹鐵路)築成後,南墳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後本溪縣設制後,南墳隸屬本溪縣管轄,名稱便固定了下來。直到1942年,當地居民忌諱墳字,便取其諧音和芬芳小鎮之意,將南墳改名為南芬。

牛心台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牛心台的由來 牛心台位於本溪市之東北。在牛心台煤礦俱樂部後面有一牛心狀的小山,古時曾經在小山上築有烽火台,故稱牛心台。

北台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北台的由來 位於本溪市的西南部,多丘陵,谷地,太子河支流細河流經北台。北台地名的來歷可追述到明代。由於境內有座平地拔起的雙峰山,也就是今生活區東部的那座高山,該山底部平坦,臨近山峰,山勢驟然崛起,形成南北雙峰鬥勝之勢,景色頗為壯觀。後明代在北峰修建烽火台,故該山稱為台山。因烽火台是在北峰修建的,所以北台之名因此而產生。並延續至今。

溫泉寺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溫泉寺地名的由來 依山傍水的溫泉寺,是本溪著名的療養和旅遊勝地,舊有狗兒湯之名 據傳清努爾哈赤曾攜帶一隻獵犬到該地狩獵,該犬患有疥癩,百醫無效,一日偶卧泉中,便霍然痊癒,努爾哈赤大悅,故改名為狗兒湯。但這只是傳說,不可確信,狗兒湯之名卻是無疑的。 明末清初,該地歸屬與清河城管轄,故有清河溫泉之稱。該地明時泉旁有個「三官廟」,努爾哈赤建後金稱汗後,重新修建改稱「溫泉寺」。又名湯山寺。後經歷代整修,規模日大。乾隆二十一年毀於大火。但溫泉寺的地名卻沿用至今。

桓仁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桓仁最早名稱為「懷仁」,是清光緒三年,所置遼寧動部一縣,歸奉天府興寧廳管轄。後發現懷仁與山西北部大同地區的懷仁縣重名,經中華民國內務部於民國三年批准,將奉天府的懷仁改為桓仁 。理由是因山西省懷仁系元朝建制在先,故擬存,而將奉天府的懷仁改為桓仁 。因奉天府懷仁縣曾為唐朝渤海國的桓州境域,故取其「桓」字將懷仁改為桓仁。

鹼廠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鹼廠,位於本溪縣小市鎮東部,很早之前,該地是一個小村落,村內有一池塘,每遇天旱,塘水枯乾,塘底便凝固一層白色的土鹼,日久,人們便稱此地為鹼廠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度稱為鹼廠堡。

藍河峪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藍河峪歸本溪縣所轄,距本溪縣城三十多公里,原名南河峪 。明代,本溪東部設有若干城堡,後其中一堡遷移,改稱孤山新堡(今新城子村)。附近有一條河,稱孤山河。因該河流經堡南,又系太子河南部的源流,所以當地人稱此河為南河。又因此地多山口,故兩者合一稱為南河峪,久而久之,音轉為藍河峪,又稱灤河峪。

清河城

清河城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北部,距本溪縣城小市二十五公里,城外有清河環繞。明代,為抵禦外侵,修築了從開原鎮北關到鴨綠江邊九連城長達八百多公里的遼東邊牆。清河城為遼東邊牆的一堡,稱為清河堡,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其地險要。成為明代在清河堡遼東 的 邊境重鎮。遺址在線清河城村南。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佔清河城後,廢除明朝的堡制,因堡內有殘餘的城桓,故改成清河城。

一些本溪地名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本溪地名為何多上下 本溪地區帶有上下的地名很多,比如上牛心台和下牛心台,上卧龍和下卧龍,上石橋子和下石橋子。帶有上下的地名,常常是兩者相對,距離較近,舉目遙望,上下呼應。這類地名得名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情況。

一、上指西部,下指東部,桓仁縣的上地缸子和 下上地缸子,上垛道溝和下垛道溝就是 這種情況。

二、上下分指北和南 這種地名中所指方位和地圖相近。比如桓仁縣的上古城子和下古城子,上劉家和下劉家,本溪市的上牛心台和下牛心台。

三、確定地區形成的早晚關係 稱上的地區一般形成的早,而下的歷史晚。如上卧龍和下卧龍,上石橋子和下石橋子。因為有些地名叫來繁瑣,所以簡化為如今的上牛下牛,上石下石。

地名中的甸子和崴子。本溪地名中多甸子和崴子 ,桓仁縣叫甸子的很多,比如,五里甸子、八里甸子、二棚甸子、上甸子、下甸子,而本溪縣的南甸和北甸也是如此,只是省略了子字。甸,本指郊外,元代又常常稱縣以下的地方為甸。但本溪稱甸子的地方又不是這樣。清人楊賓旅居東北時寫下[柳邊紀略』解釋甸子為平地。或山下河畔的小平原。就本溪叫甸子地方的情況,應該是確切的解釋。 本溪叫崴子的地方也很多 如林家崴子(今彩屯鄭家屯往南,太子河畔轉彎處),謝家崴子(本溪水洞),宗家崴子(北台今大化肥項目原址) 高家崴子(高家歲) 東北地名多用崴子,其地大都依山傍水,所依之山凹回,所依之水曲折,概括來說,就是臨近山水彎曲的地方

丹東

丹東市原名「安東市」。「安東」一名源於唐總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設置的安東都護府。意有安撫東部或東部安寧之意。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首置安東縣(治所今沙河鎮)。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在安東縣的基礎上置安東市。一九六五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安東市改為丹東市,意為紅色的城市。

丹東市轄3個市轄區、1個自治縣,2個縣級市。
振興區 元寶區 振安區 鳳城市 東港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之名源於寬甸子,始於渤海時期(唐朝武則天)。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宜於耕種、狩獵而取其名。明時曾寫作「寬佃」,後改為「寬奠」(堡)。取穩固內地與邊疆聯繫,據膏腴,扼要害,邊防永定之意。

清光緒二年(1876年)設「寬甸」縣,名稱迄今未變。「甸」、「佃」、「奠」都是一字音轉,蒲石河是根據自然地理特徵而命名。亦有「寬為厚德之本,甸乃沃土之地」的解釋。清光緒二年(1876年)設寬甸縣,隸屬鳳凰廳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仍為寬甸縣,屬奉天省轄縣。
1945年「九·三」勝利後,建立寬甸縣人民政府,安東第四公署和第四軍分區設在寬甸。
1946年,寬甸縣一度被國民黨佔領。
1947年6月,恢復建立縣人民政府,屬安東省轄縣。
1949年屬遼東省轄縣。
1954年屬遼寧省管轄。今為丹東市轄縣。
1989年9月7日被國務院批准成立寬甸滿族自治縣

東港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東臨鴨綠江與朝鮮相望,南瀕黃海。清光緒二年(1876年)設安東縣,1965年因縣治附近有大東溝而改今名。據《安東縣誌》:大東溝「鴨綠江之一港。舊時東邊百貨咸集於此,蓋安東西南水路要衝也」。1993年改為東港市。鳳城市位於遼寧省東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鳳凰城巡檢司,1913年置鳳凰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鳳凰縣重名,改為鳳城縣。縣因鳳凰城堡得名,堡因築在鳳凰山上而得名。1985年改為鳳城滿族自治縣。1994年改為鳳城市。錦州

「錦州」一名是從遼代始稱的,意為「錦繡之州」。公元911-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錦州之名始於此時。

位於遼寧省西南部,地處遼西走廊,西鄰河北省。遼代置錦州,清置錦州府。「錦州」一名源於遼代,起源於小凌河,此河以其迴旋如錦而名錦川。錦川在錦州西,州以水名。據《飲定盛京通志》:「按錦川,即小凌河。此河從西北繞城西而南,復折而北,經城之東,又轉南流,迴旋如錦,故名。」1945年置錦州市。

凌海市

位於遼寧省西南,遼西走廊東部,南瀕渤海。清設錦縣,因小凌河而得名,因該河迴旋如錦,又名錦川而得名。1993年改為凌海市,因瀕渤海,故名。

北鎮市

北鎮,因醫巫閭山為北方鎮山而得名。據《周禮》記載,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中鎮冀州霍山,南鎮楊州金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合稱五座鎮山。據《廣寧縣鄉土志》記載,「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山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金代開始改為廣寧,沿用至清末。民國二年 (1913年)全國統一縣名,因與湖南廣寧縣重名而改稱北鎮縣。1995年3月撤消北鎮縣,設立北寧市(縣級)。2006年,更名為北鎮市。

黑山縣

位於遼寧省中部,饒陽河下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鎮安縣。1914年因與陝西縣鎮安縣同名,改稱黑山縣。縣因縣治東北隅的小黑山而得名。

義縣

位於遼寧省西郊,遼西走廊東北。遼置宜州,金改義州,1913年置義縣。義州乃唐代「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時僑遷之地名。

營口

營口在三國時稱遼口,兩晉時稱歷抹口,明朝時稱梁房口,清代稱沒溝營,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稱營口。

沒溝營演變為營口是"沒溝營口岸的簡化"(據《中國古今歷史地名大辭典》載:"盜船三隻闖入沒溝營口岸----"。咸豐五年春二月(1855年3月)"撥師船五隻駛赴牛庄沒溝營口外攻剿-----"。同年六月初十(7月23日)"復有盜艇三十二隻直入口內撲岸。經兵勇轟擊,斃匪多名,盜艇仍盤距營口-----"。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英船一艘進入沒溝營海口----"。同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3日)"法軍艦駛入沒溝營海口-----"。1866年以後,《清實錄》的記載則直寫營口之名。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撥津郡洋槍隊防護營口"。因"營口一無所持,洋槍隊馳赴營口後扼要駐紮-----"。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費蔭魁所帶洋槍隊五百駐營口"。同年十一月(12月)"設奉天、錦州、山海關兵備道----即於營口值班"。1867年1月3日,"增設營口海防同知廳",清政府首次直接以營口命名地方衙門。《清史稿》在營口條下記載: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張幕而居。蒙古人怎麼在營口"張幕而居"呢?查清《聖祖實錄》確實在康熙二十七年"撥張家口外巴爾虎蒙古暫駐牛庄一帶游牧",二年後分別安置在熊岳、奉天各地。正如《營口市志》大事記卷記載:"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因名營子。又因潮水溝在潮退時溝涸(無水),漲潮時溝沒於水,故稱沒溝營。"

大石橋市

大石橋市所在地,戰國時期為幽州屬地,秦屬遼東郡,漢屬元菟郡,唐屬安東都護府,民國初始建營口縣,1938年撤消營口縣,分屬海城、蓋縣兩縣所轄,1946年4月成立營口縣,1992年11月28日撤消營口縣設大石橋市(縣級市)。

蓋州市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西北,西瀕渤海遼東灣。漢設平郭縣,金置蓋州。清置蓋平縣,取蓋州、平郭首字得名。1965年改為蓋縣。1992年改為蓋州市。據《金史·地理志》:蓋州「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

阜新

阜新市名源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在此地設置的阜新縣。其含意有二說。

一說是「山阜日新」。

二說是「物阜民新」。當為此地物產豐富、人民逐年興吐之意。

一九四零年置市時,以此得名。

遼陽

據考古發現,太子河流域中游,分布著許多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遠在六七千年前,遼陽地區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繁衍。

遼陽古稱襄平。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故名曰遼陽。遼陽名稱始於漢代。據《漢書·地理志》載:「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遼陽入遼(指遼河)莽曰遼陽」(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經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小遼水即現在的渾河。

首山

首山一名千山之首.或因山下城鎮"守"山諧音故稱首山.還有一種說法是薛仁貴在此安營扎在因此得名.

鐵嶺

鐵嶺原為"鐵嶺衛"的簡稱,如同天津原為天津衛、瀋陽原為瀋陽衛一樣,原來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人推測此地或有鐵礦,因鐵而得名。也有一些民間傳說,例如說在鐵嶺城內鐘鼓樓那的一條路堅硬如鐵,別的路到春天時大多都翻漿,而唯有那條路從不翻漿,所以就把這兒叫做鐵嶺云云。鐵嶺縣名源於鐵嶺衛。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置鐵嶺衛於銀州 (今鐵嶺市)。清康熙三年 (1664年)廢鐵嶺衛置鐵嶺縣。

鐵嶺縣春秋戰國時為東胡族活動區。秦、漢時屬遼東郡。東漢時屬玄菟郡。三國魏時因之。東晉元興三年 (公元404年)被高句麗割據,直至隋末唐初。唐高宗總章元年 (公元668年)屬安東都護府延津州地。五代十國時為契丹所據。遼為銀州地,屬東京道。金屬咸平府。元復稱銀州,仍屬咸平府。明治鐵嶺衛,隸屬遼東都司。清康熙三年 (1664年)廢鐵嶺衛,置鐵嶺縣,屬奉天府。民國初沿稱鐵嶺縣,屬奉天省遼瀋道。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一1937年12月增設鐵嶺市。1945年「九·三」勝利後,建立鐵嶺縣民主聯合政府。1946年3國民党進駐,設鐵嶺縣政府。鐵嶺縣人民政府遷至今法庫縣蛇山溝。1948年12月28日我軍解放鐵嶺縣,縣人民政府遷回銀州鎮,屬遼西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6年屬遼寧省鐵嶺專區。1959年屬瀋陽市。1964年屬瀋陽專區。1968年劃歸鐵嶺地區行政公暑領導。現為鐵嶺市轄縣。

調兵山

調兵山市原名鐵法市。2002年建市20周年的鐵法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調兵山市。

調兵山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相傳北宋時期金國兀朮曾在此調兵遣將,調兵山因而得名。宋徽宗、宋欽宗曾被囚禁在調兵山市鎖龍溝村的一眼枯井裡「坐井觀天」,調兵山之名更是聞名遐邇。1956年,這裡發現了儲量極為豐富的煤田,1982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鐵法市(縣級市,隸屬鐵嶺地區行政公署代管),因該市由鐵嶺縣和法庫縣的部分鄉鎮組合形成而得名。

昌圖

昌圖縣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東岸。昌圖之名源於蒙語「常突額爾克」前二字之音。常突額爾克原系蒙古族之游牧區域。清嘉慶十一年 (一八零六年)取「常突額爾克」前二字命名為「昌圖

八面城

八面城地名之由來,據有關資料與《昌圖府志》記載,於清道光初年,修築城堡時挖得石碣殘碑段,呈八棱形,直徑38厘米,高44厘米,角棱清晰,無文字跡象,故此得名八面城。該城是北宋大遼年代韓州官府駐地,距今992年,到了金代該城是大都會之一,為柳河縣治。韓州府有過「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傳說,所以八面城又稱作古韓州。

開原

開原一名由來己久。元太宗七年(一二三年)曾在黑龍江境內設置開元萬戶府,後來治所移到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元成宗元貞二年(一二八六年)改開元萬戶府為開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開原路治所又移到咸平府(今遼寧開原老城),並改元為原,「開原」名稱由此而來

朝陽

朝陽一名始於清代,以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另據民國二年《朝陽縣誌》記載,取《詩經》大雅篇「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意,引「鳳鳴朝陽」之句乃取「朝陽」二字命名。

盤錦

在明朝的版圖上,盤錦市地域大部分為廣寧所轄。古驛道也大致沿邊牆方向由西北向東南斜穿而過,驛馬方—閭陽驛—盤蛇驛—高平驛—沙嶺驛等皆為當時重要驛站。盤錦名稱的由來,始於盤錦葦場的建立,當年曾擬三個名字(即:遼凌、遼大、盤錦)上報中央造紙局,一九五0年十月經批複圈定「盤錦」作為場名,是根據葦場西部有條盤錦河而定,從此以後盤錦的名字正式出現在地圖上。

雙檯子

明朝年間,朝廷在關外(山海關外)大築邊防。有一年,修築工匠們,在一個不到二十戶人家的村落的小溝邊上,夯土築成兩座檯子。這檯子既不象烽火台,又不象炮台,它是里程標記,還是備為作戰時用之工事,不得而知。

年月久了,兩座檯子經不起風吹雨淋,剝落侵蝕的很厲害。一天,兩座檯子竟不知怎麼倒塌了,其中一台露出一塊碑碣來,碑上刻有「檯子溝,檯子溝,檯子倒了出碼頭」的字句。檯子倒後,果真小溝逐年擴展,水深沿陡,可航行三桅大船.由於船隻來往多起來,這個無名的荒涼小村也興旺起來,行商店棧多了,糧站、榨油、釀酒作坊也相繼出現。

小村無名,大船航駛、停泊在何地得有個地名,船工們聽說這裡有過兩座檯子,於是就順口說叫「雙檯子」吧!從此「雙檯子」這名字就傳開了。

興隆台

傳說大明年間,朝廷認為這地方緊要,就修了大堡子城,還修了一溜子墩台。那時候,這檯子跟前沒有住戶人家,一遇到戰事,大堡子的駐兵才到這檯子頂上點狼煙向京城告急。

傳說早先前祖輩來這裡落腳的時候,這檯子就塌個大窟窿了。說是有條大長蟲無故害了一個放牛娃的性命,便爬到台頂子上避難去了。天神知道後,從天西北發來股黑雲,一陣霹靂閃電直衝檯子猛轟,硬是把長蟲精燒焦了,墩台也落得個碾砣子大的窟窿,打這以後,這裡便叫窟窿台了。由於這地方田荒土咸,莊戶人一年到頭汗沒少流,累沒少挨,日子過得總是虧空,老人們說是窟窿台的屯名不祥,才使得家家年年都有「窟窿」。這還不算,就連駐守大堡子的徐領兵,也因為窟窿台走了倒運,有一年金兵剛打過三岔河,離這還有百八十里呢,徐領兵就鞋底子抹油跑到廣寧去了,為啥跑?還不是窟窿台的窟窿正沖東南,交仗了也得出窟窿。往後,這檯子不點狼煙了,沒用了的窟窿也沒人堵。

在檯子跟前住的人家為圖吉利,就把窟窿台改叫興隆台了,如今還能看見檯子底的不少青磚碎瓦。

葫蘆島

最初為海島名稱,始見於《全遼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遼志》卷一山川,寧遠衛條目下,列有葫蘆島、覺華島、桃花島。對葫蘆島則註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兩行小字。其後,天啟三年(1623年)中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奏報關東情形疏》和中國革命先軀孫中山《建國大綱》以及其他許多文獻,都提到葫蘆島的名字,有的稱「葫蘆套」或稱「斷岡」、「折岡」。清朝末葉,經過英國工程師秀思勘測,並由清廷、中華民國、偽滿洲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階段幾次建築海港,以及其後海港在軍事、交通、貿易諸方面發揮出的顯著作用,葫蘆島已蜚聲海內外。

興城

興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文化和中央政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據仙靈寺、茲毛山、狐仙洞等古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加以考證,遠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了。殷商時代,興城屬孤竹國地。西周為燕北部山戎徒河地。戰國屬遼西郡地。秦統一六國後,興城隸屬幽州遼西郡的柳城、徒河、海陽三縣分轄,後為遼東屬國所轄。東漢末年,境地被烏桓所據。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大破烏桓和柳城(今朝陽市南),境地被收復。三國時期,隸屬魏昌黎郡賓徒縣。西晉時嚴州昌黎郡徒河縣地。東晉十六國時,屬燕平州(治所今朝陽市)昌黎郡(治所義縣)。南北朝時,屬北魏營州柳城縣;後屬瑞州柳城、來遠兩縣分轄;唐末,陷於契州。遼代於今興城河中、下游流域置嚴州(治所今曹庄鎮大海口),遼聖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設興城縣(治所桃花島郡今釣魚台街道海口),這是興城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金時,屬北京路(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城)。元時興城廢縣,地屬錦州和瑞州分轄。明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寧遠衛。清代撤衛建州。1913年(民國二年),寧遠州改為寧遠縣。1914年1月,因與山西、湖南、甘肅、新疆等省之寧遠縣重名,乃沿用遼時之名改稱興城縣。初隸屬奉天省,後隸屬錦州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興城縣,隸屬遼西省,後改屬遼寧省。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城縣設興城市(縣級),由省直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