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遺憾!因為這個朝代,中國古代失去了最後一次稱霸世界的機會

太遺憾!因為這個朝代,中國古代失去了最後一次稱霸世界的機會

原標題:太遺憾!因為這個朝代,中國古代失去了最後一次稱霸世界的機會


從1405至1433年間,鄭和七次率艦隊出洋,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而一直到500年後,即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的艦隊才差堪比擬。鄭和的艦隊擁有300艘船隻,2.8萬名兵士,最大的一艘軍艦長達400米。而哥倫佈於1492年發現新大陸時,只有3艘船隻和90名船員,最大的船也只不過85米長。除此之外,鄭和艦隊的航海設備又很先進,如船舵和防浪船舷等都是當時的前沿設計,而這些先進航海設備要350年後才傳入西方。這表示東方在古代一度遠遠超越西方。」


「事實上,除了羅馬帝國時期,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富裕和文明的泱泱大國,有人口密集的國際大都市,幾千年來歐洲任何地方都難匹敵。比方說,十二世紀的杭州就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而根據歷史資料,早在公元七世紀廣州就有二十萬外國居民:阿拉伯人波斯人馬來人印度人非洲人和土耳其人。相較之下,十三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應數巴黎,人口也只不過10萬多一點。鄭和的艦隊比哥倫布還早半個世紀抵達東非,並從阿拉伯商人處聽聞歐洲。其實中國的船艦可輕易駛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接與歐洲通商。」


是啊,明朝時期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之一。有資料顯示,在鄭和所處的時代,中國和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了全世界的一半。即使到了1820年的清朝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佔全球經濟的29%,印度則佔16%。


可見,明朝無疑是最具稱霸世界的政治勢力和良好環境。一是國家強大,經濟富有;二是人口眾多,人才濟濟;三是科技領先,技術發達。按說,此時此刻,正是大力展現勢力、擴大影響、乘勢而上、奪取巔峰的有利機遇,為何會反而滑向平庸直至落後呢?很值得深思反思。


其一,政府缺乏野心。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度統帥全局,凡事講求社會等級分明。許多時候,統治者重文輕武、重政輕商。在明朝時期,士農工商四種職業中,商人位居末席。加上多年來,孔孟之道深入人心。譬如,孔子的「父母在不遠遊」、「唯小人重利」等觀念潛移默化起作用。相對地,歐洲則是貪魘不足。十五世紀葡萄牙為首,引進發現新機會時代,渴望將本求利,船隊乘風破浪到非洲東岸,繞過好望角到亞洲,主因他們想搜購珍貴商品香料。麥哲倫的水手們曾以成本1萬倍的價錢,出售了26噸的整船丁香。


其二,自滿文化使然。


在明朝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徵是,凡事反求諸己死守舊的理念與方式、尊重權威懷疑新觀念。中國人常常稱自己的國家是「中央之國」,就是以為外國蠻人都不足取。只要是皇帝老兒在京城一聲號令,舉國上下包括各附屬國都能俯首稱臣,都能朝拜進貢,就不禁洋洋得意起來,哪裡還要什麼進取心?即便是今天,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仍大有人在,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三,屯邊政策誤導。


一般說,中外學者大都根據世界民族分為「海洋型」和「大陸型」,而將中國列為「大陸型」民族。中國曆朝的統治者從來都認為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是大陸,因而不曾間斷過囤邊;同時,中國曆朝統治者又認為對這個國家的威脅也來自大陸,因而修起了綿延起伏的城牆。


換句話說,古代中國人在大腦深處,從來就沒有「海疆」意識。性能優良的大船幾乎沒有出過「稗海」——戰國時的陰陽家將內海稱為「稗海」,而將廣闊的大洋稱為「大瀛海」。鄭和下西洋當屬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駛向世界的遠航。只是這種遠航,既沒有地理髮現的願望,也沒有海外征服的任務,更沒有為中國商品打開市場的打算。龐大的船隊雖然滿載著「中華物產」,但無不是中國皇帝對沿途各國的賜品,其遠航的最大目的是展示中國皇帝的威儀,以使四方「蠻夷」領略、臣服中國皇帝的強大與慷慨——「振綱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這樣一種只有邊防、沒有海防的理念,也使得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作用大打折扣。


可以說,鄭和七次下西洋,驚濤駭浪,死傷無數,花費巨大,每一次歸來最直接的結果是給皇帝帶來滿船「無名寶物」——從大象到觀音竹。這些「異邦貢物」的最直接的作用,僅是讓皇帝觀賞之後更加認定自己的國度是「天下」的中心。由此,明臣自然會對鄭和遠航的實際意義產生懷疑:「三寶太監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回,於國家何益?」


其四,官場內鬥嚴重。


明朝時期無疑是官場內鬥極為激烈的年代。不僅皇帝要為捍衛皇權地位而斗,文官與武官為了權力斗,就連儒家傳統官吏與宦官奸臣為了利益也斗。許多時候,好事壞事在不同集團不同階層的不同人看法與評價是不同的,導致思想混亂、道德失衡。一方面,鄭和七下西洋舉世矚目,影響深遠,另一方面卻國內知者甚少,支持呼聲難見。


有外國學者認為,正當鄭和的浩浩蕩蕩駛過印度洋,明朝正出現了一場儒家官吏與宦官之間的殊死鬥爭。看來這場鬥爭是官吏佔了上風,從而把中國引向災難性的道路。明成祖永樂帝於1424年駕崩,朝廷政爭連年,結果是官吏在政爭中取得勝利。朝廷停止建造船艦,並限制私人造船業。為了防止回到舊政策,他們盡量銷毀鄭和的航海紀錄,並在新帝的支持下,逐步解散海軍。在1500年時,朝廷禁止民間建船,凡建造雙桅船隻者一律被處死,而到1525年,更明令拆毀所有遠洋船隻,歷史上最龐大的艦隊在一場不明就的政爭中斷送了。這次重大的歷史走向,把中國引向貧窮失敗和衰弱的道路。


筆者對此不敢完全苟同。因為中國從此與呼風喚雨的世界影響力擦肩而過,可能不只是單一的宮廷權力鬥爭所致。不過,鄭和確實製造了歷史,卻沒有改變歷史,因為他的遠征所造成的影響,完全取決於明朝是否有推行海洋發展的意願,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我們今天看到,當1487年葡萄牙水手迪亞士航行至非洲最南端,並將其命名為好望角的時候;當1492年西班牙水手哥倫布在尋找新大陸的航行中發現美洲的時候;當1498年葡萄牙水手達伽馬開闢了歐洲通往印度的航線的時候,明成祖朱棣之後的中國皇帝卻宣布:下西洋為一大「弊政」。為了消除其影響,開始實施「海禁」。朝廷強迫民間海船「悉改為平頭船」,之後更是「片帆寸板不許下海」,往來於海上的一切貿易均被停止,以致「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維朽蠹於斷港荒岸之間,沿海居民,蕭岑索寂,窮困不聊之狀,皆因海禁」。此後,明、清兩朝中國不曾有過任何出海之舉。這最終使早已掌握了製造和駕馭舟楫技術的中國失去了躋身於15~16世紀之交世界地理大發現並隨之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不禁很是惋惜。



過去,我們在歷史書中看到,以美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列強使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海上大門時,那種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嘴臉,不知是否會為明朝失去了一個絕佳的崛起良機而感嘆不已。因為這個朝代,中國古代失去了最後一次稱霸世界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家史話 的精彩文章:

明朝一假特務嚇怕了地方各級官員,以至於後來連真特務也不敢認了

TAG:漢家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