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找準定位高職院校也能做好科研 補齊「科研短板」

找準定位高職院校也能做好科研 補齊「科研短板」

找準定位高職院校也能做好科研 補齊「科研短板」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找準定位高職院校也能做好科研 補齊「科研短板」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江蘇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常州機電學院)產教園,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面而來。循味望去,只見一台機器人伸展著橫臂,正在一隻直徑約2米的不鏽鋼甑桶上,邊擺動、邊撒醅料。

該校科研處處長張波告訴記者,這台價值120萬元的釀酒智能裝甑機器人,不僅可取代3—5名技術工人的勞動,還可精準測試出酒率和出酒品質。不久,將交付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

說起高職院校如何開展產教深度融合,常州機電學院校長沈琳認為,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不是沒有科研,只是側重點不同。高職院校搞科研,一定要找準定位,創新思路,建好科研平台,建強科研團隊,發揮專業優勢,更接地氣、實實在在為地方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服務。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這所學校正是由於在產教深度融合上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不但通過科研活動提升了服務地方經濟能力,更是呈現出科研反哺教學的喜人新景象。學校獲評省重點專業群4個、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骨幹專業5個,獲得2017年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和二等獎各2項。學校連續兩年入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

共建科研平台,破解「產教融合難」

王雲良是常州機電學院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教授。2015年,他帶著物聯網技術應用科研團隊與常州市武進五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發數字化全成形經編裝備及智能生產管理系統,改變了針織產品的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紡織企業上下游生產環節的完整供應鏈無縫對接。其中,高效織造智能化經編生產線,榮獲全國工商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吉林華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方圓,得知常州已有「智能工廠」的成功先例後,於2016年12月主動上門找到王教授,雙方達成開展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合作。

「這是吉林華邦為擴大高強共擠木塑材料產能,由歐洲向北美更大市場進軍的大項目,計劃總投資2.6億元。我們已聯合申報2017年技術改造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獲批3200萬元國家撥款。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完成後,企業生產綜合效率將提高30%,年增銷售收入預計4.9億元。」王雲良說。

一家地方高職院校,憑什麼能夠承接這些「頂天立地」的大項目?「這得益於我們學校探索出『四方三層、內園外站、共建共贏』的產教深度融合辦學模式。特別是依託多方共建科研平台,教師不僅可以結合項目做研究,而且遇到難題可以跨界交流探討,能力水平明顯提升。」沈琳說。

沈琳介紹,「四方三層」,是指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個方面,校企合作理事會、專門委員會與區域合作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三個層面,目前理事會已有205家成員單位;「內園外站」則是政行企校四方在校內共建的江南裝備製造技術產教園以及在常州、無錫、蘇州、南京、揚州、南通、武進、崑山建立的8個校企合作工作站。

如今,在常州機電學院,通過政行企校共建的科研平台,已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物聯網與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20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9個、市級10個,形成了「多方位、立體化」的科研和技術服務體系。

混編共建團隊,補齊「科研短板」

常州中進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端輕質輪椅,出口日本、歐洲等國家及地區。但是,由於輪椅骨架採用的是航空鋁管材,人工焊接技術難度大、生產效率低、質量不穩定。

2014年,公司欲上焊接自動化生產線,以機器人代替人工焊接,但找了國內好多廠家都做不了。常州機電學院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科研團隊了解到常州中進面臨的難題後,立即與企業對接,聯合開展電動輪椅及機器人自動焊接同步控制技術研究,並申獲了江蘇省科技廳產學研聯合創新項目。康復輪椅鋁構件機器人3D協焊自動生產線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團隊主任周斌,帶領團隊針對鋁管材質特殊、焊接溫度難以掌控,單台機器人不是焊穿就是焊不牢等,進行設計研究、工藝試驗、編程改進等攻關,很快解決了機器人焊接生產技術難題,還研製成功了鋁構件多機器人協焊自動生產線。

「我們科研團隊還與常州中進合作開發了輪椅水平狀態動態平衡技術,成功研製出一款智能輪椅,既為康復輪椅向高端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也使該公司成為中國高端康復器材生產的領跑企業。」張波說。

蔣慶斌教授領頭的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科技創新團隊,近五年主持和參與了國家及省部級縱向科研課題10多項,完成了雙臂工業機器人、遠程控制消防車、自動化設備、智能化改造等橫向科研課題10多項,發表了《大中型工業機器人手腕的設計》等論文50多篇,申請了一種AGV物流運載機器人等專利82件,授權發明專利25件。前不久,獲評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類似這樣「硬氣」的科研團隊,在常州機電學院現已有7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科研團隊都是校企合作混編共建的,團隊成員中既有學校不同專業的骨幹教師,也有企業、研究所的科技精英,以及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對於高職學院來說,過去都是重教學、輕科研,致使人才培養往往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求。事實上,高職學院由於基礎投入不足、缺乏高層次人才等,科研也一直是「短板」,在很大程度上也嚴重製約了學校專業學科水平的提升和轉型發展。而常州機電學院著力通過開放合作,在教學、科研方面採取混編共建團隊,有效補齊了科研「短板」,既培養出一支雙師型高素質人才隊伍,更推進了產教深度融合。

依託科研平台和科研團隊支撐,2011年以來,該校承擔市級以上縱向項目430多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7件;完成橫向項目670多項,到賬科研服務經費9300餘萬元,獲得省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7項。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台回復【PPT禮包】【Excel禮包】即可領取相應80PPT模板和24套Excel圖表模板!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蘭州大學誠聘英才:30-100萬年薪,100-300萬配套經費
数学家破解流行病潜伏期模式的数学机制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