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在單身的黃金年代,我們如何面對愛情

在單身的黃金年代,我們如何面對愛情




作者 | 梁永安


公號丨

一席(ID:yixiclub)



雖然在當今社會,獨居已經成為了生活方式,但是愛情會使得男女雙方相互完善,這對社會進步來講是富有創造力和推動力的。






大家好。我來自上海,是復旦大學的老師,我平時主要教小說和電影。今天來到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話題:

在單身的黃金年代我們如何面對愛情。





為什麼現在是一個單身的黃金時代?一方面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




幾年前,美國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寫了本書,叫《單身社會》。




這本書裡面描述的美國社會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獨居的成年人佔了50%多,超過了傳統的那種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核心家庭,一共3000多萬。




我們中國2015年也做了一個調研,數據上顯示,

中國有50

00多萬成年獨

居者,而且在不斷地增加。

為什麼會增加呢?




因為我們現在出現了一個時代的條件,以前覺得獨居是一個很孤獨、非常悲切的事情,大家都很憐憫。但是現在情況變了——



一是經濟發展使我們個體在維持自己的獨立生存方面有了基礎。二是社會保障、福利制度、保險等各個方面使一個人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更重要的是全球化的過程。一個人可以非常自由非常豐富地生活,所以說

獨身或者獨居變成

了一種可行的生活方

式。




這是一個時代的背景,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單身的黃金時代。







但另外一方面,它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又有特別的一個意義。




因為我們在前面三十五年的獨身子女時代,有非常大的精神變遷、文化變遷。這個變遷首先一點是沒有兄弟姐妹。




沒有兄弟姐妹,我們傳統文化賴以

生存、賴以發展

的那個倫理基礎就沒有了。




比如說融四歲能讓梨,把好吃的讓給哥哥姐姐,這個謙讓的文化在我們現代來說已經非常稀薄了。但是反過來說,一個事物都有兩面。




對中國來說,這樣的一種對自我的意識、對自我的追求,放在幾千年的這麼一個歷史背景之下,其實它又有另外一方面的意義。




我們以前特彆強調集體,強調國家,強調家族。

但有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一棵非常非常生機盎然的樹,就沒有一個特別豐茂的大森林。




所以我們個體的發育幾千年以來沒有解決。魯迅的小說裡面寫了大量的這樣的問題。





電影《傷逝》劇照




未來三十年,我一直以為隨著中產化、城市化的發展,我們人的生存、人的處境都會空前地複雜。




三十年的發展,會使得作為一個社會人,成長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人。




儘管是這麼一個大歷史趨勢,但是我在這裡絕對不是鼓吹大家趕快獨身,而是說在這麼一個時代裡面,我們還是要追求愛情,還是要堅守這個價值。




為什麼呢?克里南伯格在這書裡面說,獨居的人、獨身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他們永遠和孤獨相伴。




為了打破這種孤獨,去旅行、去看電影、去咖啡館、去談藝術。很大一個心理的原因是孤獨。




但是即使那樣到全世界跑,你也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男性或女性,都有著自己的局限,比如,性別局限、心理局限、精神局限。




兩個人一起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互相之間有一個巨大的互補性,然後有一個巨大的重新的創造。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在這個時代還是要追求愛情,相信愛情的原因。




但是這不是一個相信就能解決的,因為這裡邊會碰到一些非常非常麻煩的問題。1997年、1998年,我在韓國教學,韓國學生跟我談過一個體會。




他們在以前的時候,年輕人都不喜歡日本的音樂和電影,覺得裡面歪歪咧咧的,輕飄飄的、病怏怏的。





大島渚《青春殘酷物語》




但是到了九七九八年,都喜歡了。因為在這十年裡面,城市的發展、汽車社會的到來、生存的變化,使人一下子體會到那裡面的孤獨、感傷和漂流。




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必須要從文學裡面,或者從電影裡面去體會一些東西。




現實生活里,我們總是會避繁就簡、避難就易、舍遠就近,所以人的無限可能性是沒打開的。




我們一輩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上限,也不知道自己的下限,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可能實現的東西。




有些人一開始上了個好學校,找了個好工作,就把自己限定住了。




小說有什麼特點呢?就是它把你往前跨一步、跨兩步會遇到的,把這些可能都打開了,然後展示人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就是我們說文學藝術的意義。我今天也想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一看我們未來愛情會面臨的六大難關,或者說六座大山。




1、我們敢不敢和A女比翼齊飛?




社會學裡面把男性分成ABCD,女性分成ABCD。




但是我們今天的戀愛模式和婚姻模式,都是男A去找女B,男B去找女C,男C去找女D。這造成什麼後果?




女A,也就是今天大量的「

三高」女,收入高、

專業

水平高、什麼都高,但是嫁不出去。




還剩下那個男D。男D和女A是見不著的,見了也沒用。




我覺得這可能有一種男性在傳統社會裡面對女性的控制意識和支配意識。




到了

現代社會,女性成長了,工業革命之後出現了第一批自由女性

,她們出門去當了秘書,當了小學教員、家庭教師,這是最早出現的一批社會性的女性。




原來是沒有這個空間的,都是從這個家到那個家,毫無選擇。




發育到今天,我們出現了幾百萬上千萬這麼這麼多優秀的女性,但是她們就懸擱在那裡了。




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男性的一個集體無意識,也可以說是「集體智慧」,讓她們自娛自樂,讓她們自生自滅,也不要遺傳。




歷史上,一個優秀的男人愛一個優秀的女人,對於文化的創造是特別特別豐富和強勁的。

比如說英國著名作家伍爾芙和丈夫倫納德。





伍爾芙與倫納德




伍爾芙精神有點問題,有時候會發作,平時都很好。




倫納德特別欽佩她的文學才華,特別能理解她所寫的英國社會情感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裡面的種種內在的問題或者是趨勢。所以倫納德充分地認識她的價值。




我覺得好的戀愛首先是要明白自己愛著的人有哪些價值。換句話說,就是弄明白自己愛上對方的原因。




一個學生如果談戀愛,我肯定會問他,你愛的那個人最重要的、最根本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在哪裡,你知道嗎?




你要說得出來他有什麼特性,也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第二點,

要清楚對方實現自己價值,最大的難關在哪裡。




你知道他的難關,就不會大事小事分不清,在那整天亂七八糟地折騰,彼此就會很珍惜。這不是一個單向的問題,彼此都要知道。




倫納德就特別知道伍爾芙的價值。




他為了讓伍爾芙寫作的時候充滿了自信感,乾脆辦了個小印刷室,把她所寫的東西都印成書,比出版社還快。




有時候伍爾芙精神不穩定,要離開、要跑到倫敦去,他不辭辛苦地去陪伴她、去追尋她。




所以你看伍爾芙寫出來那麼好的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沒有倫納德怎麼寫得出來?這是特別特別感人的一對夫妻。




再比如法國著名的女勇士大衛·妮爾。她從小就嚮往遠方,結果最感興趣的是中國西藏。她要去西藏看一看,去做研究。




經歷了六年,好不容易才混進西藏。後來在西藏做了三十多年的研究。





大衛·妮爾 




大衛·妮爾的丈夫在巴黎,妻子在外面幾十年,默默無聞地支持她,特別不容易。




大衛·妮爾的藏學研究在全世界特別有影響力,背後有一個默默付出的丈夫。




我們今天的中國男人,其實很少敢去愛一個特別優秀的女人。




未來女性要發展,如果要在這個模式下,會普遍地被壓制,陷入一種非常孤獨的狀態。這是第一個方面。




2、我們能不能克服愛情中的肌無力?




肌無力是一種病,渾身的肌肉萎縮,越來越沒力量。

我們現在的小說裡面寫了大量的愛情的肌無力。




你看川端康成的《雪國》是這樣,杜拉斯寫的《琴聲如訴》也是這樣。





瑪格麗特·杜拉斯




一個工人,他愛上了一個富人的夫人。他一直在追蹤她,夫人也知道,兩個人有時候跑到咖啡館裡見面。




兩個人看起來很靠近很靠近,我們知道人和人的靠近很多方面是自己意識不到的。但是到最後別人也有點議論了,兩個人也感覺到一點壓力了。




最後一次,他們握手的時候互相說「再見再見」,每次他們都說再見,但都知道下次還會見。




但是這一次握手,小說里寫互相握著就像握著一個死屍的手,就知道再也不見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里,這種隨著風一下子飄掉的東西太多了。




為什麼沒有力量呢?因為

現在社會是個流動社會,是個碎片化的社會,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絕對沒有看到他的完整。


 


以前在一個村裡面,或者最多隔兩個村,你能看到他從小在河裡游泳,能看到他爬樹,能看到他的形形色色。所以你看到的人,是一個從根上看起來的人。


 


而我們現代社會是碎片化的。突然跑到你面前來一個人,你覺得不錯,但這個不錯裡面,從你的下意識裡面,你也沒有底。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愛情都是預先就有一個分別的機制。




我們在相愛的時候都是打折的,都在內心深處保留了一塊不信任。

所以在這種愛情裡面,在我們現代社會裡面,特別需要一種猛烈的迸發、百分百的投入。


 


為什麼百分百?在這種碎片式的相遇裡面,在這種萍聚裡面,你只有百分百才能把自己呈現出來,才能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整體生命。




如果你以計計算算、得得失失的狀態去談戀愛,那麼這個愛情沒法進行到底,很容易分離。




這裡邊有個最大的難關在哪裡?就是我們在價值觀念上、生命理念上,缺乏一個轉換。

愛上一個人意味著我們得從得失的心理、得失的慣性轉換到真假。


 


我們從小就習慣於計算和得失,在幼兒園裡老師表揚你好你就表現得更好,都是這樣一種激勵。




但是一旦進入真假就不同了。哪怕人人說我不好我也要堅持,因為這是我的真。我只有一次生命,我不可能放棄我的生命,這個真是我的生命。




愛情是個真假範疇,不是一個得失範疇,不是靠打分來計算的。




3、你還願意在愛情中不給自己留餘地並且相信一見鍾情嗎?




《洛麗塔》為什麼值得喜歡?有的人看著覺得很邪門,哎呀,那麼大的男人跟那麼小的女孩如何如何。




《洛麗塔》裡面,中年的亨伯特第

眼看到洛麗塔,她俯在草地上笑著看一本畫報。




亨伯特彷彿一瞬間回到了少年初戀的時候,看見了失去的「小仙女」。




而亨伯特後來的日子全部被這一刻定格了,他特想把洛麗塔也定格在這樣的單純中。







《洛麗塔》最感動人的部分,正是他的這種「一見付終生」的純度。




流行文化中把《洛麗塔》看成一場「一樹梨花壓海棠」悲劇。實際上這和肉慾、艷情毫無關係。




亨伯特的愛,是超越一切的精神投入,儘管這超出了洛麗塔的理解,也是逆社會主流的一廂情願,但這樣的精神才是愛情必須的核心要素。




不過結局有點悲慘。有時候有些書就是這樣,你不要把它看完了。這一段最美好你把它留下,那個結局不太好你就別管它了。




4、你會不會殺死回家的浪子?




我一直說一個人35歲以前要把你該犯的錯都犯掉。




生命科學研究中,原來一直以為大腦前額葉跟著身體的其他部分在十八九歲都一起長好了。




後來前幾年新的生命科學研究才發現,大腦前額葉是發育最晚的,一直到30歲、31歲才發育成功。




大腦前額葉是大腦專門負責綜合、判斷、決斷的部分。




所以這樣一想也很危險,我們上大學、談戀愛、找工作,都是在大腦沒發育好的情況下去做的。所以你說錯亂或者什麼,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關鍵是沉澱。

一個人到30歲、31歲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沒有什麼選的,前面什麼試錯也沒有進行過。




他只有這麼一個簡單的一維,前額葉長好了也沒用——沒得選,前面沒有那麼多體會。




所以我們說

一個回頭的人是一個選擇過了的、復生了的、新的人。




日本的小泉八雲寫過一個《怪談》。




小泉八雲是個愛爾蘭人,先是到美國做記者,後來又去日本做記者,後來跟一個姓小泉的女人結婚了,所以他叫小泉八雲。




小泉八雲的妻子常和他講日本的民間故事。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講草根階級的男人,想改變自己的地位,就拋棄了妻子去一個貴族的家裡當了僕人。




他想到那個地方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跟更高階層的人結婚,這樣的話能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結果去了以後,真的跟那個貴族的女兒結了婚,變成一個貴族的女婿。


 


但是結婚以後才發現,

人生最溫暖的東西不是什麼地位、金錢,最溫暖的東西是人和人之間的感情。




那個妻子對待他就像對待一匹騾子,讓他整天幹活、挑水、扇扇子。




所以這個男人三年以後決定回家。回去以後看到妻子在那裡紡線,妻子看到他回來很驚喜,給他做飯什麼的。




但是第二天早上起來,這個男人一睜眼,發現自己在一個大廢墟裡面,妻子也沒有了。

他特別地驚恐,就出去問鄰居。鄰居說你走了以後不久你的妻子就去世了。




他這才知道,這是妻子的鬼魂知道他回來了,還給他回來做了頓飯,給他最後的溫暖。




但是小泉八雲聽到這個故事,他覺得這跟我們現代的女性不一樣,那是傳統的女性。他後來寫小說的時候就變成另外一個情況了:


 


這個男人回來了,妻子給他做飯、給他溫暖。第二天早上一起來,發現在廢墟里,男人嚇一跳。




轉頭一看,誒,妻子還在旁邊,一頭黑髮。他下意識地去摸,冰涼冰涼。把這個黑髮一抓,下面是個大骷髏。


 


他嚇壞了,立馬跳起來。跳到哪裡黑髮就追到哪裡。他看一眼,渾身就萎縮一遍。




他跑到一個柱子那裡抱著,站不住了一抬頭,黑髮就在頭上飄。最後他爬到院子的枯井裡一看,自己已經變成一個骷髏了。死了。


 


就現代社會而言,男女是平等的。

你對我怎麼樣,我也對你怎麼樣。




傳統裡面女性是一個男性的救贖之地:我出去浪一次,回來還能獲得你的原諒,然後我就變成特別好的一個人。


 


就像余華寫《活著》,福貴那麼亂七八糟、吃喝嫖賭,家珍最後還是很溫暖地回家來接納他,最後福貴變成這麼好的人。




所以有時候你讀這個小說覺得特別嘆息,這麼好的一個男人,原來不太好,現在經過一番闖蕩回來這麼好了。變好了,但把他殺死了。





電影《活著》劇照


 


我們將來的社會裡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多的。




我們現在接不接受回頭的人?會不會接受一種不是很完整的美?

完整,不等於不完美。

我們以後如果不能接受的話,就會有大量的破碎。




5、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墮落是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墮落中有沒有愛情?

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的人格、心理隨時保持一個平衡,因為社會對人有強大的衝擊。




這在現代社會的體驗裡面,有時候往往就是在一個墮落的過程裡面,我們突然對人產生了憐憫,產生了這種共在感。







像太宰治寫的《維榮的妻子》。維榮,法國那麼著名的一個抒情詩人,他後來被人誣陷,丟在一個城堡的地牢里。




那個地牢非常可怕,先是把人放進去五六米深,有時候丟點食物。丟進去,還不是發食物,誰有力氣大誰就搶得多,暗無天日。




他差點死在裡邊,後來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出面說情,才把他救出來,要不然他肯定死在裡面。


 


他寫的詩就非常地有種感傷性:去年白雪,而今安在?那種對人生的珍惜感。但是,

我們有時候墮落是為了珍惜,不墮落就珍惜不了。


 


所以太宰治這本書就寫得特別好。




一個男人,原來年輕的時候那麼浪漫那麼喜歡維榮的詩,人家就把他叫作維榮。結果有一天突然跑回家,慌慌張張的。




他跟妻子說有人來找我,你說我不在家,然後趕快跑到裡面躲起來。





電影《維榮的妻子》劇照




一會兒一個酒吧老闆來了,說你的丈夫太不像話了。




半年以前來我這裡喝酒,拿出一張一萬日元的票子,我說要找他錢,他說不用找,以後再來扣賬就行。




沒想到半年以來天天來,都吃了好多喝了好多了,結果不付錢。今天跟他催一點賬他就生氣,就把我收銀台里的錢一把搶過去跑了。


 


哎呀,他的妻子一聽,我的丈夫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年輕的時候內心那麼優美。




後來她跟老闆說,我到你店裡打工,我來還這個賬。她去了以後,酒吧間里看到的人五花八門、三教九流、亂七八糟。




她發現在這個社會裡面,她的丈夫已經是一個最好最好的人了,就發自內心地覺得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裡面非常地悲哀,也理解了丈夫。


 


這是超越道德的。所以在某些場域裡面,我們要道德休假。道德休假才能保持我們的愛,深化我們的愛情。




未來的社會裡面,面對新的、這麼大的文明轉型的,很多人在內心深處沒有準備。


 


中國人在一百多年以來最基本的特徵叫什麼呢,就叫沒有準備。誰料到國共?誰料到建國?誰又料到「文革」?


 


「文革」中我去插隊,大家都不讀書。沒用。有一個四川大學的教授的女兒在我們那兒插隊勞動,她喜歡看書。




個個都嘲笑她,很孤獨。沒想到恢復高考,哐當一下子人篩選出來了,然後高考之後上大學。


 


誰想到後面市場經濟?誰又想到全球化呢?所以總是沒有準備。

我們今天所有發展的趨勢都是外來的,都是外部刺激出來的。




我們自

己的主邏輯主調一直沒有實現,這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要容忍人,理解人,把墮落也能放進去。




在這麼一個理解裡面,

愛情會拯救人。

這也是我們面對未來的一個特點。




6、能不能生活到別處?


 


我以前看蘇聯作家,現在應該叫吉爾吉斯作家艾特瑪托夫寫的《查密莉雅》。




我們知道菲茨傑拉德寫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發表以後被稱為是人類最後一部浪漫主義小說,評價非常高。




結果

1956年《查密莉雅》發表,全世界評論家又歡呼了: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最後一部浪漫主義愛情小說。


 





裡面寫一個年輕的農村姑娘查密莉雅,長得非常健美。她很快要出嫁了,嫁到一個非常殷實的人家。




結果這個時候村子裡來了一個傷兵,叫丹尼亞爾,二戰以後有些傷兵被安置到各地。查密莉雅發現這個傷兵是跟大家完全不同的一個人。




他會在傍晚坐在山坡上唱一些歌,又憂傷又遙遠,完全不是我們日常生活油鹽醬醋的一個範疇。


 


後來集體農莊派她和丹尼亞爾一起去送糧。到了糧站以後,別人往他肩上放一袋糧食,他把它扛進去,要過一個五米長的跳板。




結果糧站的人惡作劇,看丹尼亞爾是一個傷兵,故意地嘲笑他,給他放了兩袋。


 


這個丹尼亞爾一看,一下子臉上的汗嘩就下來了。查密莉雅一下子心就提起來了。結果他一聲不吭。他是個傷兵,但是他心裡特別驕傲。




他就咬著牙齒,一步一步地往那個跳板走。一點點地,最後終於送進去。







所以就在那一刻,

查密莉雅看到了一個東西:尊嚴,精神的高貴。

後來查密莉雅跟他私奔了,他們離開了這個地方。因為有這個力量,他們就確信從零開始能創造一個生活。


 


我們的愛情的要點就是這裡。愛情不是個銀行,你看他有才華,有財富,有什麼什麼,那個東西是飄忽不定的,終究會用完。




愛情最根本的是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我們有時候形容愛情就是一個竹筐。兩個人一起去一個小鎮,看到一個編竹筐的,都會喜歡,這麼古老的一個手藝,鄉村社會遺傳過來的。




如果這個說很好很好、我要看,另外一個說這一點意思沒有、趕快走,這就不行了。




查密莉雅和丹尼亞爾兩個人去哪裡不知道,但是世界就在自己的愛情裡面。




所以我們今天特別需要這麼一種狀態。未來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模仿的時代過去了。




愛情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推動力,從零開始,從無到有,我們整個社會就會煥發出無限的青春的力量。


 


我在日本的時候,最喜歡看二手書店。那個二手書店的老闆,他喜歡文學才開這個文學二手書店。




來的人都是喜歡文學的,都是同樣的心情,一個世界的。老闆自己掙不了多少錢也很高興,那個眼神特別地溫潤。


 


愛情裡面也有種共同的眼神。在未來的世界裡、未來的時間裡,我們要堅信愛情。

愛情給我們創造了非常多寶貴的新生活,一種跟前人不同的生活。

當我們在愛情裡面,它會推動我們去做出巨大的改變。


 


所以我們說,今天既是一個單身的黃金時代,但是我們還是要勇敢地去追求愛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席(ID:yixiclub),作者梁永安。





推 薦 閱 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關注網易噠噠 聚焦科普話題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噠噠 的精彩文章:

如何毒死我那高高在上的丈夫?
彭于晏,你騙了我們這麼多年

TAG:噠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