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知道開封城摞城,但你知道開封究竟有幾座城嗎?

都知道開封城摞城,但你知道開封究竟有幾座城嗎?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

這是一個在開封民間廣泛流傳的傳說。

傳說中,在現在的開封城下,還埋藏著好幾座曾經繁華無比的歷史名城。這些城池,要麼被毀於戰亂,要麼被黃河水淹,最後都被掩埋在厚厚的黃沙之中,深埋地底,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關於這個傳說,雖然在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可一直沒有發現什麼物證來證實,所以很多年來,終究只能成為一個傳說。

誰也沒有想到,在1981年5月份的一天,傳說竟然成了現實。

那一天,開封市園林部門在潘家湖清淤堆島施工中,發現推土機推出很多古建築用的方八磚和硃砂紅的帘子篾,於是上報給了相關考古部門。

開封地下「城摞城」奇觀的神秘面紗,從這一天起,被緩緩掀開。

經過開封考古人員20多年的勘探和發掘,發現在現在的開封城地下3米至12米處,竟然真的埋藏著六座城池,這些城池自上而下,層層相疊,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

第一座城: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城

大梁城不僅是開封城市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城市,也是開封城市史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國都。

據《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雄心勃勃的魏惠王於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將國都由安邑(今山西夏縣)遷至開封,在此興建了大梁城。

魏國遷都大梁後,憑藉巨大的區位優勢,大梁在短短十幾年間,便一躍而成為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富甲中原的商業大都市。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大將王賁帶領重兵攻打魏國,引鴻溝之水淹灌大梁城,開封首次遭到毀滅性水災,魏王假被迫投降,魏國滅亡。

大梁城被大水所毀。

第二座城:唐代汴州城

隋唐時期,是開封城市史上又一個大發展時期,特別是大運河開通以後,位於運河要衝的汴州,更是得此良機,很快發展為中原地區的一大軍事重鎮。

唐德宗時,李唐宗親李勉任汴宋節度使,統領多地,駐鎮汴州,他在原汴州城的基礎上,增築新城達22里。同時把汴河劃入汴州城牆內,並修建東西兩座水門,保證運河漕運。

唐代的汴州城因為佔據了漕運命脈的汴河,迅速成為唐王朝後期最強有力的藩鎮。

唐滅亡後,我國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國家戰亂不斷,後唐、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等幾個朝代,曾先後定都於開封, 稱為「東都」或「東京」。

幾經戰亂的唐汴州城,也在這一時期基本被戰火所毀,剩下的殘破城牆,成了北宋都城東京內城城牆的一部分。

第三座城:北宋時期都城東京城

東京開封府(又稱汴京、汴梁),作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城池周闊30餘公里,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

外城又稱新城、羅城,是東京軍事防禦的第一道屏障。始建於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周長50里165步,有12個城門。

內城,又稱里城、舊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礎上興建的,周長20里155步,共有10個城門,2個水門。

皇城,又稱皇宮、宮城、大內和禁中等,是北宋時期皇帝的議事殿閣和寢宮所在地,共辟有六門。皇城是在建隆三年至乾德四年(公元962年-966年),宋太祖對原開封皇宮進行重建和擴建而成的。

靖康之亂後,盛極一時的大宋東京城毀於戰火。

第四座城:金代汴京城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侵佔北宋後,北宋滅亡,金人改東京城為汴京城。

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金廢帝)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為金國陪都。貞元三年(1155年),因「南京大內火」,致使剛完工的宮殿被大火毀盡。為了遷都開封,完顏亮又費時兩年多重修。

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顏亮南下侵宋時,又將國都短暫的遷到「南京開封府」,但三個月後發生兵變,完顏亮被部下殺害,金朝又將都城遷回燕京(今北京市)。

經過完顏亮的重修,當時的汴京城雖不復前朝光景,但也有了幾分國都的氣象。

到了金代末期,金宣宗(完顏殉)貞祐二年(1214年),為避強勢崛起的蒙古軍鋒,金朝又將國都遷到「南京開封府」,同時,金宣宗開始對汴京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展築。

金國行將滅亡之際,蒙古軍攻歸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在今商丘縣西北決河。不久後,蒙古軍又在今開封市北決河,河水奪渦水入淮。就在這次改道後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黃河在今原陽、中牟、延津、開封、杞縣、睢縣、陳留、通許、太康等縣15處決口。

至此,金代汴京城,連同作為其基礎的宋代東京城,都被淹沒于濤濤黃河水中。

第五座城:明代開封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大將徐達攻下開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號為北京。後降為河南行省,只作河南省會。

明初,曾在金汴京城的基礎上對城牆進行加高增築,除牆體仍為夯土外,城牆外表還全部用磚壘砌,使之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磚城。由於明初曾以開封為北京,所以開封城的修繕,比別的城市更加堅固,城牆和城門,也都高大雄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的第五子(一說第七子)朱橚被封為周王,王府所在地就是開封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周王朱橚就藩開封,並在這段時期開始修建周王府。

周王共傳10世、11任,加上周王嫡傳子孫所封的郡王,共計72個,號稱「七十二王府」。這些王府的府第,都以周王府為中心,遍布開封全城,堪稱當時全國之最,故時有「天下藩封數汴中」之說。

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打開封,遭到了殊死抵抗,三月未能攻下開封。開封被圍達數月之久,城中百姓無糧可食,餓殍遍城,極為凄慘;官兵甚至以人肉充饑,明朝官員束手無策。

為擊退圍城義軍,保住開封,明朝官軍決黃河以淹開封。36萬開封市民僅有不到3萬人逃生,開封城不但變成廢墟,更成了人間地獄。

第六座城:清代開封城

康熙元年(1662年),巡撫張自德重修開封府城,對在明末特大黃河水患中慘遭毀壞的開封城牆進行了復建,復建後「各門營建一如舊制」,城市格局無大的變化。但由於積水在城中形成多處水坑,清代開封城的實際面積比明代小了許多。

清代的開封雖仍是省、府、縣三級衙署設置地,文武官員及各類學子仍保持相當數量,但城市人口中已經沒有了昔日數量龐大的王公貴族。

到了康熙中葉,開封城市商業漸有起色,此時的開封雖遠未恢復明代的繁華,但因其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曾為八朝古都,綿充州、路、府、省治所,向來是客商雲集、仕宦學庶會游之地,旅汴同鄉會館之多,勢態之盛,也為其它許多城市所罕見。

正當開封呈現蒸蒸日上態勢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又降臨在開封頭上。

據史料記載,1841年8月(道光二十一年),黃河在河南省祥符縣汛地三十一堡處決口。漫溢而出的黃河包圍開封長達八個月,這在河南黃河水患中絕無僅有。

開封城牆遭洪水沖刷再次破爛不堪,部分牆體被淤埋在泥沙之下。

第七座城:今日之開封城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退卻後,清政府遂再次對開封城牆進行加高修葺,歷時一年半建造完成,本次修葺之後,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開封城牆。

相比較康熙元年清代城牆,重建後的開封城牆城門升高丈余,城牆加高至8米,加寬至5米,周長由原20里又190步加長至14.4公里,全部青磚結構。

解放後,每界市政府都會對開封進行整修。整修後的開封城,往日頹毀的殘垣已不復見,初步再現了歷史上壯觀的雄姿。

尤其是1997年,開封市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復古城牆。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共募集100多萬元。不到1年,其標誌性工程——大梁門便巍然屹立在城牆的西端。

在以後的時間內,市政府又多方籌資,修復了安遠門(北門)和新門(小南門)。修復完畢後的開封城牆,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的開封城牆,是中國現存的僅次於南京城牆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築。

最後

據史料記載,在1949年前的2500年里,黃河泛濫多達1500次,僅流經開封的800年中,就決口120多次,開封先後被淹沒達7次之多。

在歷史上,大部分都城由於兵火戰亂、城毀國亡等諸原因,都採取了拋開舊都城,另選新址營建新都城的做法。而古都開封雖歷經兵燹水患,基本上都是在舊城址上重建的,雖屢建屢淹,又屢淹屢建,最終形成了奇特的「城摞城」現象。

「開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幾層。」作為八朝都會,像開封古城這樣疊壓的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我國5000年文明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自戰國魏之後,歷經唐、宋、金、明、清,六座地下城,不僅立體地展現了開封自建城以來兩千多年的古代城市變遷史,更鐫刻著開封曾有的輝煌、悲壯與失落。

(全文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