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藝術的終結

當代藝術的終結

當代藝術的終結(修改版)

老羅/文

(文學理論教學中提到關於「文學終結」問題,本文的材料作為課堂教學的材料補充)

當代藝術表現了形式化思想對人造成的情況,藝術與文化之間的矛盾變得突出:既豐富又貧乏;既是對個人的讚揚又是對個人的拋棄;既是形式的又是真實的缺失——有時達到對世界的拒絕和作品的自我毀滅的地步。造型藝術不再表現形象時,就成了表現本身;繪畫畫的是繪畫行為,雕刻家雕刻的是他自己的姿勢。

在這裡,藝術家遇到的問題是:藝術如何成為可能?

哲學家不再相信黑格爾和笛卡爾,藝術家不再相信拉斐爾或拉辛。要融合普遍而又不是去自我,要承前啟後又能自稱一家,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比較容易的是,隨意確定自己的獨特性,求新,不斷地求新。

然而,發明的不斷增加,卻不斷地加速風格的衰退與更替。在不斷地增加的發明中,存在著某種狂熱的東西。當藝術家決定創作的時候,他們更多地致力於行為,而不是他的產品。因而藝術家的創作帶有倉促性,有時還有粗野性,彷彿作品不過是一種嘗試。在這場求新活動中,一種藝術階段很快成為過時。只要這種冒險奇特而又激動人心,它能留下什麼痕迹都是無關緊要的。

杜夫海納的這種觀點,使我想起了當代的電影藝術。比如好萊塢大片以及國內的張藝謀導演的大片,講求宏大而刺激的場面的營造,但看過之後似乎僅僅留下一些電影的片段式的畫面,其餘什麼也沒留下。這其實就是商業轟動效應,只顧吸引眼球和收視率,至於藝術能留下什麼記憶或者啟示不是影視藝術所關注的。

但是,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他們依然在追求一種不可能的純粹,渴望著一種令人窒息的深刻,其結果只能是保持「沉默」,是對塵世的棄絕。(真正的藝術宣布死亡,或者沒有出路。)

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拒絕讓審美對象去承擔一些基本的功能:永久性、統一性和鮮明性。比如今天紀念性建築物很少要求成為「萬世永存的標本」,人們往往只為二十年而建,作家只為他的同代人寫作。

比如80後的一些作家的創作,只為迎合年輕人的接受心理以及當代的消費口味而不考慮其藝術的持久性。

當然,儘管杜夫海納對藝術的現狀持悲觀態度,但是,他並不認為藝術真的消亡了。他認為,藝術還將在世界上繼續下去,藝術要返回到世界的本源,牢牢地立足於這塊大地上,並讓我們也站定了腳跟。這也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意義,藝術永遠能表現這個世界,不僅因為藝術棲身於它,也不僅因為藝術承擔著世界的需求,而且因為它揭示了能夠被加以說明的東西:通過這些東西,這個世界仍然是自然的一個面貌。

(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札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貢錘指 的精彩文章:

《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中對「歷史主義」的批判

TAG:禹貢錘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