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亂世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亂世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最美微雜誌

蘇軾曾形容難以忘懷的女子

雙歌罷,虛檐轉月,餘韻尚悠

當樂音畢,月亮轉過凌空的房檐

餘音還悠揚不絕

宋代的女子之妙麗

是香煙繚繞,如夢初醒後,繞樑的歌聲

而前朝盛唐的光彩奪目

是李白醉意里的楊貴妃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當我們回想起一個時代

便生出筆墨各異的女子畫像

縱橫千秋萬代,世紀風雨

卻在遇見她們時心裡一悸動

在她們中,最如煙花般絢爛

卻又比煙花寂寞幾分的

便是那些民國亂世中的絕代風華

民國時期上海《良友》電影雜誌刊登胡蝶、徐來、陳燕燕、阮玲玉、王人美、袁美雲、黎明暉、葉秋心八明星的合影照片。

才女、閨秀、名媛、名伶

她們或畫眉舉案,或孑然一身

或心念家國情懷,或囿於傾城之愛

浮光掠影

她們徘徊在舊世的紛紛擾擾里

你方唱罷我登場般

書寫民國的愛恨情仇

1

林徽因

你是人間最美四月天

林徽因是我們對民國的幻想

既是浪漫的,也是戰爭的

她是建築師,詩人,作家

也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深化方案設計者之一

她是太太的客廳里

智慧而獨立的女主人

是梁思成的髮妻

徐志摩心頭的明燈,金岳霖的執念

她是絕代佳人,可在美人之前

她首先是一個時代變革中的參與者

她說

真討厭,什么美人、美人

好像女人沒有什麼事可做似的

我還有好些事要做呢

林徽因3歲

1920年4月,林徽因隨父遊歷歐洲

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

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

其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

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學生時代的林徽因

1924年泰戈爾來北京時

林徽因,徐志摩都參與了接待

泰戈爾喜歡林徽因的可愛與聰慧

也將徐志摩這個「情聖」的一往情深看在眼裡

他極力想促成這樁美事

林徽因又何嘗不知

只是她明白徐志摩已有婚史

縱使萬般情難卻

但她眼見著母親的悲哀

不願自己成為另一個女人悲哀的引線

泰戈爾只能嘆息——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

嘆了聲『哎』

林徽因最終選擇了

和她一起攻讀建築學的梁思成

新婚之夜,梁思成問她

這個問題我只問一遍,以後再也不提

為什麼你選擇的人是我

林徽因說:

這個問題我要用一生來回答

準備好聽我回答了嗎

佳人總是被才俊環繞

但林徽因深知自己要什麼

她不會被虛無的愛情美感而迷惑

也許負了志摩之心難忍

但和梁思成一起致力於

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

才是她渴望的生活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調查工作。

林徽因清麗不必說

最難得的是她的端正

這股端傾瀉於筆端

在她少量留存的字畫中

林徽因書 八言聯

林徽因 水粉畫《故鄉》

縱使在流亡時期

林徽因也從未停下手中的工作

當她已被顛沛流離的生活折磨得舊疾複發

她仍舊卧在病榻上

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

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

這個時期

她的文學作品並不多

國家危在旦夕

她心繫於祖國前途命運

從前她詩中的恬靜和婉約

也變成了迷惘和惆悵

戰亂年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

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

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

很多古建築通過他們的考察

被廣為人知並加以保護

他們夫婦對建築文化的保護

超越了民族,是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上的

二戰美軍轟炸日本時

梁思成划出京都、奈良和大阪

標出古迹方位

說這是古城,莫不能炸毀

但令人唏噓的是

他們保住了日本的古迹

卻救不了北京的老城

1953年5月

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

整個城市的古老文明氣息即將一點點消散

當時梁林二人都和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發生爭執

林徽因也因此病情惡化

最後拒絕吃藥救治

在一棟棟古樓漸次傾塌的過程中

林徽因也於1955年氣鬱而終

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墓碑上刻著「建築師林徽因墓」

她成為了傳奇

也留給世界諸多遐想

她寫下的詩句被傳頌前邊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林徽因便是人間最美四月天

2

陸小曼

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陸小曼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她聰慧也多情,在歷史的排列中

常被拿來與林徽因比較

在是非對錯化為塵煙後

陸小曼充盈的才情得以彰顯

陸小曼的父親在晚清考中舉人

留學回國後在國民黨政府擔任重職

而她的母親也是知書達理的名門閨秀

她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既深諳社交之道,也非常擅長書畫

當她剛剛十六七歲時

就有一個法國人被陸小曼的油畫吸引

當場付了200法郎,將畫買走

郁達夫說:「陸小曼是一位曾振動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

1929年,陸小曼積极參与中國女子書畫會的籌備工作,先後師從書畫大師劉海粟,賀天健。雖曾是民國海上風頭一時無兩的名媛,卻為習畫卧薪嘗膽,終有所大成。

建國後,她成了首批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陸小曼 《仕女圖》

陸小曼《蝶戀花》

她的老師這樣說起陸小曼:「她的古文基礎很好,寫舊詩的絕句,清新俏麗,頗有明清詩的特色;寫文章,蘊籍婉約,很美,又無雕琢之氣。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頗見宋人院本地傳統,而她寫的新體小說則詼諧直率。」

陸小曼《江南春色圖》

陸小曼 《揚州樓台》

陸小曼擅長戲劇

她和徐志摩就靠在梳妝台前

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念,推敲

合作創作出五幕話劇《卞昆岡》

上海婦女屆的犒賞劇藝大會上

陸小曼和唐瑛合作演出《牡丹亭》中的

經典一出《拾畫叫畫》

陸小曼是杜麗娘

唐瑛是柳夢梅

一唱一和,艷驚四座

陸小曼與唐瑛對戲

扮演杜麗娘的陸小曼

身上也有著杜麗娘的叛逆勁兒

面對封建禮教

她仍然選擇遵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陸小曼19歲因父母之命嫁給王賡

像她這樣善於交際的名媛

卻終日在家獨守

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王賡不解風情

很少顧及到家庭生活

就在她為此借酒消愁時

徐志摩恰好出現了

才子佳人,志趣相投

他們很快便墜入愛河

這一個美麗,純潔又嬌俏的靈魂

撫慰了詩人心中關於未得之人的傷痛

陸小曼是那樣勇敢

她不顧眾人反對選擇離婚

去追逐心中的自由與浪漫

當徐陸二人在一片唏噓聲中定下終身後

接踵而來的便是柴米油鹽

陸小曼養尊處優慣了

後來更是沉迷於十里洋場

徐志摩不得不為了這個家身兼數職

終於在一場爭吵後

徐志摩負氣離家

幾天後

陸小曼便接到

徐志摩飛機失事的噩耗

這場變故來得太突然

它也成為了陸小曼人生的分水嶺

陸遣散了傭人,不再外出交際

戒了煙酒,只穿素衣

從此便是作畫與整理《志摩全集》

世人多責罵陸小曼

認為正是因為她揮霍無度

徐志摩想節省開支

才踏上這班亡命的免費飛機

「我和志摩的愛情得不到世人的認可,我追求的現世安穩從未有過,但我從不在意世人如何評價我。當志摩死後,我人生中燦爛繁盛的所有都不復存在。我愛煙袋裡吹出的股股青煙,因為它使我暫時告別疼痛,使我麻痹,讓我可以矇矓恍惚中聽到摩在我耳邊為我吟詩。我把寂寞融進餘生哀涼的畫卷中,我想帶著那幅山水長卷一同歸入雲里,枕著摩的肩膀告訴他:你的詩篇可以永流於世了,我終於隨你來了。」

遺憾難追回

陸小曼的遺願是想要與徐志摩合葬

卻沒有人願意幫她完成

絕世佳人最後灰飛煙滅

只留一方空冢在人間了

3

張充和

最後的閨秀

民國時期,著名的「合肥四姐妹」是大姐張元和,情系崑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與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因為作家沈從文的追求而名聲在外;四妹張充和,擅書法崑曲,成為漢學家傅漢思的夫人。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小妹張充和天資聰穎

4歲會背詩,6歲識字

能誦《三字經》、《千字文》

充和如是10年

閉門苦讀《史記》、《漢書》

《左傳》、《詩經》等典籍

張充和從小由叔祖母教育

叔祖母為她請過一個很有才學的朱先生

充和跟著先生,從斷句開始學習古文

一開堂便是《項羽本紀》

充和喜歡這個先生

因為他「主張解釋,不主張背誦」

先生還為充和弄來顏勤禮碑的拓本

充和由此開始習字,她說

顏碑用來打基礎是非常好的

直到年老,她每過幾年

都要臨一次顏勤禮碑

充和跟著朱先生一直學到了十六歲

做學問或是寫字

是文化的沉澱,也是氣的養成

幾年時間下來

充和早已不是張家

那個乳臭未乾的小四妹

而是國學功底深厚的張家四小姐

張充和十六歲從叔祖母

那裡回到了蘇州九如巷

在這裡,她遇見了藝術領域

一道新的風景—崑曲

1980年,張元和飾柳夢梅,張充和飾杜麗娘

她曾憑著一出《遊園驚夢》

驚艷了戰時重慶

在張大千的《仕女圖》中

我們可以一窺充和風姿

民國時期才藝雙絕女子,俯拾皆是

但是這位張家小妹卻有無數大名鼎鼎的師友

她的名字和這些人常常擺在一起

胡適、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

她是曲人,詞人,書畫家

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

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

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

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

張充和《山居圖》

張充和才貌兼備,惹得世人矚目

我們熟悉的那首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傳言便是詩人卞之琳為充和所作

卞之琳對張充和的暗戀

在當時的文學圈早已不是秘密

世人說卞之琳是苦戀

因為他從未得到過回應

但他依舊默默地收藏著充和的文字

甚至送到香港去出版

多年後,張充和卻淡淡地說

說苦戀都有點勉強

我完全沒有和他戀過

所以談不上苦與不苦

張充和在1948年嫁給了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也在次年跟隨丈夫赴美定居

她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

將令人著迷的東方文化帶去了大洋彼岸

文學藝術是充和的呼吸

她從未想過要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痕迹

她說

我寫字,畫畫,唱崑曲

作詩,養花種草,都是玩玩

從來不想拿出來

給人家展覽,給人家看

據說張充和90多歲時

依然會在院子里種玫瑰,牡丹,梅花

她的丈夫傅漢思這樣寫道

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

中那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民國的底色是沉重的

但張充和的靈魂卻是輕靈的

2015年張充和在美國去世

大家還念叨著她的自述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

4

趙一荻

只願做他一世紅顏

趙一荻,又名綺霞,因出生時東方天際出現一片綺麗多彩的霞光而得名。

她的父親趙慶華在北洋政府時代,歷任津浦、滬寧、廣九等鐵路局局長,還曾任東三省外交顧問,並官至交通次長,為人耿介不阿,為官清廉。

而趙一荻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

而被稱趙四小姐。

大家閨秀該學的,她一樣不落

鋼琴、英文、畫畫,她都擅長

健康活潑的性格,讓人大加喜愛

雖是上流社會的官小姐,卻不愛參加舞會

但有一次她被自家姐妹拉去赴宴

一露面便引得各家公子矚目

趙四小姐高貴大方

也特別懂得打扮

這也讓她成為

天津《北洋畫報》的封面女郎

這期封面中

趙四小姐妝容精緻,頭戴遮陽帽

身穿白色公主裙,傾身側望

這張照片讓大家久久難忘懷

其中就包括當時《北洋畫報》的股東

少帥張學良

恰巧在那次舞會中,張趙相遇

在多人邀舞下

趙四小姐只應了少帥的邀請

一見鍾情後

趙四小姐的人生被改寫了

那時的少帥張學良已有妻室

作為明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的他

自是風流倜儻

但趙四小姐全然不顧

她只覺自己命苦

卻從未想過為了世俗倫理

而放棄心中所愛

當時趙一荻也已有父親所命的未婚夫

趙慶華知道自己的女兒

和有婦之夫墜入愛河

雖痛心疾首,卻仍舊對小女兒盡心儘力

他一手策划了「私奔門」

從側面成全了女兒的痴愛

同時也放棄了官場大好前途

為自己教女無方而自慚,辭職歸隱

趙四小姐如願跟了張學良

竟也得到了張原配的諒解

不過她並無名分

只是求得張學良秘書一職

只願在他身邊照顧他

趙四小姐雖進了張家大門

卻也只能屈居在大帥府旁邊的小樓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成了歷史的罪人

1933年,張被迫辭職

而趙四小姐不離不棄,相伴左右

無論這位當年風度翩翩的少帥此時如何落魄

或遭世人唾棄

她依舊用炙熱的愛溫暖著他

西安事變後

張學良面臨的是十年牢獄之災

一邊要擔心張學良的境遇

一邊還要操持著孩子

生活的重擊對這個

曾經高貴的趙四小姐來說

已是雪上加霜

只是沒想到,這風雨飄搖的幾十年間

還能等來一樁喜事

張學良的原配在美國養病

因無法照料丈夫

心裡也認了趙四小姐

於是便來了一封離婚協議書

而這封信後

便是趙四小姐的正名之日

他們結婚時

張學良46歲

而趙一荻也51歲了

在台灣五十多年的幽禁歲月里

張學良和趙四小姐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也正是在這期間

趙一荻出版了《好消息》、《新生命》

《真自由》、《大使命》等著作

張大千曾去台灣見到張學良夫婦

他詢問起趙一荻的字畫

這一問勾起了趙四小姐年少時的文藝心境

多年柴米油鹽後,她拾起筆墨

在隱居的日子裡,繼續學畫

民國的女人

大多帶著這樣的氣質

無論生活給了

她們什麼樣的變故

她們也總能在精神上

維持著一種體面

初入90年代,張學良自由了

他帶著趙一荻離開了台灣

僑居美國夏威夷

他們走進了光天化日

正要擁抱新的時代了

新世紀的鐘聲敲響

趙一荻卻病逝了,病逝前一個月

她為張學良辦了百歲生日

儘管自己已經病痛纏身

仍舊堅持為愛人慶賀

此後被人喚起

趙四小姐的名字也總和張學良掛在一起

但這應該讓她高興吧

大半生的路程

她走的再辛苦

也只為待在少帥身邊

她的墓碑上

刻著《聖經》中的詩句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亦必復活

5

孟小冬

一代冬皇傲骨錚錚

她是孟小冬

民國時期一代絕世名伶

雖是女兒身,卻扮相英俊威武

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

中國第一女老生,人稱「冬皇」

劇評人「燕京散人」更這樣描摹孟腔

不敢說後無來者

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孟小冬舞台扮相

粉墨登場是老生

行頭卸下是閨秀

有人說論姿色

一百位美人也比不過她

孟小冬出生於梨園世家

5歲學藝,7歲登台,12歲正式出道

此後紅透上海半邊天

蓋上海三百口同聲說好

固不及北邊識者之一字也

對於當時唱京劇的人來說

京城才是「聖地」

1925年,18歲的孟小冬北上深造

這一去

不僅讓她成為風靡四九城的紅角

更為她帶來了那段傾城之戀

那時的孟小冬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

扮起老生卻有板有眼

而另一邊,是已經名滿天下

的京城旦角梅蘭芳

在1925年的一次堂會上

兩人合演一出《游龍戲鳳》

孟小冬演皇上,梅蘭芳演李鳳姐

這一出顛鸞倒鳳的好戲獲得了滿堂喝彩

一個是鬚生之皇,一個是旦角之王

王皇同場,珠聯璧合

戲逢對手,卻又相得益彰

梅孟二人,由此暗生情愫

譜寫出一段梨園佳話

那時,梅蘭芳已經有兩房妻子

元配王明華,續娶福芝芳

福芝芳是個厲害角色

堅決不讓孟過門

孟小冬雖心高氣傲

但心中燃燒的愛意卻未曾讓她退卻半步

1927年,梅蘭芳與孟小冬成婚

接著在城東找了一間小院

取名為「綴玉軒」

梅孟二人在這裡

度過了繾綣纏綿的四年光景

最愛時便要朝夕相處

於是孟小冬脫下了戲服

不再登台唱戲,從此粉黛為良人

戲迷們無不遺憾孟生的隱退

這樣一位絕世名伶

何苦要名不正言不順地屈居梅氏小院

直到一樁鬧的滿城風雨的槍擊事件

讓愛現了原形

1927年 9月14日,位於北平東四牌樓的馮公館內,幾聲槍響,梅蘭芳的好友張漢舉倒地不起。一個戲迷因不滿梅蘭芳「金屋藏嬌」,斷了孟的戲麴生涯,懷著滿腔憤怒欲來找梅蘭芳對峙,卻不慎擊斃了前來調停的張漢舉。

梅蘭芳痛失好友,死裡逃生,但從此他便逐漸冷落孟小冬。孟小冬幾次登梅門無果後,終於痛下決心,在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了三天啟事。

「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而後她再嫁的人

是上海三大亨里

名頭最響,聲望最高的

青幫頭目杜月笙

晚年的孟小冬曾說

我嫁給杜月笙

並不算嫁給一個最好的人

可我覺得,在愛情里

最好的人並不是那個英俊瀟洒

腰纏萬貫、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

而是那個尊重你、在乎你

捨不得讓你受委屈的人

孟小冬除了是大家愛戴的「冬皇」外

書畫才藝也頗好

她與書畫大家張大千私交甚好

晚年也只有在和張大千相聚時

才會清唱幾句

而張大千也曾贈孟小冬詩畫

款稱「大家」

在張大千為孟小冬題字的墓碑上

既非杜夫人,亦非梅夫人

而是孟太夫人

6

宋美齡

一世精緻,三世傳奇

宋美齡,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她是蔣介石的外交助手

除了精通英語,還會說六國語言

作為丈夫的蔣介石曾表示

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個陸軍師

丘吉爾說:

這位中國女人可不是弱者

宋美齡十歲便跟著姐姐宋慶齡去了美國

就讀於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女子大學

此時宋美齡在思想

舉止和談吐上已全盤西化

但快二十歲時,她決心從美國回到上海

為了掌握流利的漢語

精通祖國的古典文學

她還請了一位私塾先生,系統學習

1922年,宋美齡在一個晚會中結識了蔣介石

她出眾的氣質讓蔣顧不得宋慶齡的堅決反對

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宋美齡

最終獲得美人芳心

成為「第一夫人」後

宋美齡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和美貌

跟隨蔣介石在不同的

歷史時期參與了一系列活動

並長期扮演重要角色

戰時,宋美齡親自為軍人縫衣

1943年,宋美齡以第一夫人的身份

到訪美國

她穿著玲瓏有致的絲絨旗袍

步履穩重地走上了演講台

沉著而富有激情地發表了

長達20分鐘的演說

她說,經過五年半的抗戰,中國人民相信,「與其忍辱接受失敗,不如光榮地冒失敗之險,去爭取勝利」,在場議員聽罷無不深受感染,全體起立,為這位蔣夫人熱烈鼓掌。

這是國際舞台上

華人女性最耀眼的閃光時刻

宋美齡端莊大氣的儀態與鏗鏘有力的發聲

給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嚴以自律

據說在宋美齡的官邸有一台小磅秤

她每天都要稱量自己的體重

時刻保持著輕盈優雅的體態

因為她鍾愛旗袍

認為旗袍是中國女性美感的象徵

她收藏了一千多件旗袍

在演講台上,各種會議,宴會裡

在愛人身邊或是在軍隊戰場

旗袍一直是她的戰服

也是她一生的精緻體現

宋美齡不僅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

她還有非常廣泛的興趣愛好

音樂、繪畫、宗教、體育

她在每一樣事情里發現美和樂趣

繪畫是她一生的功課

上世紀30年代

宋美齡曾師從張大千

後來到了台灣

又隨黃君璧和鄭曼青學畫

她廢寢忘食地習畫,功力也越磨越精

蔣介石原以為夫人只是隨手畫畫

只當是一個打發時間的興趣

卻沒想到宋美齡越畫越痴

他也常常拿出夫人的畫

邀友人一起欣賞

宋美齡的畫筆法成熟

但第一夫人公事繁忙

哪有這麼多時間練習呢

有人說宋美齡的畫是老師曼青代筆

宋美齡知道後

邀知名畫家一起共進晚餐

而後當場作畫

一筆一墨,意境躍然紙上

在場看客皆嘆

也再沒有人懷疑蔣夫人畫藝了

宋美齡還寫得一手好字

字跡清麗俊秀,筆格清雅

蔣介石去世後

宋美齡遠走他鄉

晚年獨自定居美國,日子過得安靜恬淡

有時驅車到曼哈頓參觀畫廊和藝術館

有時畫畫或寫毛筆字

而固定的事情便是每周都要去教堂禮拜

宗教是她永恆的精神支柱

而她那些創作完成的作品也決不會出售

也不會拿出來贈送親朋好友

而是交給侍衛保管起來

2003年10月24日

宋美齡在美國逝世,享年106歲

作為民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個關鍵人物

宋美齡集美貌、財富、權力、榮譽於一身

她十一度成為《時代》的封面人物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如此評價她

一位亂世美人,以女性非凡的情感

影響了大千世界

她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女人的美,常常附麗於他人的目光

而我們心裡神往的民國美人們

她們用獨立,勇敢,智慧

見證時代的魂魄

而我們也穿越歷史迷霧

見到美人的底氣

她們留下了筆墨丹青,詩詞戲作

留下了愛恨情仇,也留下了蕩然之氣

她們的容光擁有穿越歷史與時空的力量

直到今日

我們仍舊感念於她們的文雅與端正

和她們身後那一個浩然如煙的民國

圖片及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喜雨

-end-

主 編 推 薦

看道

在這裡,遇見美好的靈魂

每早八點,給你講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東韻 的精彩文章:

此生,願以山野為伴,鮮花為友
春天這麼美,我們一起出門去!

TAG:西風東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