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時期設立的引見制度是什麼?具體又包括哪些內容?

清朝時期設立的引見制度是什麼?具體又包括哪些內容?

原標題:清朝時期設立的引見制度是什麼?具體又包括哪些內容?


作者: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林小靜,季我努學社會員


引見制度是指清朝皇帝引見官員、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官員的任免的制度,它是加強皇帝人事權的重要制度。清朝引見制度發端於順治時期,當時順治皇帝下發諭旨,要求吏部將全國各地官員分為三等並參加考試,考試成績為上等者可被列名引見,皇帝面見官員根據其表現任職。此後,隨著皇權的加強,引見制度也趨於成熟,引見範圍也日益擴大,直到乾隆朝,引見制度終於成型,雍正時期引見時期發展到頂峰。


引見場景


清王朝規定,所有四品以下官員的任用、升遷或降職都需要事先面見皇帝,再由皇帝定旨。順治皇帝時期,還只有月選官的引見,指的是部分應選上等州縣官缺的人員參加引見,上等官員以下不必引見,只由吏部銓選即可。到了康熙時期,所有的州縣官員都須參加引見,並由皇帝面定。康熙朝後期引見範圍又擴大至道員以下、教職以上的各級地方官員,並出現了俸滿推陞官員的引見,乾隆皇帝又將俸滿官員的引見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了知縣、千總以上。


雍正皇帝對引見制度極為重視,他對於所有引見均評定等級,並根據等級進行任免。同時,他還創設了「輪流引見」,要求各地官員須輪流來京引見,以達到監控全國中上層文武官員的目的。

清朝引見制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入仕選拔,清朝規定通過凡通過科舉考試,都須帶領引見後方可授職,有揀選、大挑等形式。揀選指吏部選擇一些條件優秀的巨人引見,一般三年舉行一次,不過也有不定期的揀選,主要是根據實際需要,對表現優異者發往邊省以州縣試用。



引見文書


二、升遷調補,通過引見而升遷調補的形式非常多樣,比較常見的有月選引見、揀選引見、俸選引見、保薦引見等。其中月選引見主要是中下層官員,一旦有月選缺出的情況,會由吏部負責掣籤銓選。即便是未參加科舉考試做官者,如捐納等途徑,雖然無須經過引見入仕,但是在日後的升遷調補中也要經過引見。


三、降革處罰。這類引見主要針對的是工作失職、犯有重大錯誤的官員。他們被引見的方式是多樣的,有的是被參劾後赴吏部引見;有的被本省督撫考察為才力不堪勝任者,因而要引見請旨;有的因公詿誤官引見,這些官員由本省督撫直接送吏部引見。


雍正帝年輕時的畫像


官員被引見時,一般由王公大臣或部院堂官帶領,引見地點設在乾清宮,有時也會在養心殿。引見之前,要先刊寫引見單,主要是列明被引見官員的履歷和銀監原因,由引見官奏完履歷後,皇帝會根據實際情形提問,由官員面奏,有時還會當場讓官員參加考試甚至和詩作賦。皇帝作出決定的依據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是依據官員的履歷、當場表現,有時也有根據官員的言行舉止、相貌來決定的。皇帝對官員作出升遷降革的決定後,會用硃筆直接批在陰間單上,結束後交軍機處擬旨。


引見制度是皇帝考察官員的重要途徑,通常而言,對於在引見時表現好的官員,不僅可以當場享有升遷的待遇,而且在日後仕途中,往往能迅速升遷,位居要職。皇帝也往往會在引見時挑選中意的官員,大力培植,使之成為自己的心腹。


不過自嘉慶朝開始,吏治逐漸廢弛,引見制度也迅速衰落,到了光緒朝,引見制度實際上已成為一紙具文。

參考文獻:


黃十慶:《清代的引見制度》,《歷史檔案》1988年第1期。


王志明:《雍正朝引見制度的若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


陳潔、王雲慶:《「引見」面試:雍正的獨特用人術》,《領導之友》2014年第9期。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阻礙歐盟整合成一個聯邦制國家的歷史因素有哪些?
清朝的國子監有何作用?都有誰任過國子監長官?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