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年輕人應不應該「中庸」

年輕人應不應該「中庸」

今天要引入的的話題是,年輕人應不應該中庸。

年輕人應不應該「中庸」

處於黃金時代的年輕人

古話雲,「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曹魏·李康的《運命論》)。因此,後人多以此為藍本,聲稱做人要學會中庸之道,不能夠鋒芒畢露。

但是我們回歸初源,禮記第三十一篇《中庸》講的中庸之道,其主題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因此,這類的中庸是一種自我修身養性的方法,其意在把行為的主體放在了自己身上,而非以別人的意見和眼光行事。

年輕人應不應該「中庸」

中庸之道

而我們現在講的更多的這種中庸,則是相對於整體而言,要求自己在整體之中不出眾,不要顯露鋒芒。這種的思想比較早的來源於北宋晏殊的《解厄學》,其中有以藏鋒,隱智為標題的分卷。晏殊認為人要隱藏鋒芒和智慧,才能夠避免或減輕厄運,以此晏殊做人的風格就是圓滑,膽小,不主動出頭,這一點可以在范仲淹行新政時看得出來。

年輕人應不應該「中庸」

北宋晏殊

那麼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年輕人應不應該持有「中庸」之道呢?

我覺得,我們現在講的中庸之道,其實是害人不淺。年輕人本身就是活力四射的,可以說是朝陽之年。如果此時秉持這種隱隱藏藏的中庸之道,有能力也不顯出出來,就會失去非常多的機會。

能力其實是被別人認可的,而不是被別人嫉妒的。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只要秉持著不要恃才傲物,自閉自負的想法,而且能夠幫助那些能力不如你之人,相信你是會被更多的人認可的。

如果此時你奉行中庸之道,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機會隨即而逝,你再有能力,沒有展現能力的事情讓你去做,又有什麼用呢?須知,能力不是悶聲看書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在不斷地實踐中提煉經驗,進而逐漸形成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