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全球收購的來龍去脈

中國全球收購的來龍去脈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中國的全球收購,現在來看目的明確得很,就是要為本國經濟服務,而不是試圖在海外炒作增值。另一大方向是經銷網路,這個買下來也是準備自己好好經營的。還有一大方向是先進技術。也不要忘記,這些收購行為,中國政府從資金與政策上都有規劃,這也是一個獨特之處。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新現象,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走到了以收購加強生產能力這一步。

本文寫於2005年6月

我這裡先吹一下牛。幾年前我就認識到中國政府在悄悄地搞海外收購。新聞里什麼消息都沒有,但是我研究中國的外匯精確數據,發現早在九十年代下半期,每年就有好幾十億美元用於收購海外資產,數額是越來越大。我很早就認識到,成天哭窮的中國政府其實真要幹什麼事,是財大氣粗。

當然,現在人人都知道中國在大規模全球收購。這是因為有一些標誌性的新聞事件,搞大了,中國政府再想悄悄地進村已經不可能了。一個是全球找油找礦瘋狂收購,蘇丹的事鬧到聯合國去了,最近中海油出價200億美元收購Unocal更是創造了金額紀錄;再一個是聯想石破天驚地把IBM的PC業務收購了;還有家電業的TCL收購Tompson;網路遊戲業的盛大收購韓國Actoz;汽車業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收購英國Rover沒成影響也很大。這些收購案在一兩年間忽然一下全出來了,我雖然意識到了,也沒想到會發展到這種程度。

中海油和優尼科對比(2005)

等世界意識到中國的大規模收購行動,回頭一看,原來中國已經幹了那麼多收購的事。德國媒體發現好些小企業被中資收購了。清點一下中石油中海油的海外資產,發現它們其實很早就開始四面出擊了。

為什麼以前媒體與公眾沒有注意到中國的收購行動?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政府不願意讓人知道,這個絕對最好「悶聲發大財」。再一個是人們心理傾向沒往那個方面想。一般注意的是外資到中國來,是外國大公司到中國收購國企。還有中國崩潰論的影響,說中國政府壞賬多少問題多大。就算不信崩潰論,民眾心理上也長期把中國當一般發展中國家一樣的窮國,中國政府也成天哭窮,沒想到中國政府居然會去大搞海外收購這種富國的行當。

那為什麼現在忽然又炒得這麼熱了?中國政府不「悶聲發大財」了?這個是因為形勢有了變化。這兩年外匯儲備是瘋狂增長,三年前還是2000億轉眼就要8000億美元了。外貿順差人民幣升值壓力一起來,海外熱錢境內居民忙著換人民幣,連上世紀末「外逃」的資本都紛紛重新回到儲備里,實在是出人意料。把這錢買美國國債,誰知美國人玩什麼花,還不如大規模海外收購。於是搞了幾個大的收購案,影響鬧大了。想「悶聲發大財「已經不可能了,乾脆把臉一抹,在國際上改充闊佬了。胡溫出去訪問經常是幾十上百億美元的吹出去,拉足了架勢。哭窮不行了,讓人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財經實力有多強也是好的。

這就真的和人們對發展中國家的印象差很多。從來都是跨國公司到發展中國家買這買那,結果發現反而是中國公司跑發達國家去大規模收購。一時間,中國人外國人都沒醒過味來,不知該怎麼看中國的大規模全球收購。

從趨勢來看,中國去全球收購鬧得風生水起是遲早的事。當然,我也沒料到這兩年就會火成這樣,但事情出來了我並不奇怪,因為是遲早的事。這是因為中國企業向外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一環。一般人沒有意識到,中國企業有兩類企業其實競爭力不差。一類是國有壟斷大企業,得到國家政策的全力支持,由於中國經濟中國市場已經發展得很龐大了,這些公司財大氣粗,實力並不差。到國外去開拓業務,有國家為依託,實力不可小看,搞收購真不是什麼大事。這類企業搞全球收購比較早就開始了。第二類是中國市場經濟「殘酷」競爭環境里練出來的中資企業,綜合競爭力其實也很厲害,都有些獨到的地方,不然混不出來,做到一定程度,也有實力去海外收購了。中國是個比較特別的市場經濟,很多領域是國有企業壟斷,但是放開競爭的領域那種競爭壓力真的是世界罕見。國企、民企、外企一通混戰,各個省一通混戰,能活下來並做大的真不是白給的,象家電業好多外企都給打垮了。活下來的往外面一看,忽然就發現無敵了,國外的產品要麼品質好成本高,要麼成本低品質差,真搞起來都不是中國企業的對手。中國市場上都拼過來了,世界市場那就是通殺。但是海外銷售主要就是個渠道與經驗問題,乾脆就收購外國相關企業往大里干。中國政府對這個問題有清楚的認識,遠早於公眾的認識,當初加入WTO就有這方面的考慮,知道自己的競爭力何在,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手頭的外匯又這麼多,對收購一般是全力支持的。

圖片來自2016年

法媒稱中企大舉海外收購:欲將五星紅旗插遍世界的新聞

中國企業的全球收購,現在看來有明確的政府背景,收購的路數自成一家。和以往那些富國的收購行為不太一樣。沙特等石油富國、還有日本這樣忽然財大氣粗到不得了的國家,經常收購的就是豪華房地產、奢侈藝術品,雖然說自己炒來炒去有時也能賺到,但總體來說,有一種純是為了花錢的感覺。現在來看,一些資產日本人基本賠在手裡了,藝術品之類的價格下跌不說,如果想賣的話,可能會崩盤。當然日本人也有很多優質海外資產。沙特在美國可能就有七八千億美元的資產,這個可能也會上美國的大當。沙特還有很多錢在銀行里,貸給了發展中國家,但象中國這樣運作良好順利還款的就沒幾個,好多成了壞賬了,也虧了一大筆。

中國的全球收購,現在來看目的明確得很,就是要為本國經濟服務,而不是試圖在海外炒作增值。收購各種原材料儲備確實是因為國內需要,買下來就有把握用出去,所以是瘋狂去買。另一大方向是經銷網路,這個買下來也是準備自己好好經營的。還有一大方向是先進技術,這個大中小企業都有,買來也確實是為了用。任正非說2000年IT泡沫爆了華為趁機用400萬美元就買下了美國一個公司的先進技術,後來用在俄羅斯世界最長的的光傳輸網路上。再有就是世界知名品牌,這個也是為了打市場。所有這些收購行為都是以中國強大的製造業生產能力為根基的。也不要忘記,這些收購行為,中國政府從資金與政策上都有規劃,這也是一個獨特之處。

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新現象,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走到了以收購加強生產能力這一步。以前發達國家面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是很有優越感的,「一切盡在掌控中」真不是吹牛。但中國顯然不一樣,雖然說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還難以論定,但已經讓它們明顯感到受威脅。以前說中國開放,是改變中國的好機會,現在好象是中國來改變世界了。所以,美國等發達國家肯定會搞一些小動作,不會讓中國隨便收購了。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大規模全球收購顯然是正確的方向。從理論上說,外匯儲備只能用在國外,不是買東西就是借給別人。借給別人用吧,還真不放心,哪個國家也不象是很穩當的樣子,無論是美元歐元日元。買東西吧,該買的已經買了,還有順差。再要買別的東西,大部分商品就是國內生產最實惠,用不著買。所以就只剩下去全球收購了。當然,如果信心再好一些,可以把國內一些高污染的生產廠停掉,改從發展中國家進,但它們也未必有足夠的產品賣給中國,還得先去那搞收購投資。所以,這也會是全球收購的一大動力。

以中國應有的經濟規模而論,現在的收購規模還不算大。具體的收購行為,有賠有賺,收購應該怎麼進行,得由行業專家來考慮。開始幾個大收購行為搞不好會賠。但是全球收購肯定會是發展的大趨勢。從中國的收購動機來說,是加強生產能力,只要努力學習,是有希望的。而沙特日本那樣炒買炒賣,這就沒個准,可能會成為賭場行為,賭場是美國開的,美國人一使壞,就會大賠。中國企業按經濟規律辦事的話,美國人使壞,最多就是收購不著,倒不會大賠。當然這也要中國企業了解國際經濟,不要被人騙了。這我還是有信心的,因為可以學習,沒學好之前付出一定代價還受得了。

收購資金問題在我看來是已經解決了,雖然很多人可能不信。這是因為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生產基地布局基本完成,外匯儲備又那麼多,人民幣又是貨幣政策自主。從經濟原理上,中國政府基本可以隨意調控國際貿易收支,這也與發展中國家容易遇到的「經常項目收支惡化」很不一樣。這一條,基本可以保證中國政府想要在國外買什麼生產需要的東西,資金上沒有問題。這不是說中國政府可以給13億人每人買個外國車,這麼胡花錢當然是不行的。這也不是說中國政府可以在內部隨便用錢了,13億人如果一齊消費不產出,錢也是會很快花光的。但是要建個什麼有產出的大項目,就算是大得嚇人的巨型項目,那種錢是不成問題了。按人發錢、大規模扶貧、全民免費上大學、全民免費醫療之類的,也有很大危險是只消費不產出,不是說永遠不能搞,但得知道有很大財政風險。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名陳經,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微博@風雲學會陳經;文章寫於2005年6月,並於2016年7月12日發於個人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776c9ea0102wacv.html)。

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錢學森和馮·卡門1945年的秘密中國行
一勺思想:中國科技發展很快,但我們還有不少領域連日本韓國都超不過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