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處,智慧人生的必修課

獨處,智慧人生的必修課

這是"慢書"的第26篇原創文章

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叔本華《人生智慧箴言 》-

01

知乎有一個問題:怎麼寵男朋友?

最高贊答案是:每天給他留一兩個小時自己呆著,他會很開心。

這個答案反應了很多男生的心聲。更有趣的是後續,一些女生似乎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在微博上@她們男友,期待得到這樣的答案。

不過仔細想想,你真的願意與一個沒有獨處需求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嗎?

其實無論男女,都需要高質量的獨處時間。再親密的關係,也需要保持個體的相對獨立,否則就容易掉入「依賴-控制」的怪圈之中。

叔本華在其流傳甚廣的《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文中就著濃墨探討過獨處對人的意義。

此文出自叔本華的哲思隨筆《人生智慧箴言》。不同於叔本華其他哲學著作的抽象深奧,這本凝集其對生活體悟的書,語言平易,保羅萬象,而又不失深刻的洞見。

我讀的是李連江老師的譯本,李連江本人是著名的學者,他的譯文流暢雋永,可讀性很強。

李老師毫不吝惜自己對此書的讚美。他在自己公眾號中稱這本書為「青年的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也將這本書視為他最近幾年「最珍視的知識產品」「自診的藥典,自療的藥店」。

我曾憑著隻言片語對叔本華抱有偏見,讀罷此書,才深刻體會到他熠熠閃耀的精神之光,開始理解,他的「悲觀」其實是一種平和,他的「孤傲」彰顯著其獨立的人格。

本書涉獵甚廣,探討了人生諸如財富、健康、工作、為人處世之道、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主題,而作者對「獨處」 的思考也一直貫穿其中。

成年後,我越來越體會到獨處的樂趣,這本書讓我又重新好好思考了它的的意義,以及我們需要怎樣的獨處。


叔本華在開篇就列出了人的三種屬性:人之所是、人之所有、人的形象。

「人之所是,指的是人的廣義上人格,包含健康、體力、外貌、性情、道德、心智等方面。

人之所有,指人身外所具備的各種財富和財物。

人的形象,是指一個人在別人眼中的樣子,別人對他的看法。」

這其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叔本華堅定地認為,「人之所是」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品格、意志、理智、健康是始終伴隨我們的,對我們的影響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它不受外界命運的擺布,別人無法給與,誰也無從攫取。

叔本華用大量篇幅探討了財富以及名聲的本質。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都是社會環境製造出的幻象,干擾了我們的理性判斷和對世界的感知。

而我們大多數人過分看重「人之所有」(我們的財物)以及「人之所是」(他人的看法)——我們活在別人的期待和看法里,活在廣告製造出慾望泡沫中,活在傳媒營造出的現實里……

誠然,人被稱為「社會性動物」,但每個人終究也是獨立的,是人的價值所在。

或許,邁向「人格獨立」的重要一步,就是認識到「人之所有」「人的形象」的脆弱和飄渺,從而不受其左右,而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對自我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充實之上。

獨處,能讓我們暫時切斷與外界的聯繫,屏蔽喧鬧的雜音,恢復自身的理性,感知真實的世界,獲取自己獨立的判斷,去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人人嚮往幸福。那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答案因人而異。叔本華給出的答案顯得有些悲觀:

「人們的幸福時常面對兩個敵人,一是痛苦,一是無聊。願望得不到滿足,痛苦窘迫產生痛苦,而平安富足容易則滋生無聊,人生其實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擺動。」

蕭伯納也說過類似的話:「人生又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

這種觀點看似悲觀,細想也不無道理:當我們願望得不到滿足,追求彼岸之物時,就會被焦慮和不滿的情緒籠罩;當我們所有願望得到滿足之後,不再有壓力和目標,就可能產生厭倦和無聊之感。

難道幸福真的無處可尋嗎?叔本華在書中給出了一劑解藥:我們不要一味追求慾望得到滿足,而是追求無痛苦的狀態,平靜、精神充實就是」幸福」。

追求外在財物和感官刺激,哪怕是暫時得到滿足,也會稍縱即逝,況且這條路也是無止盡的。追求「無痛苦」,降低了期待,也會擁有更平和的心態。

當我們免於物質匱乏和需求不滿的痛苦之後,防範「無聊」的方法就是讓精神充實。

在叔本華看來,精神充實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最大的享受。

「面對同一個事件,在聰明智慧的頭腦中妙趣橫生,在平凡庸碌的腦袋裡則平淡無奇。」

「最高級、最豐富、最持久的享受是精神享受。我們年輕時往往上當受騙,認識不到這一點。獲得精神享受,主要靠心理。——由此可見,我們的幸福在何等程度上取決於我們之所是,取決於我們的個性。然而,多數時候,我們只考慮我們的命運,只考慮我們所有,或者只考慮我們的形象。」

幸福屬於內心寧靜,精神充實,能夠自足自樂的人。幸運的是,這樣的狀態通過自身努力,無需依賴他人就可以達到。

回想一下,你人生中一定有這種不依賴他人美妙體驗,它不依賴於外界。這種樂趣蘊藏在你對客觀世界真、善、美事物的純粹興趣之中,也在你獨立而積極的創造之中。

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人,無懼孤獨,喜歡自己,也能夠和自己好好相處。

我特別喜歡《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在Howard 婚禮上的祝福:「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我自己的一樣多。」

但獨處並不意味著讓你沉溺於孤獨之中,始終獨來獨往。

事實上,能夠體會獨處的樂趣的人更可能與他人相處得更好,也更能夠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獨特的價值。

相反,如果把快樂和安全感寄於他人身上,結局往往會讓人失望。那些瘋狂「催婚催育」的父母,他們往往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很難自得其樂的,他們把自己的快樂寄託於子女身上,認為個人的價值不在自身,而在關係之中,在父母、子女、伴侶的角色之中。

我一直相信:能自得其樂的人,也能應對世界的複雜;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也能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


生活就是舞台,不管是否願意,我們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需要做著符合他人期待的事情。

這個過程難免有很多力不從心和身不由己。而獨處就是生活後台,在這裡沒有觀眾,沒有指令,你可以寫下農莊,完全放鬆下來,把自己交給自己,做回自己。

越來越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肩上的責任越來越大,真正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也越來越寶貴。

但並不是每個人的獨處,都能夠獲得寧靜充實的感受。有人感到自在充實,有人會感到孤獨無聊,想要逃離這種狀態……

「在孤獨中,人人獨處,自身擁有之物就彰顯出來。

獨處像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的狀態,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

我自認為是喜歡獨處的人,一個人待著讓我很自在,我有很多能自得其樂的興趣,也需要在獨處中積蓄能量。幸運的是,我的職業也讓我有很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家人也很尊重我的獨立空間。

即使如此,但當我仔細審視自己的時間安排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我也並沒有把時間用在我認為最有價值、最能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情上。有段時間我用手機應用 moment 統計過,口口聲聲說著很忙,我每天至少花了3-4個小時在玩手機(刷微博、微信、看視頻)上。

我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自律的人,認識和行為之間存在鴻溝,於是我又慢慢調整自己的狀態。

我無意比較興趣的高下,但對我來說,帶給我最好獨處體驗的讓我能沉浸其中的興趣,以及創造的過程。這能讓我忘掉時間,感受到「心流」。

適當時間刷手機、玩遊戲、看電視可以幫助我們放鬆,但這個過程我們只是被動地被信息填滿,被動地做反應,沒有調動自己的感官和心智。

我有孩子的話,我對ta最大的期待有兩點:除了要一個自得其樂的人之外,要創造社會價值。

這兩者都可以通過獨處實現。

要想創造社會價值,就需要具備某方面的才能,而個人的精神成長、能力提升,行動和創造的過程註定是孤獨的前行,是他人無可替代的。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獨處是絕佳的成長機會。

縱觀歷史,那些偉大、獨特、最富創見的作品往往誕生於孤獨的探索之中。

梭羅為踐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離群索居、自力更生,寫出了《瓦爾登湖》;

康德一生居住一個小鎮,每日獨自思考、散步,在孤獨中仰望星空;

伍爾夫說,「女性要想寫作,必須有五百磅的收入和一間帶鎖的房間;」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比爾蓋茨就保持每年閉關兩周的習慣,在這兩周里,切斷和外界的聯繫,潛心凝神思考企業和行業發展的未來……

我們不需要成為這樣偉大的人,但我們都可以在獨處之中變得更加獨立、自由、豐富,也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

[德] 叔本華. 人生智慧箴言. 李連江,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書 的精彩文章:

TAG: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