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先秦車兵的衰落與秦國騎兵的輝煌,兼論現代騎兵有無存在的必要

先秦車兵的衰落與秦國騎兵的輝煌,兼論現代騎兵有無存在的必要

周代商後,西周的常備軍實際上是都城少量的周王室守衛部隊,只具有守備職能而無國防意義。隨著西周末期戎狄的侵凌,尤其是春秋霸天下、戰國王天下的戰爭升級,使得諸侯國間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作戰樣式不斷豐富,大國間的戰役由春秋時的數千戰車,發展為幾十萬上百萬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種協同作戰。

車兵曾經是中原戰場上的主角。商末周初的牧野之戰,是中國古代首次較大規模使用戰車的戰例。《周本紀》的記載描述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自此,車戰作為主要戰爭樣式登上戰爭舞台。春秋時車兵仍是主要兵種,主要原因是中原為開闊的平原地貌,易於車戰;次要原因是戰爭的目是爭霸,戰爭含有示威的成分,極少有慘烈的攻城拔寨,重在爭取人心歸附。故春秋時的戰場以車戰為主。隨著戰爭頻度和烈度的增加、鐵器的普及和戰車工藝的改進,提高了戰車的數量、質量和性能,春秋晚期大國戰車有達數千輛的,戰車成為兵力的標誌。受《周禮》「正名」的影響,春秋時的戰鬥、戰役,還是一種義戰,需要遵循「禮」的原則,師出有名,方為義戰,交戰也是貴族式的,不設險詐,如不能趁人之危,不能連續重創對方等,車戰時,先列陣,然後主將驅車對殺,又如競技。

受周禮影響較深的古人在交戰中是很講究仁義和誠信的。衛國神射手庾公之斯與其師爺子濯孺子交戰,不乘師爺老病複發不能拉弓之危,置其死地,以邀功求賞,而是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有些統帥就連作戰都不行詭道,晉文公與楚軍交戰,更是思人之惠,踐行諾言,退避三舍。

最典型的屬泓水之戰。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佔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可是,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弱小的宋軍哪裡是強大楚師的對手,一陣廝殺後,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其精銳的禁衛軍悉為楚軍所殲滅。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拚死掩護下,身受重傷的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戰後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宋襄公卻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認為自己遵守古訓行事並無不當。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

現代人認為宋襄公迂腐、呆板,但那時因為其守」禮「,還是會被人們理解和同情的。與其相反的是商鞅。商鞅率軍伐魏,魏公子卬率軍迎擊。兩軍相持,商鞅給魏將公子卬送信說:「我們從前是好朋友,現在為兩國將領,不忍互相攻擊。可與公子會面,結盟,樂飲而後罷兵,以求秦、魏安寧。」魏公子卬心眼實,信以為真,前去會盟。會盟已畢,宴飲時商鞅埋伏的士兵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卬,進而進攻,大勝魏軍後回國。商鞅不守」禮「,欺騙老朋友並暗中置人於死地,為世人所不齒。故古人說:「仁慈隱惻,造次不離。」由此看來,伐魏,秦國勝而商君敗。後來,秦惠王派人捉拿商鞅,他還好意思逃到魏國,被魏人送回秦國。將商鞅送回秦國,那不就等於把商鞅推進火坑嗎?魏人不殺商鞅,而送其回國,遊戲罷了。走投無路的商鞅回到商邑,發動邑兵出擊鄭國,被秦軍殺死在鄭國的黽池,其屍體被帶回國,處以車裂之刑。

車戰局限性的凸顯,是由於春秋晚期主戰場從中原轉向西北山林丘壑地帶和東南的河網密布地帶,其地形地貌已不適於車戰,同時戰爭升級為數十萬至百萬的大兵團作戰,並且以攻城滅國為目標時,戰車失去了優勢。於是,步兵作為獨立作戰的主要兵種應運而生。據說,步兵最早創始於晉國。公元前541年在與狄人的一次作戰中,因地形的制約,晉國把車兵適時地改為步兵,並因此成為獨立兵種。

車兵的劣勢如行動不便、造價較高以及對戰場適應性差等愈加凸顯,遂至戰國晚期其主戰地位終於被步兵和騎兵所取代。騎兵興起於戰國時期中原和西北地區,最早應用騎兵的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是一個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趙國通過擴寬招募渠道選拔具備騎射技藝的民眾加以嚴格訓練,改編部分車兵建制充實騎兵隊伍,收編「三胡」的零星騎兵,依託代地近胡民眾發展騎兵力量,擴充並組建了專門性的騎兵部隊;通過在代地草木茂盛的草原地區建立騎邑,與胡人互市的方法,為騎兵部隊提供穩定的戰馬來源;通過在全國建立多處騎兵訓練基地,提高騎兵部隊的作戰能力。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趙國騎兵部隊的發展,同時也催生了趙奢、廉頗、李牧等著名騎兵軍事將領的出現。北方的匈奴單于曾率10萬騎南下攻趙,趙國將軍李牧一戰成名。李牧排兵布陣的方式是,車兵在前,弩兵在後,騎兵隱蔽尋機。他以1300輛戰車控制住匈奴騎兵後,命令戰車後的10萬弩兵對其展開「屠殺」。匈奴騎兵人仰馬翻,兵敗如山倒。1萬餘趙國騎兵從後掩殺,10萬匈奴兵全軍覆沒,單于隻身逃回。由此可以看出趙國車兵、弩兵、騎兵的強大。

秦國發展騎兵也有優勢。秦人祖先是以狩獵、牧畜為主的游牧氏族,善於養馬馭馬的傳統和適於馬匹生長的環境,使得秦人在馬政管理和應用馬匹於戰爭中的能力,都強於農耕民族。車兵、騎兵需要馬匹,優秀的車兵、騎兵需要優質馬匹。中國有兩個地方盛產馬匹: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東北在薊北之野,西北在甘涼河套一帶。養好馬尤其是優質軍馬,需要成群結隊養,需要高寒地帶,需要長山大谷,並有豐美水草和曠野。秦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環境,決定了秦國戰馬的規模、質量以及馬術,必好於幼馬成活率低、成馬體質差、不善騎術的中原民族。《六韜·武騎士》中言:「選騎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已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弛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秦國對騎士的選拔是很嚴格的,騎士的素質也非常高。秦國騎兵部隊的軍事素養和戰鬥力,可以從劉邦組建的騎兵軍團上窺斑見豹。

劉邦自起兵以來,基本上依靠步兵和車兵作戰,軍隊中沒有專門的騎兵部隊。彭城大戰,56萬聯軍被項羽3萬騎兵突襲擊潰,繼而尾隨追擊,劉邦險些做了俘虜。騎兵的快速靈活和強大的突擊能力,讓劉邦大為震驚,痛感騎兵的重要,於是決定組建騎兵軍團。而新組建的騎兵軍團,幾乎是清一色的原秦國騎兵。劉邦任命灌嬰為騎將,原秦騎兵將校李必和駱甲為左右校尉,指揮騎兵軍團。這支騎兵部隊,在滅楚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垓下之戰,楚霸王項羽為呂子童等五位原舊秦軍的騎士所迫自殺。

秦王朝建立後,在全國建立起一整套馬政機構並頒布了有關的法律政策,中央九卿之一的太僕是主管馬政的最高官吏,其下設丞兩人為副手。京師咸陽附近有若干官馬機構,如大廄、左廄、中廄、宮廄等。這些廄飼養的馬匹,除供宮廷使用外,大部分具有軍事意義。秦代在邊郡設馬苑,置有六牧師令,每牧師令領有若干牧場,主飼養馬匹。秦國對軍馬考核也極為嚴格,凡上交車騎部隊的軍馬,均須身高「五尺八寸以上」,賓士羈繫要得心應手,馱乘跋涉要有耐力,否則主管官吏被視為訓練調教不力,要受處罰,而且在軍馬考核中,成績落後,主管官吏也要受罰,甚至革職。這為秦國騎兵部隊提供了穩定的優質戰馬來源。

東方列國騎兵部隊能與秦國騎兵部隊抗衡的唯有趙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王多昏庸,尤其小人郭開得志,廉頗不被重用,李牧被枉殺,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趙國,還是被秦國滅亡了。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在秦、趙兩軍僵持,久攻不下之際,秦軍出動了一支兩萬五千人的「奇兵」,進擊趙國後方,將趙軍截斷為彼此孤立的兩處。在趙軍被分隔的同時,秦軍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切斷了趙軍的糧道,使趙軍被困,四十六日無糧,趙括率軍突圍中箭而死,四十萬趙軍被迫投降,後全部被坑殺(極少數年紀小的除外),秦國取得了統一中國的關鍵性勝利。長平之戰,秦國把騎兵作為奇兵,發揮騎兵的快速、靈活、多變和遠程奔襲、短促衝擊的獨特作用,完成了秦國的軍事部署,實施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如實施包圍、穿插分割、斷絕糧道等,為秦軍打破戰爭僵局,贏得戰爭主動並最終取得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而趙軍反應遲緩、機械呆板,騎兵無所作為,這也是趙國軍隊慘敗的重要原因。總體看,在戰國時代,秦國的騎兵最強大,金戈鐵馬,所向披靡,在秦統一天下的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面對現代戰爭,騎兵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據資料介紹: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騎兵團,3年後又成立了騎兵師,紅四方面軍在長征途中曾成立了騎兵縱隊。隨著人民解放軍陸軍摩托化、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騎兵部隊逐漸壓縮。1954年騎兵部隊作為一個兵種,最後一次參加國慶閱兵。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85年起對全軍精簡整編,由摩托化和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只象徵性地在中國西部地區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

網文指出:事實上,從騎兵正式退出我軍建制起,軍馬的「去留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為什麼還要保留騎兵部隊?騎兵的未來之路何在?取消論:軍馬機動慢、 耐力差,在已經擁有巡航導彈和隱形飛機甚至無人戰機的年代,今日邊關,巡邏車、雪地摩托等新型裝備縱橫馳騁,視頻監控、衛星定位、電磁感測等信息化管控手段全面覆蓋,萬裡邊防初步實現了邊境動態可視監控、巡邏執勤網上指揮,機動慢、耐力差的軍馬已難以跟上信息化管邊控邊的步伐。保留論:特殊環境不可替代,信息化守防、摩托化執勤也存在「短板」,需要軍馬彌補。騎兵在某些特殊環境條件下依然不可替代。馬一匹兩匹可以過,三五成群可以過,一個方陣也可以過,特別中國騎兵靈活,便於機動也便於隱藏,馬像人一樣說讓它卧倒它就卧倒了。車沒有燃料走不動了,但是馬不存在這個問題,尤其草原上水源和食物是不缺的,馬隨時都能保持良好的戰鬥狀態。當下騎兵最大的優勢,具有超強的複雜地形通過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我國幅員遼闊,國境邊防線長,尤其是在草原和西部高原山區,有些地形不便於車輛進出,還確實需要騎兵來完成。

看起來,大規模地保留騎兵已不現實,但我以為保留一定數量的騎兵還是有必要的,因為一旦發生戰爭,在雪域高原、草原牧區和山路崎嶇、溝壑縱橫、水網密布的地方,以及巷戰、夜戰等,騎兵還是可以發揮其獨特作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水划過空氣 的精彩文章:

14萬精銳大軍不戰而潰,薩達姆怒斬大將

TAG:雨水划過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