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是如何教會一個人成長的?商業精英們這麼說……

社會是如何教會一個人成長的?商業精英們這麼說……

鳳凰衛視《領航者》在2018年農曆新年推出了教育的真諦系列節目,通過與全球頂尖商業精英的對話訪談,三集連播探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奧秘

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社會教育卻是史上最早出現的教育方式。在尚未形成「家庭」單元的原始社會,教育是在部族成員的共同勞作和生活中,由有經驗的年長者向年幼者傳授生產和生活經驗的方式進行。即便到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教育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視。

我們放眼全球商界的領航者們,看看他們是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把握機遇成就自我,在工作中又需要訓練出怎樣的特質和習慣以成就高效、成功而且長遠的事業,又是什麼驅使他們在什麼都不缺以後仍然奮力前行?

許多知識是大學裡學不到的

盛智文

香港蘭桂坊集團的創始人盛智文,七歲喪父,十歲就學會賺錢,十七歲就輟學工作,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萬加幣,19歲時孤身一人去到香港闖天下。

他認為學習沒有定勢,堅信社會教育的力量。他認為逆境會讓自己更加堅強,他很早就學到,「如果自己都不去努力,沒有誰會無端地去幫你」。而這樣的人生經驗,大學是沒有教授的。

盛智文從來不讀書,但每一天都從身邊的人、發生的事、媒體等中去學習,經常和年輕人呆在一起。他認為,世界是由很多不同的事物組成,不僅僅只有學業。

所以盛智文認為,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對一些事情不擅長,不要強迫他們,不要讓他們失去自信。

職業生涯規劃無需刻意

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後,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以獲取成長和發展呢?

保爾森

美國前財長、高盛投資銀行全球前主席保爾森就坦言,從沒有想過「職業規劃」的問題,在選擇職業時也不太關注頭銜或薪酬,一直看重的是和什麼老闆和同事共事,看重每個平台能夠給予他帶來的學習和成長。

保爾森並不是一開始就說自己要成為財政部長或者CEO,抱負純粹只是學習,並集中精力做好手上的事情。

「我的妻子常常調侃我,說無論我在做什麼,我總是『恰好』認為它們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它們並不是真的很重要,但這就是驅動我不斷向前的動力之一。」

——保爾森

張忠謀

有時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規劃。台積電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忠謀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由於沒有成功考進他心儀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就出來找工作,找工作的時候由於他心儀的福特汽車給出的薪水比另外一家公司的半導體部門每個月低了1美元,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這個半導體部門。

做到在美國半導體行業地位顯赫,54歲時受邀回台灣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上任兩個星期,就收到希望他創辦一家公司的要求,而這樣,他就創立了改變世界半導體行業的台積電。

他做的,和保爾森一樣,只是專註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主動出擊,爭取機遇

除了坐等機遇來臨,還可以主動出擊爭取機遇。

布雷耶

曾成功投資臉書的矽谷投資人布雷耶就是努力進取的典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蘋果。

「當時我給喬布斯發去了簡歷和求職信,那時候我還是斯坦福的本科生。他很好心,把我這些信息轉給了蘋果市場部的副總。因此我被雇去做夏季產品經理,後來又在MAC團隊做兼職產品經理。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有賴於我寫給喬布斯的那封求職信和簡歷 。」

——布雷耶

百折不撓,一切向前看

職業規劃、爭取機遇都只是給予一個入門的台階,成長的路上困難和逆境無處不在,當我們審視那些成功人士,他們制勝的法寶中必有一件,就是長久的堅持和永不言棄的精神。

全球私募基金巨頭黑石集團的創始人蘇世民和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都是很好的例子。

蘇世民

當你看到今天的全球私募基金巨頭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民,可能認為他的一切都來得很容易,然而與所有創業的人一樣 ,在開始創業的階段,蘇世民也非常艱難。他在當年創業的時候,跑遍全世界拜訪客戶。

「當時我每成功說服一家機構或者個人成為我們的客戶,就有16個被拒絕的經歷,所以成功的幾率是十七分之一。當時我被幾乎我所有認識的人都拒絕之後,懂得了什麼是謙卑。」

——蘇世民

薩默斯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在1993年錯失了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一職,他非常失落,之後在財政部一個較低的職位工作,仍然盡己所能做好本職工作,最終成為了財政部部長,這比他開始時想要獲取的職位還要好!

這緣於他盡己所能把工作做好,不停留在過去,而是一路向前看。

他說他的好友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曾經告訴他一句話讓他終身難忘:「就算是上帝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他一直嘗試從不如意的事情中吸取經驗教訓,努力爭取自己堅信的事情,著眼於自己所能影響和改變的,向前看比向後看能成就更多。

良好的習慣有助事業發展

想要在職場上脫穎而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能夠幫助一個人專註於真正重要的事情和不斷學習。

漢尼斯

斯坦佛大學前校長漢尼斯通常早上五點半就起床,這樣可以保證他在運動後、出門前還可以有一大塊完整的時間去讀書寫作。

「忙碌的人通常會花太多時間在緊迫、但並非戰略上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這些事情在長遠來講並不重要,他們在處理危機,在到處救火。」

——漢尼斯

他認為,人生需要保留時間給更重要的問題。而在過度忙碌的時候,是無法思考真正重要的問題。

布雷耶

布雷耶也有一套自己的日常習慣,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冥想二十分鐘,這能幫助他集中精神思考。

他信奉終身學習,一年至少讀一百本書,會看全世界的電影和紀錄片,並且去做很多紀錄片比賽的評委;同時,他也喜歡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那裡學習。

潘石屹

SOHO中國的創始人潘石屹也分享到,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讓他擁有安靜的讀書、寫作和思考的時間,當太陽出來後,繁忙的一天工作就開始了。

我們之前採訪的好些嘉賓都有早起的習慣。看來把握好早晨不受干擾的時光非常重要,常年積累下來,就會比別人「賺到」多很多學習思考的時間

熱情和意義成為前進的動力

名利雙收,衣食無憂,這是許多人對成功者的定義。但成功者從不止步於這些,也並未把財富看成自己的終極目標。在功成名就、什麼都不缺之後,是什麼樣的理念驅使他們繼續前行?他們追求些什麼呢?

潘石屹

潘石屹坦言,有錢對他的物質生活沒有帶來太大的變化。有錢帶來的變化是,思考問題的範圍更大了,希望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你這個人要是永遠吸氣不往外呼氣這就憋死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得到的和付出的對一個人來說一定是個平衡。就是你呼出去的氣要越多的話,吸進來的氣就會越多。」

——潘石屹

他認為,有些價值觀的東西千年不變,比如說要誠信才能取得信任,取得信任才有合作,合作才能把事情做成。

陳啟宗

香港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認為自己的財富觀源於祖輩的教導,一直都不過於以財富來衡量一切。好多人只能夠用財富來衡量自己。

「但是我聽過一句話,我覺得真的是有道理的,他說現在中國人,窮到一定地步了,什麼都沒了,就剩下錢了。」

——陳啟宗

張忠謀

張忠謀也同樣表示自己對財富的標準很低,40歲時已經達到舒服生活的目標,之後就是做喜歡做的事推著他往前走。他說,他不以輝煌不輝煌來做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是以健康跟快樂來做人生目標。

胡祖六

春華資本的創始人胡祖六則分享道,自己對生活充滿激情

「既然我非常幸運,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有很多的機會。那麼絕對不能荒廢我的這些年華,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從事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胡祖六

周鴻禕

360公司的創始人周鴻禕則認為,自己一直對做產品特別有熱情,年輕時是個程序員,自己做產品;現在是個創業者,帶著團隊做產品;未來可能幹不動了,會成為一個投資人,投資給年輕人,參與做產品。

「因為我一直堅信只有給這個世界扎紮實實做出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它才能真正去改變別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才能創造價值。」

——周鴻禕

於盈漫談

一個人一生中90%需要學習的都是在走出校門後再學習的。步入社會、踏入職場,人生規劃、人際關係、合作共贏、組織力、領導力、謙遜之心、挫敗後的堅持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撲面而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取真知和歷練。

好的工作方法、生活習慣可以提高專註度和效率。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長遠來說最重要的事務上和不斷進行自我更新才能保證在人生的軌跡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克服所有需要面對的困難,一隻向前看,著眼於自己所能影響和改變的,才會有所成長,才能把握機遇,為職場進階添磚加瓦,而好的品質和價值觀才能讓我們在職場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撰稿:黃雪迪

輯:愛美麗、撕紙小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衛視 的精彩文章:

從特朗普國情咨文到英國出售曼谷大使館
據說這是現在最流行的「心理病」,你離它只有一步之遙嗎?

TAG: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