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非洲小國吉布地為何成為大國角斗場?

非洲小國吉布地為何成為大國角斗場?

原標題:非洲小國吉布地為何成為大國角斗場?


吉布地這個國家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近幾年頻繁出現在報端,引起世界的關注。銘蘇先生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吉布地這個非洲小國是如何跟大國打交道,成為大國競相拉攏的對象,然後從各個大國間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吉布地的地理位置。


吉布地位於紅海——蘇伊士運河航道的出海口,扼守曼德海峽。世界上14%的貨物運輸量都要通過這條航道,這條航道是連接歐洲跟波斯灣、南亞、東亞最為便捷的海上貿易通道。


但是呢,這條航道所經亞丁灣及周邊區域並不安全,為什麼呢?


這一帶是索馬利亞海盜經常出沒的地區,索馬利亞海盜靠著打劫過往的商業船隻索取報酬為生。這群索馬利亞海盜仗著在自家門口,熟悉地形,哪國的船隻都敢打劫,真可謂是無法無天了。

海盜那麼猖狂,當地政府為何不進行打擊呢?



亞丁灣附近國家有厄利垂亞、吉布地、葉門、索馬利亞這四個國家。但就這幾個國家自身情況來看,厄利垂亞獨立後與衣索比亞因為邊界領土糾紛衝突不斷,吉布地由於軍事實力弱小,索馬利亞和葉門因內戰無暇顧及,周邊國家都不足以保護途徑亞丁海灣的商船。


既然沿岸國家管不了,那麼只有商船宗主國自己來管了。


法國是吉布地的原宗主國,因此在與吉布地合作方面法國享有優先權。根據雙邊協議,法國長期在吉布地駐軍,並且駐軍人數超過吉布地軍隊總人數。法國對吉布地的影響是長期的,包括幫助吉布地培訓軍隊、警察,向吉布地提供安全防衛。



美國作為全球大國,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駐軍,控制了主要的海上貿易商道,當然吉布地這麼重要的地方也不列外。一方面,美國為了保障蘇伊士運河——紅海航線安全,打擊海盜;另一方面美國深度介入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事務,在吉布地駐軍可以為在非洲軍事行動提供支援。



作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的日本,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對海上貿易運輸的依賴性很高。為了保障海上貿易航線安全,日本在吉布地建立了海外第一個軍事基地。



對中國而言,吉布地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海上貿易佔據了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地位,為了保障海上貿易安全,中國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打擊索馬利亞海盜,需要就近建立保障補給基地。而在印度洋亞丁灣的吉布地建立保障補給基地,不僅可以為中國護航艦艇就近提供休整和補給,還可以建立中國海上安全保障網路的戰略支點。


從上圖來看,吉布地、瓜達爾港、馬爾地夫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馬爾地夫、皎漂港、皇京港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三角結構三個點可以提供相互的戰略支撐,而馬爾地夫作為兩個三角結構的重合點,起到戰略中樞的作用。


那麼,吉布地如何在大國博弈中生存呢?


吉布地奉行中立、不結盟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發展外交關係,支持國際社會打擊索馬利亞海盜,維護地區穩定和海上商道航行安全。在同其他國家交往和合作中爭取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各項資源,以解決國內的貧困問題。吉布地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獲得外部支持:


一是多國駐軍為其提供安全保障。


吉布地周邊地區的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葉門等國經常處於動亂之中,而吉布地卻相對穩定安全。這倒不是自己軍事實力有多強大,吉布地本國軍隊總共才3000多人,維護個治安還差不多,倒是多國駐軍為吉布地提供了安全防護。



二是每年收取巨額的軍事基地租金。


吉布地由於自然資源貧乏,工農業基礎薄弱,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不過窮國也有自己的生財之道,就是通過允許各國在境內設立軍事基地收取租金。以美國為例,美國在吉布地軍事基地每年的租金有6400萬美元,其他國家多則上千萬美元,少則幾百萬美元,這成了吉布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是爭取國際援助。


由於吉布地重要的地理位置,需要藉助吉布地設立軍事基地或補給基地的國家無不在討好吉布地,因此都會或多或少的對吉布地進行經濟援助。主要援助國有法國、日本、美國、沙特、中國、義大利、印度等,援助國際組織主要有歐盟、聯合國難民署、世界糧農組織和非洲開發基金等。所以,吉布地每年獲得的各項援助多達數千萬美元。


吉布地作為一個非洲小國奉行中立政策這是明智的選擇,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吸引大國建立軍事基地,一方面可以獲得安全保障避免戰亂威脅,另一方面獲得軍事基地租金補貼和各國經濟援助。


本文是銘蘇先生歷史與地緣類原創文章第114章,喜歡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銘蘇先生(mingsu188),閱讀其他全部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銘蘇先生 的精彩文章:

這個民族在中國已被同化,而在世界上卻有多重身份
近代中國人喜歡下南洋,為什麼很少人去澳洲?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