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政府居然是這樣構成的,看完驚呆了!

明朝政府居然是這樣構成的,看完驚呆了!

天天侃侃史,今天給大家帶來,明朝政府居然是這樣構成的,看完驚呆了!洪武十三年「胡藍之獄」後,明朝的中樞決策機構發生了變化,中書省被裁撤,所謂的「丞相」在,出現了兩千年後被徹底終結。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決策由皇帝自己乾綱獨斷。但是,即使像朱元璋這樣勤政的皇帝,精力和體力上也吃不消,需要有人幫忙。但這種幫忙的機構又不能像丞相那樣對皇權構成威脅。所以,需要不斷嘗試,內閣這種東西還沒有立刻出現。開始,設立了四輔官,地位很高,但只是在皇帝身邊提提建議,並不處理實際政務,一開始,設立了四輔官,地位很高,但只是在皇帝身邊提提建議,並不處理實際政務。朱元璋發現這個起不了多大作用,洪武十五年就把它廢掉了,代之以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可以幫皇帝看奏章,也可以提出反駁意見,隨時準備皇帝的召見。由於辦公地點在宮內,故稱「內閣」。但這時的內閣,沒有決策權,只是輔助性的機構。

他們只是離皇帝近一點,但並未凌駕於六部、都察院之上。在這個階段,政府首腦只能是皇帝本人了。到了明成祖的時代,內閣的地位有所提升。雖然閣臣品級不超過五品,但重大軍國要務都要徵求他們的意見了,甚至,六部提出的解決方案,閣臣也可以和皇帝一起商量,決定是否實施。到了仁宗、宣宗的時代,這個趨勢進一步加劇。由於仁宗在他的東宮官員的強力支持下才順利繼位,所以後來特別重用這些官員,給了楊榮、楊士奇、楊溥這「三楊」等人極高地位,內閣閣臣不僅可以兼六部尚書,品級也達到了正三品。特別重要的是,閣臣掌握著「票擬」權,就是對百官奏疏先起草一個意見,再交皇帝過目,等於代替皇帝做初步決策。所以,這爺孫三代,是內閣地位陡升的時期。不過,這個時候是「首輔」,即首席大學士負責制,還是「集體負責制」呢?許多人認為從洪武時期就有首席大學士了,但實際上在仁宣時期也更多的是「三楊」並稱,很少說都是由楊士奇或者誰一個人說了算或發言權最大的。不過,名義是有一個資歷最老的大學士排名最前,也就是首輔。在實際上,只有最為強勢的人做了首輔才會顯得首輔比其他閣臣發言權大,其他的時期差別沒那麼凸顯,大體上還是類似於「集體負責制」,最重要的票擬權也是輪流行使的。

天天侃侃史覺得在制度上,內閣制度取代丞相制度,減小了對皇權的威脅,又能幫助皇帝決策;但在實際上如果皇帝無能或者不願意理事,那麼閣臣或首輔的權力就可以媲美丞相。可憐的是,在明朝的許多時候,皇帝不願意管事,閣臣也不願意或不敢負責,許多事情就不可為了。所以,制度設計雖然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最終還是要看人啦。當初元璋開創明朝,設立國家機關的時候,考慮到宰相權力太大,所以撤銷了這個職務,而把行政權力分散交給六部,為了監督六部,又設立了六科,用來對六部進行監督。六科的官品級很低,都給事中(科長)也才七品,但他們對六部有監督權力,甚至可以駁回六部尚書的政令,乃至對皇帝指手畫腳。此外還有都察院的御史,成天找人麻煩,一不對勁就上本彈劾,讓朝廷大員們如坐針氈。這就達到了以小制大的目的。同時,真正掌權者在內閣大學士。他們雖然掌握中樞,但理論上他們只是皇帝的秘書,並不能完全控制六部,更不能控制言官。

理論上,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要經過內閣大學時擬定聖旨,然後再交給皇帝手下的掌璽太監蓋印,然後通過內閣發出到六部執行。如果內閣大學士覺得皇帝的旨意不對,可以拒絕通過。不過皇帝也能夠直接發出未經內閣批准的聖旨,稱為「中旨」。中旨的效力,內閣和六部可以不認,但也未必就這麼頑固。總之,這種分工明確同時又存在妥協餘地的機制,保證大權不至於落到個別權臣手中,皇帝可以很方便地通過本人地位和太監操控朝臣;同時,當皇帝本身不幹朝政時,政府機構也能正常運營。這也是保證明朝運行二百多年的一種創舉。其實不光明朝極少出現後宮干政,宋朝也是很少出現後宮干政的。明朝自從朱元璋和朱棣以後,文官的地位越來越高,皇帝權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不得不依靠錦衣衛和東廠來制衡,或者在朝廷中扶持親皇帝的大臣,比如嘉靖皇帝之於嚴嵩就是這樣。文官權力越來越大,儒家的道統被整個社會認可,後宮干政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可以看到明朝的時候,皇帝做很多事情,只要不符合規制,一幫大臣拚命和皇帝做對,皇帝的權力越來越被架空,越來越成為與士大夫共治的局面。

天天侃侃史認為這個時候,你說後宮怎麼想漢唐那時候那樣干政。所以對嘉靖皇帝,有人就罵他「設百官如置家奴」,因為大臣並不是皇帝的奴才。宋朝也是這樣,文官權力很大,基本很少出現後宮干政。但是清朝又重新出現後宮干政,原因就在於大臣權力太低。文官權力特別有限,基本上皇帝說話是沒有人反對的,國家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經過大臣的,皇帝可以私下裡面進行裁決。明朝事事都是有流程的,大臣要是硬頂皇帝,皇帝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不符合體制。最多能感覺是明朝時,後宮行為不再囂張且影響力不大,社會主要矛盾離後宮漸遠這也是證明明朝時國力已日漸衰落的最好證據。國家整體實力相對渙散,且思想路線鬥爭更激烈而風行陰暗,才使後宮浮出水面替罪。至明朝國力不足,此時不富足的上層社會對社會發展更無心思考,成完美大明律,藉此執行代替爭論。成克己依法而論之風。律法過嚴時,皆人怕出名,後宮也如是。估計是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劉星娛 的精彩文章:

黃子韜演技炸裂 網友喊話吳亦凡鹿晗:你們服嗎?

TAG:小劉星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