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在失意後最愛做兩件事,一件是寫詩,一件是?

李白在失意後最愛做兩件事,一件是寫詩,一件是?

文|李思達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桓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是李白的《上李邕》,李白乾謁(後輩學子將自己得意的詩文獻給官場前輩長者,期待他們看中自己的佳作代為宣稱揚名,這種被稱為「干謁」的行為)渝州刺史李邕,但是遭到李邕的冷遇。失敗後的李白就去遊山玩水,並高聲宣布自己要學道修仙,這幾乎已經成為李白人生中最常見的套路,甚至在他20歲第一次求仕受挫之後,他就完美地上演了一遍。成都之行失利之後,李白先後去周圍的兩座名山:青城和峨眉山。

峨眉山幾乎位於成都正南,因遠觀其山綿延百里,輪廓修長,柔美如黛,「兩山相對如蛾眉」的緣故。整座山區雲霧繚繞,連日不開。晴日之時在其頂峰遠眺,能看到萬里雲海和遠處皚皚雪山,素有「雄、秀、神、奇」讚譽,景色秀麗,氣象萬千,歷來都是蜀中名勝。今天的峨眉山雖然號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位列漢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時代,這裡還是一座貨真價實的道教名山。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以成都附近鶴鳴山為中心,劃分了24個教區,分為上中下三個級別,每個級別依託名山,劃分出八個治,即為道教中著名的「二十四治」,到了張魯時期,峨眉山成為僅次於青城山的第二游治第八治,正式成為道家仙山之一,此後峨眉山在道教神話中地位逐漸升高,到了西晉,已經被公認為神仙居住的「第七洞天」了。

李白在失意後最愛做兩件事,一件是寫詩,一件是?

對於一貫保持著修仙興趣的李白來說,這個「第七洞天」自然不可錯過。遊覽之後,他更是不可抑制地寫下詩句,打頭一句就是:「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接下來就是李白每當世俗受挫之際,求道心就大盛的套路,他念念不忘的是「泠然紫霞」「得錦囊術」,幻想自己能擺脫凡塵俗世,「雲間吟瓊簫」,最好就能遇到傳說的仙人「騎羊子」,和他一起「攜手凌白日」。

然而這不過也是李白現實失敗之後的一種逃避罷了。在返回匡山的途中,他順路遊玩了另一座道教名山青城山,當時沒有說什麼,等到下山之後,塊壘在胸的他終於禁不住,寫下了一首《春感》。提手第一句便是充滿無窮無盡感慨:「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一種頹廢難過之情油然而生。雖然暢遊了心目中的仙山,傳說黃帝拜師的青城山,但心灰意冷的李白卻一點精神都打不起來,這次滿懷憧憬和希望的干謁之旅,最終留在他記憶中的,無非是青城山上雲中模模糊糊的竹齋(「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而他夢想和期待的那條憑才華獲得達官貴人賞識,升職加薪成功走入上層社會的美夢,也就如同這些竹齋,只是模模糊糊的幻影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提爾皮茨的「風險艦隊」為何沒能贏過海軍力量分散的英國?
國民黨為什麼搞不了游擊戰?一個戰區就出這麼多漢奸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