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馬克思沒有寫出系統的哲學論著,但仍然有巨大的哲學效應?

為什麼馬克思沒有寫出系統的哲學論著,但仍然有巨大的哲學效應?

文/張羽佳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容易引起衝突的對象,一種有人捍衛也有人猛烈攻擊的嶄新觀念,這主要是因為,馬克思對哲學進行了根本的改造,不僅改造了它的形式,也改造了它的目的和話語方式。為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革命性特徵,阿爾都塞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從柏拉圖到海德格爾的西方哲學傳統進行了比較,提出了「哲學的改造」的論題。

在阿爾都塞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徵是它以一種悖論的形態存在著,這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著,卻又從來沒有被當作「哲學」來生產。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形態與從柏拉圖到胡塞爾、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的哲學都不相同,對於後者,他們的哲學是以話語、論文或理性體系的形式在人類文化史上被當作「哲學」而被加以確認的。而且,當其在文化領域內自我確立為「哲學」的時候,它不是作為與道德、政治、宗教、文學尤其是科學相併列的一門學科而存在,而是把自己置於政治、道德和科學之上,聲稱只有它才能佔有最高的真理,只有它才能作為關於整體的科學而存在。只有哲學才闡明了全部外在對象的真理,揭示出這些對象自己所不能明確表達的東西。這樣,作為「哲學」的哲學生產就涉及所有人類觀念和所有人類實踐,它的任務就是說出全部人類實踐和觀念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邏各斯,或開端,或意義。又由於,在「邏各斯」與「言說」、真理與話語之間擁有著共同的開端,那麼,真理、邏各斯就只有在哲學話語中才能完全被包攬或被抓住並呈現出來。在這裡,哲學的話語並不是它與真理之間的某種媒介或調解人,而恰恰是作為邏各斯的真理的在場。

阿爾都塞認為,與這種傳統的體系化、學院化的哲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著,但它並沒有以上述意義的哲學形態存在。除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箴言警句,除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嚴厲的哲學批判,也除了在《資本論》德文第二版跋中關於黑格爾的論述,馬克思其實並沒有專門寫出系統的哲學論著。而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和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兩部論戰式的作品又只是在敵人的戰場上作戰,而不是系統闡述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即使馬克思主義內部,哲學話語雖然缺席,但它仍然生產出了巨大的哲學效應。它以一種「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姿態對古典的哲學存在形式進行了批判,對傳統的哲學生產方式發難。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堅信哲學有一個「外部」,或者表達得更好一些,它堅信哲學只有由於並且為了這個「外部」而存在,而這個「外部」就是實踐,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

一直以來,哲學都是作為「整體」和「大全」而存在的。對於柏拉圖而言,哲學就是整體。到了黑格爾,一切社會實踐——不僅是貨幣、工資、政治和家庭,而且是一切社會觀念、道德、宗教、科學、藝術都被完美地集中並統一於哲學的內部。在哲學之外別無他物,也就是說,哲學沒有「外部」。然而, 為了要使一切社會實踐和觀念進入哲學的領域,或者說,哲學若想按照其自身的目的和形式吸收並整合這些社會實踐,以達到替後者說出它們的真理的目的,它就必然要強迫、歪曲和改造這些實踐。於是,人們便在知識中發現了權力,而哲學家們恰恰就是使用這些權力的專家。但是,人們始終需要牢記,所謂「權力」從來不意味著「為權力而權力」,如果哲學可以「看到整體」,那麼它這樣做只是為了給後者重建秩序。哲學絕不是無端而起的思辨的能動性,而是以真理的名義在體系內部對社會實踐和觀念進行改組和排序,哲學生產出種種理論圖式和理論修辭格,將其作為克服矛盾的中介把不同意識形態要素重新聯結起來,這是一種抽象的理論勞動,但它在實質上是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階級鬥爭。

在阿爾都塞看來,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哲學內部的意識形態鬥爭,揭示了在哲學內部也存在著與階級社會中所發生的事情相類似的過程:被剝削階級的統一與鬥爭是在階級統治的條件下組織起來的,因而也是在意識形態領導的各種鬥爭和論辯中獲得表述。於是,整部哲學史都充斥著被剝削者或反抗者震耳欲聾的回聲。然而,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而言,他們似乎無意於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他們向人們暗示,馬克思主義所需要的哲學絕不是被當作「哲學」來生產的哲學,而毋寧是一種新的哲學實踐。比如,馬克思就明顯地認為,把哲學當作「哲學」來生產是一種加入對手的遊戲中去的做法,哪怕是採取對立的形式,這也意味著服從對手制定的遊戲規則。這在某種意義上等於承認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哲學表達形式的有效性,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所要求的形式來裝扮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便是放棄了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未來。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用簡明的語言概述了一種新的哲學原則,但同時也給馬克思主義者留下了一個特別艱巨的事業,這就是創造新的哲學干預形式,創造一種新的哲學實踐。這種實踐將不再是純粹知識的言說,它不再以亘古不變的永恆真理為圭臬。與傳統哲學形式決然不同的是,這種哲學總是服從於它自身的存在條件和具體環境。雖然具體實踐會具有一些動因,但不會有一個主體作為其先驗的本體論開端,也不存在一個終極的目的來充當關於其過程的真理。實踐不是按照某種不可改變的哲學的意志而產生的真理的替代品,而是打破哲學的平衡的那個東西。只有這樣,馬克思才能通過把哲學以一種新的形式置於實踐之中,通過拒絕把哲學當作先驗的東西來生產卻又在各種政治、批判和科學的著作中實踐這種哲學。

摘自「大家精要」之《阿爾都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讀歐隨筆》序:「六一風神」慧眼看
葉至善:如何欣賞劉大白的《兩個老鼠抬了一個夢》這首詩?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