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崇煥血戰寧遠,9千明軍靠紅夷大炮擊敗13萬後金軍

袁崇煥血戰寧遠,9千明軍靠紅夷大炮擊敗13萬後金軍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後金汗王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破前來征討的明軍,消滅明軍精銳10萬之眾,由此徹底改變了雙方的戰略態勢,使明朝從進攻轉入了防禦。努爾哈赤乘勝進兵攻佔了開原、鐵嶺,并吞葉赫,動搖了明朝在遼東的根基。明天啟元年(1621年),乘明朝權臣掣肘,臨陣換將之機,努爾哈赤攻陷遼陽、瀋陽,連克70餘城,遼東明軍完全潰散。努爾哈赤隨即把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了瀋陽,攻勢直逼明朝京師地區。就在努爾哈赤百戰百勝,志驕意滿之際,一個令他晚年蒙羞的人物出場了。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他為人慷慨,很有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雖然是個讀書人,卻有著去做邊關大將的志向。袁崇煥在家鄉考中了舉人,後再考進士卻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應試,他總是乘機遍訪名山大川,幾乎踏遍了半個中國。萬曆四十七年時袁崇煥終於考中了進士,當時正值明朝薩爾滸之戰大敗,京師震動。袁崇煥聽到消息後心情非常感慨,在當時可能就有了躍躍欲試之心。不久,他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

天啟二年,袁崇煥到北京來述職,閑暇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很是說到了點子上,當時就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是個比較愛才的人,遂向朝廷保薦袁崇煥有軍事才能,於是獲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進入了明朝軍界。

沒過多久,明朝軍隊在廣寧大戰中全軍覆沒,努爾哈赤的後金軍直逼山海關。山海關是明朝在遼東的最後一道屏障,一旦失守北京就要直接面臨前線了,一時間朝廷上下十分緊張。就在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不能不說疾風才知勁草,袁崇煥的這一舉動已隱然現出了萬人中難以一見的膽略。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了邊境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只會玩木匠活的明熹宗得知後又驚又喜,也就死馬當做活馬醫,派他去助守山海關,袁崇煥終於得到了他嚮往已久的為國出征的機會。

此時總督遼東戰事的經略是重臣孫承宗,他很懂兵略,知道單守山海關是不行的,便派兵在山海關外圍的重要地段築城防守。袁崇煥此時自告奮勇,願意去離山海關很遠的寧遠駐守,作為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當時明軍畏後金軍如虎,袁崇煥這一舉動令同僚們都很吃驚。孫承宗很讚賞袁崇煥的勇氣,便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帶5000兵馬前往寧遠。

寧遠就是現在的遼寧興城,位於山海關以東200餘里。袁崇煥到後不久,遠近各方為後金軍兵禍所苦的許多關外百姓也從紛紛聚來,小小的寧遠一下熱鬧了起來。寧遠城其時剛築了沒多久,城牆只是一道土槽,根本無險可守。袁崇煥到任後,當即雷厲風行地徵集士兵和百姓修築城牆,他立了規格:城牆高3丈2尺,城雉再高6尺,城牆牆址寬3丈。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對老百姓也非常好,所以築城時人人儘力,幾個月功夫就修築完工。袁崇煥又從後方運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產自荷蘭的紅夷大炮,共11門,架設在城上,寧遠成為了一個非常堅固的軍事堡壘。

在前方築城的同時,孫承宗也在防線各處積極進行練兵屯田,逐漸把防線從山海關向東推進了400多里,收復了許多失地,整個遼東的形勢得到了改觀。然而奸賊誤國,掌握朝政的大宦官魏忠賢竟嫌孫承宗不向他行賄,撤掉了孫的職務,換了一個叫高第的人來當遼東經略。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挾連戰連勝之餘威,率兵13萬,號稱20萬,大舉進攻寧遠。袁崇煥手裡只有9千多兵,後金軍的兵力則多十幾倍,眾寡懸殊,情形十分危急。此時據守山海關的高第竟嚇破了膽,急忙命令關外明軍全部撤回來。袁崇煥接到命令後十分憤怒,拒不執行。高第也不管他,將其餘的軍事據點全部撤走,丟棄了辛辛苦苦收回的土地,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危急之下袁崇煥鎮定自若,他將家眷也接到城裡,並刺血明誓,向官兵下拜激以忠義,與全城將士下了必死一戰的決心。他下令將城外糧食全部運入渤海覺華島(今菊花島)中,將城外全部民房和草料燒盡,不給後金軍留下任何東西;命參將祖大壽領一支兵馬出寧遠西北,做為外援,牽制後金軍;自己率軍駐守堅城,四門緊閉,組織百姓巡邏放哨,運送火藥,做好了決戰的準備。

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軍殺到寧遠,他令一支部隊繞過寧遠,切斷了通向山海關的所有道路。其實努爾哈赤此舉大可不必,袁崇煥是決不會從寧遠後退的,而那個高第也不可能發一兵一卒來救寧遠。努爾哈赤派人去寧遠向袁崇煥傳話:「我這次帶了20大軍來攻,寧遠是絕對守不住的。你如果獻城投降,我一定大加優待,封為大官。」袁崇煥回書說:「你前次已佔領了寧遠和錦州,後來卻放棄了。我修好了城來住,你又來攻,這是什麼道理?你說帶了20萬兵來,我看只有13萬,倒也並不算少。我是要死守的,你攻便來攻。」

努爾哈赤新近連勝,兵鋒所至,明軍無不望風披靡。如今一個無名之將竟敢前來挑戰,努爾哈赤不由大怒。二十四日,努爾哈赤親自督軍大舉攻城,後金軍漫山遍野撲向寧遠。後金士兵自幼就騎馬射箭,非常驃悍兇猛。為了在騎馬賓士時不被頭髮遮住臉,女真男人全都把前額剃光,把頭髮結成一根辮子。漢人稱他們為「辮子兵」,畏之如虎。

後金軍很快衝到了城下,而城中卻鴉雀無聲。突然之間,城頭點起千萬根火把,弓箭和滾石如雨點般投下城去。袁崇煥的軍隊雖少,但這些士兵可非遼東那些腐敗明軍可比,都是孫承宗訓練出來的敢死之士,都是自願和袁崇煥來守寧遠的。後金軍舉起盾牌頂在頭上防禦,頑強迫近。這時從城頭的垛口間推出了許多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城內,一半探出城外,木櫃中伏有身著盔甲的明軍兵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木櫃拉進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接著埋在城邊的火藥地雷爆發,土石飛揚,後金士兵和戰馬被炸得四處亂飛。攻城的後金先鋒部隊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他們推著包鐵的撞車攻城,車頂以生牛皮蒙住,弓箭和石頭不能將其損壞。袁崇煥命軍士架起紅夷大炮,對準後金軍的後續部隊連續轟擊,每一炮打出去,火藥和鐵沙四處飛迸打得敵軍屍橫遍地。在此之前,後金軍還從未見識過火炮的威力。眼見橫飛的血肉殘肢,即使勇猛如虎的後金士兵也不禁心生怯意。然而努爾哈赤大汗親自在後面督戰,後金軍有進無退,仍然拚死衝來。

衝過成堆的屍體,後金軍終於攻到近處,用撞車猛撞城牆,聲音轟響,沙石飛濺,氣勢驚人。撞擊了很久,城牆多處破損。後金軍再用像雲梯那樣的包鐵高車來撞擊城牆高處。隨後又把包鐵車推到城牆邊,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擋城頭投下的矢石,車裡藏了兵士,用鐵鍬挖掘城牆牆腳。後金軍攻進了城牆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們不到。在這危急之時,明軍想到了計策,抬了屋子前的長條大塊階石從城上投下去。階石十分沉重,鐵車上的木板擋不住,砸死了不少後金士兵。攻城歷時很久,城基被後金軍挖成了一個個凹槽,他們躲在城牆洞內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這時寧遠四周十餘里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瘡百孔,情勢萬分危險。滿城百姓都驚慌得很,但想到城破後的慘景,便也拚命來相助守城。危急時刻,袁崇煥令士兵將鐵索裹上撒有硫磺的棉絮,點火後甩出城外,再將火藥撒在褥子和被單上,紛紛投到城下去。鐵索來回掃蕩,立即點燃褥子被單,在城牆下形成一道火障,燒死燒傷了不少後金軍兵。城內又有匠人將火藥放在空心的大泥團中,外面圍以木框,點燃了藥引投下城去,泥團不斷旋轉噴火,點燃了攻城的撞車,也燒死了很多後金兵。

這時城牆被撞垮了約二丈多,袁崇煥親自搬石來堵塞缺口,連續兩次中箭受傷。部將勸他保重,他厲聲道:「寧遠雖只區區一城,但與國家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為韃子的奴隸了。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倖保得一命,又有什麼樂趣?」撕下戰袍來裹了左臂的傷口又戰。將士在他的榜樣之下,人人奮勇,終於堵上了缺口。

二十五日,後金軍又來猛攻,袁崇煥率將士死戰。紅夷大炮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炮過之處,後金軍死傷無數。勇猛善戰的女真兵有些遲疑了,進攻隊形出現了混亂。努爾哈赤大怒,再次到陣前督戰。袁崇煥發現遠處黃旗下有一人在指揮後金軍攻城,於是令明軍開炮轟擊。一炮正中旗側,指揮之人受傷倒下,周圍的後金士兵立即撲上搶救,放聲大哭。不久,後金軍的攻勢就停止了。袁崇煥不知,明軍擊傷的正是努爾哈赤本人。努爾哈赤被救回營後即下令停止攻城,第二天撤軍而去。這是努爾哈赤一生打的唯一的一次敗仗。

寧遠一仗打得極是慘烈,後金軍扔在城下的屍體足有上萬具,而明軍射出的箭支也有十幾萬支,城內貯存的火藥也快打光了。寧遠堅固的城牆上被後金軍挖出了70餘個洞穴,如果再打下去,局面真是非常危險。滿城的百姓見絕處逢生,不由恍若隔世,全都伏地大哭,紛紛拜謝袁崇煥救命之恩。

第二天早晨,袁崇煥派人送了一份禮物和一封書信給正要退軍的努爾哈赤,信中說:「老將軍橫行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在我的手裡,只怕是天意了。」努爾哈赤雖受重傷,但對袁崇煥也很欽佩,於是回送禮物及名馬,約期再戰。

撤軍路上努爾哈赤對幾個兒子說:「我自25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麼單是寧遠一城就打不下來?」心中十分惱怒。此後傷勢越來越重,八月十一日,在離瀋陽40里處的瑗雞堡憂鬱而死,終年68歲。

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極大的振奮了明朝軍隊的士氣,使漢人們知道後金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袁崇煥在此戰中,並沒有使用什麼出色的謀略,而純是以勇氣和意志來與努爾哈赤誓死一搏。可以看出,如果大明朝廷不是那麼腐敗,明軍中再多些袁崇煥這樣的將領,努爾哈赤是無論如何不能打到山海關的。寧遠之戰後,本來投降後金的的許多漢人官吏和士兵又逃了回來,山海關外許多駐軍據點再次被收復,明朝的遼東形勢穩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1955年授銜,林彪為何能位居元帥第三
老山英雄趙佔英烈士的母親走了,這張照片你一定很熟悉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