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個人的上海前夜》:死裡逃生的巴夏禮和留下巨額財富的雷世德

《十個人的上海前夜》:死裡逃生的巴夏禮和留下巨額財富的雷世德

《十個人的上海前夜》:死裡逃生的巴夏禮和留下巨額財富的雷世德

為什麼是十個人?他們與上海前夜有著什麼關係?為何稱為上海前夜?長篇紀實文學《十個人的上海前夜》揭開了一個時代的帷幕。在這部作家王唯銘的「上海往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中。作者對近代上海史上關鍵的這十個人,進行了細緻疏理,傳遞洋溢其間的人性和審美的意趣,並由此生髮出上海城市精神的氣質和由來。

巴夏禮、麥華陀、王韜、榮閎、葉澄衷、朱葆三、李提摩太、雷士德、李平書和陳其美,這十個人猛一看,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對於清末至20世紀初年的上海來說,卻有機的結合起來,成為歷史的截面,

看罷此書,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外國人,一個是巴夏禮,一個是雷世德。

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也許,在筆者的眼裡,上海,不是傳統上的中國城市吧。

扣押巴夏禮這段歷史,我們都通過影視劇有所了解,也都知道,這次的外交糾紛引發了戰爭;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據說是由於巴夏禮節外生枝,提出了載垣乃至於咸豐皇帝都認為「萬難允准」的親遞國書問題。其實,親遞國書,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當年的朝廷又自大又自卑,為了保全皇家的臉面,下達了扣押人質的荒唐命令。

巴夏禮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三日後,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

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餘歸還的全是屍骸。這些人被押解的時候都是被用水泡過的皮繩捆住了雙手,後來就再也沒有解開過。這樣的皮繩是越勒越緊的,用不了幾天捆綁處開始腐爛生蛆。這些人剛來的時候咸豐皇帝還來審過他們,後來八里橋戰役中方失敗,咸豐皇帝倉皇出逃,剩下這些人就沒有人管了。於是這些外國公使們就被反捆著雙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進。

儘管在中國有「擒賊先擒王」的先例,然而「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清政府是在將巴夏禮等人作為談判代表接待、而不是與之對壘的狀況下將其扣押,不能不說是處置失當。在當時明顯的敵強我弱局勢下,這種做法對於中國也 沒有任何益處,只不過是給侵略者又提供了一個施展暴行的借口而已。

談及雷士德,作家王唯銘讚譽頗高:「他是一位將大愛留給上海的英國鉅賈,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從第一代到第五代所有西方冒險家中,唯有他把生命中的所有財產留給了我們上海。」

對雷士德留下的上海建築,王唯銘如數家珍:「雷士德來上海之後,公共租界的城市規劃都是他來做,邊界線為何?法租界如何區分?都是他在搞。他本人設計了仁濟醫院,這個醫院今天還在。1880年他設計了前灘碼頭,19世紀80年代上海的外灘就是這個模樣。」

位於中山東一路17號的友邦大廈,原名字林西報大樓,建成於1924年,當時是外灘最高的建築,也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這個建築是雷士德的兄弟馬立斯投資建造的大樓,」王唯銘為讀者指出大樓屋檐下的雕像,「這是大樓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從那以後大家到外灘看『希臘男神』,變成了這棟建築的一種象徵。」

雷士德眼光獨到,他買下了南京路的部分地盤後暴富,但儘管他富可敵國,生活卻極盡簡樸。深愛上海的雷士德在遺囑中明確規定,他名下的全部產業必須用於發展上海的教育衛生事業,雷士德工學院、雷士德醫學院、仁濟醫院大樓,都由此催生。這位西方慈善家對上海的大愛、他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也讓讀者十分動容。

一個巴夏禮,打破了舊世界。

一個雷世德,建設了新上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沒有躋身全球的一部偉大的戰爭小說?
《七劍十三俠》最奇妙的法術,竟然是電子監控加無人機出動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