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古人是如何保護龍門石窟的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古人是如何保護龍門石窟的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歲月中,這些暴露於自然條件下的石窟文物能夠保存至今,和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保護措施密不可分。

龍門石窟

古人開鑿石窟,雕刻佛像,不僅是要做功德和祈福,更重要的是使石窟造像能傳之後世,萬代永存。基於此,睿智的先人們在石窟開鑿之初,就巧妙地將保護措施隱含在其中。龍門石窟現今仍留存有大量類型多樣的歷史保護痕迹,證明古人在開窟造像的同時,對保護石窟造像同樣用心良苦。

石窟寺的保護工程和保護措施是從其設計建造時就已開始了的,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傑出的智慧和預見性。後期歷代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維修。主要保護措施有:

選址得當

任何一個洞窟,開鑿後都希望長久地保存下去。因此,設計者首先要考慮其結構的穩定性。開鑿在砂岩岩體上的石窟,如雲岡石窟、大足石刻、寧夏須彌山石窟等,洞窟中會有中心柱,中心柱在結構上起到增加石窟穩定性的作用。而龍門石窟的石窟群,由於開鑿在中厚層石灰岩山體上,岩石結構較為完整,抗折斷力學強度好。因此,在開鑿時沒有機械地沿用中心柱,而是採用穹隆頂的方法來解決洞窟穩定性的問題,龍門石窟大多數洞窟都是這種形式的洞頂。這種圓拱形窟頂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生活、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圓拱支撐方法在我國古代應用廣泛,隋代的趙州橋就是很好的例證。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為穹隆形窟頂

加鑿窟檐

龍門石窟在建造時,就在許多洞窟的外面修建和架設了石刻窟檐,用來遮光擋雨,保護下面的雕刻實物和遺迹。如東山現存的石板雨棚是唐代的保護實物遺存,採取的是鑿槽安裝石板這種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後期歷代多採用木構或石構窟檐、石板雨棚、保護房、樓閣、排水溝、增修洞門等,用來保護石窟造像。

龍門東山唐代擋雨石板

開鑿排水溝

龍門石窟依山而鑿,許多洞窟開鑿在露天的山體壁面上。雖然自石窟開鑿之始,設計者們就善於利用自然山勢為石刻造像遮風擋雨,除此之外後期人為進行的保護性措施也很常見。最大的工程當屬奉先寺頂部唐代時期人工開挖的體量龐大的人字形排水通道。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完工於公元675年,是「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的國家級的工程,其規模之大,沒有採用洞窟的形式,而是採用了像龕的形式,這樣既避免了由於窟頂跨度過大造成的不穩定,又體現了大像龕的雄偉。但是這種設計同時又有一個問題,就是遇到降水,雨水會沖刷到佛像,為了壁面遭受雨水沖刷,設計者在像龕頂部山體上修建了兩條排水溝,呈「人」字形,用於分流、排泄大像龕上方的雨水。時至今日,這個一千多年前的排水工程仍然在發揮著排水和阻擋碎石滾落的作用。

龍門石窟奉先寺上方人字形排水溝

修補佛像

石窟開鑿以後,歷史上也進行過修補。距《佛祖統紀》記載: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西京龍門龕佛,歲久廢壞,上命沙門棲演給工修飾,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尊」。這是書中記載的在宋代對龍門石窟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是龍門石窟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它時代對龍門石窟是否有過類似的修復,因為目前沒有記載和考古資料,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龍門石窟在歷史上一定做過修補,因為龍門石窟至今仍保留有很多古代修補的遺迹,如賓陽中洞外壁南側殘破力士像身上的鑿孔,路洞主尊斷臂中間的鑿孔等等,都是修補時的錨固孔。

賓陽中洞外壁力士

其它保護措施

除了選址得當、工程上加鑿窟檐、開挖排水溝等防水措施外,龍門石窟還對一些裂縫採用「8」字形鑄鐵進行加固。調查發現,龍門石窟不少洞窟造像表面都有一層很薄的塗層,約厚0.05毫米,暗紅髮亮。這些佛像的溶蝕、風化程度明顯較輕,說明塗層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石窟的保護是一項艱巨、複雜的工作,龍門石窟古代的保護措施,多數都是科學合理的。這些做法雖然簡單,但是經過了千百年的時間檢驗,對過去石窟的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今天也值得當今借鑒和深入研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門石窟 的精彩文章:

新年新氣象,龍門石窟「盛裝」迎新春

TAG:龍門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