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巨瘤從頸部「伸」至胸部 仁濟多學科團隊聯袂「拆彈」助女孩脫險

巨瘤從頸部「伸」至胸部 仁濟多學科團隊聯袂「拆彈」助女孩脫險

圖說:仁濟醫院多學科團隊助女孩脫險 陳金海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施捷)得益於胸外科、影像科、骨科、心外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專家團隊的齊心協力,13歲福建女孩利利(化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成功接受頸胸交界處巨大孤立性纖維瘤的切除手術後,順利康復,不日即將出院。

年紀尚小的利利兩年前在福建被偶然發現患有「孤立性纖維瘤」,並進行了微創切除手術。然而歷經一年半,孩子出現胸痛、胸悶、心跳加快等癥狀,甚至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經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利利的左側胸腔內有一個直徑約21厘米的腫瘤,而且生長突入頸部!由於腫瘤範圍區域內涉及的神經血管太多,又是第二次手術,所以手術難度和風險極大。在當地醫生的推薦下,利利隨父母來到上海,向仁濟醫院趙曉菁主任——這位與胸部腫瘤過招20多年的外科專家求救。

據胸外科主任趙曉菁介紹,從影像學判斷,這個處於頸胸交接處的巨大的腫瘤,可能影響到左側上肢的臂叢神經、左側無名靜脈、左鎖骨下靜脈、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等多條血管與神經。其中,左鎖骨下動脈被完全包繞,同時緊緊貼著左頸總動脈。要在腫瘤體積如此之大、而手術視野卻非常狹窄的情況下,充分顯露臂從神經,避免其受損傷,同時又要克服腫瘤的干擾,把左鎖骨下動脈的近心端和遠心端遊離出來,完成搭橋貫通,對整個手術團隊而言,著實是一個挑戰!

在多種影像學檢查的輔助下,由骨科、心外科、放療科等多學科聯合組成的專家團隊,對利利的病情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專家們認為,雖然手術風險很大,但是風險在醫療小組的能力可控範圍內;對於這個巨大複雜的腫瘤,如果能夠安全有效地進行手術,其治療效果,遠比其它保守治療效果好得多。與此同時,13歲的女孩強烈的求生渴望與面對頑疾的勇敢和堅定,以及家屬給予的信賴和支持,讓醫生們勇於承擔風險,全力以赴地面對這台手術的挑戰。

2月24日上午9點這台艱巨的手術開始。監護儀傳來心跳血壓監測的滴滴聲;神經電生理監測儀上同步顯像著術中利利的神經功能,高頻電刀、超聲刀、止血鉗、電鋸等器械在醫護人員手中傳遞著……手術刀沿著腫瘤、包膜、動脈、神經的邊緣謹慎地遊走著,絲毫不敢大意。倘若傷及動脈會大出血,若傷及神經,會損壞左臂功能。

趙曉菁與脊柱外科醫生陳濱小心翼翼地充分顯露所有臂叢神經,並成功將腫瘤從其表面完整剝離。進一步遊離左鎖骨下動脈,醫生們發現,它們已幾乎被腫瘤包繞,遊離顯露其遠心端,血管管徑大約只有4毫米且有相當長的缺損,手術團隊決定放棄人工血管置換方案。「遊離一段正常的頸內靜脈作為橋血管,與左頸總動脈進行端側吻合!」胸外科副主任葉清急中生智,想到這個妙計。 得益於陳濱對臂叢神經和左側鎖骨下的解剖把握、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黃日太對細小橋血管的吻合技術……下午1點18分,歷時4個多小時,手術終告順利完成,腫瘤被完整切除,臂叢神經獲得完整保留。這顆腫瘤最大直徑21厘米,重達942克。

術後,正如醫療團隊預判的那樣,利利的恢復依然面臨諸多難題。由於肺部長期受腫瘤壓迫,當腫瘤被取出後,短時間內出現復張性的肺水腫,同時還易發、繼發嚴重的肺部感染;此外,在血管置換後的抗凝血處理與手術創面的出血、局部滲血之間又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重症監護室團隊和手術團隊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最終確保了利利度過了術後滲血、肺水腫、肺部感染等重重難關,一天天地康復起來。

3月6日,趙曉菁主任宣布利利已經完全康復,能夠出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新年好!大年初一申城小雨開場 明日天氣理想 陽光相伴
台灣花蓮縣附近海域發生6.5級地震 上海無震感

TAG:新民晚報 |